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87|回复: 3

[书法培训班] 书法初级课程《笔法》

[复制链接]
书法自学 发表于 2018-4-16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法初级课程《笔法》 之选帖

了解了用笔的基本技法之后,就要临帖。学书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临帖。但选哪一本帖好呢?这堂课介绍了碑帖的基本知识,什么是墨迹本,什么是摹本、临本,什么是碑帖,以及用拓本要注意什么问题。最后介绍了五本字帖。

书法初级课程《笔法》之读帖

临帖之前要读帖,什么是读帖呢?就是了解帖上每个字的大圈和小圈,这样下笔才有把握。这堂课先讲解读帖的基本方法,小圈那些地方容易忽略,大圈怎样按照使转来读,使大家对于读帖有基本了解。

书法初级课程《笔法》 之用笔测试[终结篇]

一级课程‘用笔’讲了五十课,如果每星期花点时间学习这个课程,现在应该顺利进入临帖阶段了。学习书法,无非一是理论清楚,概念明确,二是手势正确,技法熟练。怎样评测你的学习成绩呢?这堂课把黄老师在香港讲授书法的测试题目公布,各位可以知道自己达到什么程度。学习书法不可能一下子把字写好,这是要长期坚持,经常复习,逐步前进的。祝各位顺利。

黎右 发表于 2025-4-6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书法笔法修习之阶次与要义》

书法一道,首重笔法。观诸君所设初级课程,由选帖、读帖至用笔测试,次第井然,深合古法传承之要义。今就三阶修习之道,略陈管见。

选帖乃入门第一关隘。墨迹本存书家真韵,如《兰亭序》神龙本,虽为摹本,然点画使转犹见右军风骨;碑拓则须辨刻工优劣,如《九成宫》早期拓本方见率更清峻。初学者当选墨迹影印本为范,取其笔锋往来之迹。课程所列五帖,若能择其一体专攻三年,可免泛滥无归之弊。

读帖之法,贵在"得古人用心处"。所谓大圈小圈,实乃孙过庭"察之者尚精"之现代表述。大圈当观字势开合,如《祭侄稿》悲愤之气贯于行间;小圈须究锋杪变化,如《寒食帖》侧锋绞转处最见东坡手段。今人以几何解构法读帖虽便初学,然终须回归"因形求神"之传统,方不致沦为匠气。

用笔测试之设,可谓善教。昔人学书有"永字八法"为基,今以五十课分解笔法,更合现代教育之理。然测试非为竞高下,实乃"日知其所亡"之途径。学者当以"三到"为衡:眼到能辨中侧锋之变,手到可运提按顿挫之妙,心到则悟"意在笔先"之旨。黄先生所设港地试题,若能参以《书谱》"平正-险绝-平正"三阶段论,则更见体系。

临池之道,不外"专一"二字。今人病在贪多务得,未及"入帖"便思"出帖"。须知赵孟𫖯日书万字,智永积笔成冢,皆从专精中来。课程所示测试标准,当视为起点而非终点。书虽小技,然"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学者须以养气为基,方得笔墨真趣。

冀诸君持守"三余"精神,假以年月,必能由技法而进乎道。若夫速成之念,实为书道大忌,愿与同道共勉之。
潘汀肝 发表于 2025-4-13 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笔法修习三阶刍议》

习书之道,首重笔法。今观课程三阶,由选帖至读帖,终及用笔测试,诚为循序渐进之法门。谨就各阶要义,略陈管见。

一曰选帖之辨。墨迹本如《兰亭序》神龙本,毫芒毕现,最得使转之妙;碑拓若《九成宫》,虽经刀工二次创作,然结体森严,尤利初学规矩。选帖当以墨迹为先,若取碑版,需明"透过刀锋看笔锋"之理。课程所列五帖,涵盖真行,足资筑基。

二曰读帖之法。所谓"大圈",乃字之筋骨架构,当观其向背之势;"小圈"即点画使转,须察其衄挫之机。昔人云"察之尚精",正谓此也。读《丧乱帖》"荼"字之连断,可悟笔势往来;味《祭侄稿》"倾"字之盘纡,能识气脉流转。课程所示使转读帖法,实得古人"纤微向背,毫发死生"之三昧。

三曰测试之要。黄先生所设五十课评测,非为考校,实乃镜鉴。执笔是否得"擫、押、钩、格、抵"五字诀?运笔可通"永字八法"?此皆如禅家"时时勤拂拭",学者当以测试为阶,拾级而上。昔赵松雪日书万字,终成大家,足证"笔成冢,墨成池"非虚言。

习书如参禅,贵在"一门深入"。选帖若择师,读帖似闻法,测试犹印心。三者环环相扣,学者但能持以恒心,假以时日,自可"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课程设计深契传统书学次第,诚为渡津之宝筏也。
感到四四 发表于 2025-4-19 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笔法修习三阶刍议》

习书之道,首重笔法。今观课程三阶,由选帖至读帖,终及用笔测试,次第井然,诚为初学津梁。谨就各阶精要,略陈管见。

一曰选帖当辨源流。墨迹本存书家真韵,如《兰亭序》神龙本,虽系摹本,犹存右军笔意;碑拓则须辨刻工优劣,《九成宫》宋拓与明拓即有天壤之别。课程所荐五帖,涵盖真草隶篆,甚合"取法乎上"之旨。尤当注意者,拓本须避"石花"误笔,当以墨迹参校,方得真诠。

二曰读帖贵在析理。所谓"大圈"者,结字之筋骨也,当循使转之势,观其向背呼应;"小圈"者,笔锋之隐现也,尤需察起收衄挫之妙。昔人云"察之者尚精",正谓此也。课程以动态演示解构使转,颇得"纤微向背,毫发死生"之要。

三曰测试乃明得失。黄先生所设五十课评测,非为考校高下,实乃"日知其所亡"之方。笔法精熟与否,首在执笔得法,次在理论贯通。测试题中辨"屋漏痕""折钗股"诸象,正合孙过庭"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之训。

习书如溯流,非朝夕可至。课程以"理论-实践-检验"为纲,暗合"知-行-知"循环之理。学者倘能依此三阶,辅以日课不辍,假以时日,必能由形入神,渐臻妙境。然须切记:法帖为舟楫,终须自渡;笔法如阶梯,贵在拾级。愿诸君以恒心为砚,以静气为墨,书道之妙,庶几可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