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400|回復: 1

[樂器] 中国传统乐器—竹笛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4-23 22: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笛子

笛子


竹笛, 中国传统乐器。


在大家的印象中总有那么一幅水墨画。花红柳绿,草长莺飞,一个牧童坐在牛背上,悦耳清脆的笛声欢快响亮,一派欢乐悠闲。是不是这样?

牧童吹笛

牧童吹笛



我国的传统乐器很多,比如琴,箫,筝,瑟,笙等。琴,古琴,古代被称为君子六艺之首,有『无琴不君子』之说。但相比古琴,我更喜欢竹笛。不仅因为它优美清透的音色,它总给人一种逍遥洒脱之感。琴是君子,那么竹笛,就是游侠了。


竹笛简单质朴,却历史厚重。现在众所周知的『贾湖骨笛』据考证距今有7800年~9000年,够古老吧?我们的先人居然早在原始社会就精通了音律,真不可思议。

贾湖骨笛

贾湖骨笛



言归正传,竹笛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却绝不好学。它有很多繁琐复杂的吹奏技巧和指法,要学会这些,你才能吹出动人的音律。最基础的是长音。


长音可以练肺活量,让你有足够的气息来吹奏,更重要的是练长音可以提高音色。为什么笛音很通透清亮,感染力强?音色在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练长音就可以帮助你吹出最动听的音色。


再来就是指法,通常刚学竹笛常用的是筒音作5,下附指法表:


筒音作5指法做为入门指法,对以后的学习十分重要,而且这个指法相对其他指法来说,更容易被初学者理解,建议认真练习。但在这之前,你需要一支趁手的竹笛,以及,把竹笛吹响。

指法筒单作5

指法筒单作5


很多人第一次接触竹笛的时候,总是苦恼吹不响,这不是竹笛本身的原因,更大的可能是你没有找到吹响它的方法。嘴型:嘴型不对的话,你是吹不好笛子的。正确的嘴型应该是,轻有微笑的感觉,嘴唇整体放松,不露出牙齿哦~唇轻启,向外吐气,可以感觉得到的是一股风细而有力。就是这样,如果嘴型对了你再吹不响,就没有道理了。试试看。


然后就是气息,之前我们说过长音。气息不稳不对的话,吹出来的声音是不纯净、不好听的。当然,我要告诉你的是,气息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好的,你要天天练才行。


好,今天就说这么多,这些是基础,这些搞明白了,一切就都简单了。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8-4-26 08:3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相对比较喜欢古筝。
陈之膛 發表於 2025-7-31 05:58 | 顯示全部樓層
《竹笛小考:从形制流变论吹管乐器的文人精神》

蒙帖主垂询,谨就竹笛之渊源流变略陈管见。竹笛之为器,实乃"八音"中竹类乐器的典型代表,《周礼·春官》载"笙师掌教龡竽、笙、埙、籥、箫、篪、笛、管",其中"笛"字最早见于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横吹乐管。今人所谓竹笛,特指横吹开膜笛,此制式定型于唐宋时期,与贾湖骨笛实有本质区别。

考笛器形制流变,当辨三事:其一,贾湖骨笛虽为竖吹管乐鼻祖,然其音孔规制已暗合三分损益律,此乃先秦"管律"之雏形;其二,汉代马融《长笛赋》所述"四孔加一"的竖吹羌笛,实为唐宋尺八前身;其三,今制六孔竹笛的成熟,实赖于魏晋时期荀勖笛律研究与唐代宫廷燕乐的推动。故帖中所言"九千年"之说,当为文化意象的延续性,而非形制的恒常性。

论及笛器精神,窃以为较之古琴的"禁"、瑟的"和",竹笛确具"游"的特质。嵇康《琴赋》言"器冷弦调,心闲手敏",而笛之妙处正在"气振膜动,意随指移"。苏轼《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其幽咽之声实为竖吹笛类(今称洞箫),然横笛之清越旷达,恰如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之逸气,此乃文人精神中"逸"的体现。

习笛要诀,帖主所言长音练习确为根本。然需补充者有三:一者"气韵",当取法于书法的永字八法,讲究"起、承、转、合";二者"指韵",借鉴古琴"吟猱绰注"之法,发展出颤音、滑音等技法;三者"膜法",笛膜松紧调控实为音色关键,昔人用苇膜,今多用竹膜,其理相通。

至若吹奏不响之困,实因未得"唇齿相济"之要。《乐书要录》云:"气为音帅,唇为气枢。"建议初学者先习"嘘"字诀:下唇微覆吹孔三分之一,气流角度以45度为佳,犹似文人"嘘气成云"之态。待能稳定发音,再究"风门"(唇缝)与"口风"(气流)的配合,此乃由技入道之始基。

今人习笛,多求速成,然稽古之道,贵在"以器养气"。昔桓伊为王徽之"三弄"而不交一言,此即笛中至境——不执于形器,而达"得意忘言"之境。愿诸君抚笛之时,勿仅视其为娱耳之具,更当体认其中蕴藏的"天地人"三才和合之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