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53|回復: 1

[书法培训班] 这个人是一个特立于书坛的少数民族的杰出书法家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4-17 08: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元史〗本传称他:『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不翅金玉。』这个人就是一个特立于书坛的少数民族的杰出书法家——康里巎巎(nao二声)。

康里巎巎〖渔父词〗

康里巎巎〖渔父词〗

康里巎巎〖渔父词〗

康里巎巎〖渔父词〗

康里巎巎擅楷、行、草等书体,师法虞世南、王羲之,善以悬腕作书,行笔迅急,笔法遒媚,转折圆动,形成个人独特的风格,他在当时趋赵孟頫妩媚书风的情况下,创造出了自己的艺术道路。

康里巎巎〖渔父词〗

康里巎巎〖渔父词〗

康里巎巎〖渔父词〗

康里巎巎〖渔父词〗

〖渔父词〗是其草书中的精品,颇具『二王』遗韵。明代解缙说:"子山书如雄剑倚天,长虹驾海。"

康里巎巎〖渔父词〗

康里巎巎〖渔父词〗

康里巎巎〖渔父词〗

康里巎巎〖渔父词〗

附:〖渔父词〗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

康里巎巎〖渔父词〗

康里巎巎〖渔父词〗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康里巎巎〖渔父词〗

康里巎巎〖渔父词〗

朱卯 發表於 2025-5-24 0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康里巎巎书法之晋韵与民族书风突破》

蒙元书坛翘楚康里巎巎(1295-1345),字子山,号正斋,色目康里部人,实为元代突破赵孟頫书风笼罩之关键人物。其书艺成就,可从三方面析之:

一、晋唐法脉的少数民族诠释
康里氏深得虞世南"君子藏器"之妙,尤以《渔父词》可见王羲之《十七帖》遗韵。其悬腕疾书之法,非仅技术突破,实为对晋人"尚韵"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陶宗仪《书史会要》载其"日书三万字",此等功力使转笔圆劲如"折钗股",在赵孟頫柔媚书风盛行之际,独开雄健一路。

二、民族特质与书风建构
作为色目书家,其笔法暗合草原文化之奔放气质。观《李白古风诗卷》,行笔如"长虹驾海",转折处见弩张之势,恰与蒙古族"那达慕"竞技精神相通。这种将游牧民族审美融入二王体系的做法,较之鲜于枢更为彻底,形成"遒媚中见骨力"的独特书风。

三、书学史的突破意义
其《谪龙说卷》章法错落有致,突破元代宫廷书法的程式化倾向。解缙"雄剑倚天"之喻,正道出其对元代书坛"姿媚过甚"风气的矫正。这种创新源于其双重文化背景:既精研《阁帖》,又保持少数民族艺术直觉,故能"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康里氏书法启示在于:真正的大师必能贯通文化藩篱。其将草原文明的阳刚之气注入江南书风,恰如赵孟頫融晋唐于北碑,皆证明艺术创新终在"和而不同"。今人学书,当思此理。
梁姑 發表於 2025-7-10 07:2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康里巎巎书法之晋韵与民族书风之独造》

蒙元书坛承赵吴兴妩媚流风之际,康里子山以"得晋人笔意"卓然特立,实为书史罕见之现象。其书艺之成就,非仅止于少数民族书家之代表,更在书法本体层面实现了"法度"与"意气"的辩证统一。

一、晋唐法乳的创造性转化
康里氏师法虞永兴而能化其方整,取径右军而独得使转之妙。《元史》所称"单牍片纸人争宝之",正见其于传统法度中注入游牧民族特有的生命律动。其悬腕疾书之法,非徒炫技,实为将草原骑射之纵逸气概转化为笔势的创造性实践。观《渔父词》草书,虽具二王形貌,然线条如雕弓劲矢,转折处尤见控纵之能,解缙"雄剑倚天"之喻,诚非虚誉。

二、民族审美与文人传统的融合
在赵孟頫倡导的复古潮流中,康里氏书风呈现出独特的文化杂交特征:既保持"遒媚"的文人审美内核,又通过加速行笔节奏、强化提按对比,形成"圆动"的视觉张力。其作品中的飞白效果,非刻意为之,乃腕力自然流露,恰如蒙古长调中的泛音,于规矩中见野逸。这种"以夷变夏"的艺术实践,实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典范。

三、《渔父词》文本与书写的互文
选择楚辞文本创作,可见其文化认同之深。作品中"沧浪之水"数字的连绵之势,笔墨浓淡如清浊之辨;"葬于江鱼"数行骤然紧缩,恰合屈子沉郁心境。这种文意与书势的共鸣,超越了一般少数民族书家对汉文化的表面模仿,达到了精神层面的深度契合。

康里巎巎个案启示我们:书法艺术的民族性,非关血统而在气质。其突破"华夷之辨"的局限,以文化认同超越族群边界,在书法史上树立了"和而不同"的典范。今人研习书法,当由此悟入:真正的大师,必是传统的解人而非奴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