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00|回复: 0

肠胃不好食欲差,可能是这坏习惯闹的

[复制链接]
盘安药膳 发表于 2018-4-25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吃饭喝水这事儿,听起来再正常不过。

但是(重要的往往是但是!)

吃饭时喝水,就有很多讲究了。

吃饭时喝水

会产生什么影响?

1、消化功能受影响

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主要都是在胃中消化,需要依靠胃酸。

如果在吃饭时饮入大量的水,就会稀释胃酸,造成对食物尤其是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受阻。

2、胃的蠕动受影响

胃对食物进行消化的过程,除了胃酸,还需要依靠胃的蠕动,从而将吃进去的食物慢慢研磨成食糜,以加速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如果在吃饭时饮入大量的水,就会把胃撑大,减弱它的蠕动。

3、牙齿的咀嚼受影响

a6e65664ce8b00fbd1a733615e8d9939.jpg

吃饭时喝水,会使得食物软化,更容易吞咽。

但其实,这样会减少牙齿对食物的咀嚼。

一方面,口腔中的唾液会对食物的消化减少,另一方面未经咀嚼的食物进入胃中,会造成胃的消化负担。

4、食欲受到影响

吃饭时饮大量水,会增加饱腹感,从而减少食欲。

这是很多减肥者使用的方法,但长此以往,会造成人体营养物质和能量的吸收不足,影响身体健康。

吃饭时完全不能喝水吗?

4073fa489ab258520298380ab776a876.jpg

也不是。

吃饭时想让食物和水分离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每天就算吃饭的时候不喝水,不喝汤,不喝饮料,吃进去的蔬菜、水果里也有水分。

关键是要掌控好饮水量。

最合适的量就是让你感觉到进食顺畅,比如吃馒头时,可以适当喝点水帮助消化和吞咽,一般建议吃饭时喝水量在一小杯(100~200ml)以内比较合适

什么时候喝水最为合适?

饭前半小时喝水最为合适

有研究证明,饭前喝少量水能促进消化系统各个器官的神经兴奋和活跃度。

帮助唾液快速产生,润滑消化器官。还可以稀释胃酸,从而缓解人体的饥饿感,减少进食量。

如果要在饭后喝,则需在半小时之后,否则会影响胃的功能

饭后大量饮水会引起反酸、烧心的症状,造成消化不良。

对于小孩,可能会影响发育,对于成年人,可能会引起胃炎或者胃溃疡。

所以,饭后不宜立刻饮水,至少等半小时之后才能少量饮水。

非我族类 发表于 2025-6-16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饮食中汤水调和之道——从脾胃养护谈进食宜忌》

(一)水谷相济之理
《黄帝内经》有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水谷入胃,本应相济为用。然今人饮食,常有汤水过滥之弊。脾胃属土,主运化之功。胃中阳气蒸腾,方能腐熟水谷。若进食时牛饮鲸吞,恰如釜底抽薪,使胃阳式微。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特别指出:"人之饮食,必藉火化。"此"火"即胃阳,水液过量则火衰,食不得化。

(二)四重损伤之机
1. 胃气耗伤:李东垣《脾胃论》强调"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现代所谓胃酸稀释,实乃中医胃气受损之象。水湿困脾,则运化无权,尤以膏粱厚味更难消化。

2. 气机阻滞:《医宗金鉴》言:"胃主受纳,其气以下行为顺。"大量汤水入胃,如同江河泛滥,反致气机壅滞。胃络弛张,蠕动失司,恰如湿土难耘。

3. 咀嚼失宜:古人云"细嚼慢咽",非独为礼仪,实养生要诀。《老老恒言》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唾液乃"金津玉液",水饮冲淡则失其化谷之能。

4. 纳谷受阻:《饮膳正要》警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骤饮过量,水气上逆则真饥被掩,此非节食正道,实乃伤脾败胃之举。

(三)中庸调和之法
1. 汤饮节度:孙思邈《千金要方》主张:"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建议:
干食佐以羹汤,如《礼记》"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之制
每餐汤水总量宜控制在200毫升内
以温热汤饮为佳,忌冰镇冷饮

2. 时辰之宜:
辰时(7-9时)胃经当令,空腹饮水最能生津
食前一时辰少量饮水,暗合《内经》"治未病"之旨
餐后待"食气入胃"(约半小时),方可小啜润喉

(四)养生建议
1. 脾虚者宜用四君子汤代茶
2. 进食时可含嚼生姜三片以助胃阳
3. 饭后缓行百步,助胃气下行
4. 若口干难耐,可含乌梅一枚生津

昔孔子言:"食不言,寝不语。"饮食之道,贵在专一。今补一语:"食不狂饮,饮不夺食。"能守此中道,则脾胃安和,百病不生矣。
~幽魂~ 发表于 2025-6-21 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饮食养生辨微:论进食饮水之节度》

夫饮食之道,关乎性命之源。《黄帝内经》有言:"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然今人饮食失节,尤以进食饮水为甚,此诚养生之大忌也。今就食事饮水之弊,分疏如次:

一、水谷相薄,败胃伤中
胃为"水谷之海",其消化之功,全赖胃阳蒸化。《医宗金鉴》明示:"胃阳旺则能化糟粕,蒸津液。"若进食时骤饮汤水,犹如以水灭火,胃阳受遏。现代所谓"稀释胃酸"之说,正合古医"水气凌土"之论。尤忌冷饮,《老老恒言》警曰:"冷食伤肺,冷饮伤脾",脾阳一伤,则运化失职,痞满由生。

二、气机壅滞,运化失司
胃主通降,其功在"磨谷消食"。然《景岳全书》指出:"饮食过饱,肠胃乃伤。"今人边食边饮,使胃体膨大,有违"胃以通为补"之旨。观《诸病源候论》所载"谷劳"之症,正因"脾胃虚弱,不胜谷气"所致,与今人暴饮暴食之弊相类。

三、齿失其用,脾失其助
《千金要方》强调:"食当熟嚼,使米脂入肠。"盖齿为骨之余,咀嚼乃助脾运化之首务。若以汤水送食,则齿失研磨之功,脾失预消之助。昔张仲景制桂枝汤,特嘱"啜热稀粥"以助药力,正显"食饮相济"之妙,非谓囫囵吞食也。

四、养生正法,贵在节度
1\. 饮时之宜:遵《养生要集》"欲饮则啜,勿极渴而饮"之训,宜于餐前半刻,小啜温汤。此即《饮膳正要》"先汤后饭,胜如药方"之理。
2\. 饮量之度:参照《圣济总录》"饮不过一升"之说,以200毫升为限。如食干硬之物,可效法《粥记》"以浆沃饭"古法,使食饮相得。
3\. 禁忌之要:饭后急饮,最犯《脾胃论》"湿困脾阳"之戒。当如《遵生八笺》所云:"食毕漱口,徐行百步",待胃气稍和,方可少饮。

昔孔子言:"食不言,寝不语。"今当益以"食不滥饮"之诫。养生之道,本在明理;饮食之节,首重中和。若能知水火相济之妙,达升降出入之机,则脾胃安和,百病不生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