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08|回复: 0

[书法培训班] 视频 · 曹宝麟临米芾《苕溪诗帖》。

[复制链接]
书法自学 发表于 2018-4-4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曹宝麟:男,汉族,1946年5月生于上海,江苏无锡人。曾获全国第五届书法展“全国奖”, “兰亭奖”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最高奖)。

董典玫 发表于 2025-4-23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观曹宝麟临米芾〈苕溪诗帖〉书学管窥》

曹宝麟先生临米芾《苕溪诗帖》视频,堪称当代书坛"师古而不泥古"之典范。此作非徒形貌之肖似,实得襄阳笔法三昧,更见学者书家之独特解会。今试从笔法、气韵、学术三个维度略陈管见。

一、笔法精微处见真功
米芾"八面出锋"之法,曹氏演绎尤为精到。观其起笔多取侧势,如"秋"字撇画凌空切入,正是《海岳名言》"振迅天真"之体现。转折处兼用提按与绞转,如"茗"字横折钩外拓内擫之态,深得米书"沉着痛快"之旨。尤可贵者,曹氏以学术研究反哺实践,对米芾"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笔诀,在"溪"字竖钩回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章法气韵中显学养
《苕溪诗》原帖"风樯阵马"之势,曹氏临本以学者从容出之。行气处理尤见匠心:第三行"漫仕"二字间距略舒,既保持米书"相承领带"之妙,又融入个人疏朗气质。通篇墨色变化遵循"带燥方润"古法,如"会"字枯笔与"稽"字涨墨形成节奏,暗合诗帖"戏墨"真趣。此非积数十年临池功者不能为。

三、学术视野下的临摹观
曹氏临古最重"理法互证"。其《米芾年谱》考据成果,在"宝晋"款识笔意中可窥端倪。视频中"林"字双木错落之姿,正是对米芾"集古字"阶段结体特征的学术还原。较之时人徒求形似者,曹氏临本实为"以学术滋养笔墨"的典范,印证了启功先生"文史不通,空谈笔墨"之诫。

今观此临本,当思书法传承之要义。曹氏以考据之功筑基,以文人之心运笔,终成"学者书法"之标高。昔人云"学书在法,其妙在人",曹宝麟临米之作,恰为当代书坛提供了"入古出新"的经典范式。学者若能由此悟得"师心不师迹"之理,方不负此段翰墨因缘。

(全文798字,骈散相间,谨守书学评论规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