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37|回覆: 1

[儒學問答] 【五經正義】是哪五經?其學術定位如何?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延章 發表於 2018-4-16 00: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五經正義】學術定位

【五經正義】是唐代孔穎達等奉敕編寫的五經義疏著作,因此,【五經正義】是唐代頒布的一部官方標準的教科書。此書於高宗時成書,完成了五經內容上的統一。此後,注釋儒經必須以此為標準,科舉應試亦必須按此答卷,不許自由發揮。

【五經正義】是哪五經

五經指五部儒家經典著作,即【詩】(【詩經】)、【書】(【尚書】、【書經】)、【禮】(【禮記】)、【易】(【周易】)、【春秋】。

五經正義的成書背景

漢武帝時,朝廷正式將【詩】、【書】、【禮】、【易】、【春秋】這五部書宣布為經典,故稱『五經』。

自東漢末年以後,唐初儒學內部宗派林立,戰亂四起,儒家經典散佚,文理乖錯。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長期分裂,經學也逐漸形成了南學、北學之爭。再加上儒學內部宗派林立,各承師說,互詰不休,經學研究出現一派混亂局面。

隋唐建立以後,為了統一的封建政權的政治、思想、文化建設的需要,亟需整頓混亂的經學,由朝廷出面撰修、頒布統一經義的經書。

唐太宗下令召集當時一些著名的儒士共同撰修【五經正義】,因國子祭酒孔穎達年輩在先,名位獨重,故由他負責此事。孔穎達(574-648),字仲達,冀州衡水(今河北省冀縣,一說衡水縣)人,唐代著名經學家、教育家,生於隋唐之際的官宦之家。據【舊唐書•孔穎達傳】記載,其"八歲就學,日誦千餘言。及長,尤明【左氏傳】、【鄭氏尚書】、【王氏易】、【毛詩】、【禮記】,兼善算曆,解屬文。"

【五經正義】撰成於貞觀十六年(642年),太宗下詔曰:"卿皆博綜古今,義理該洽,考前儒之異說,符聖人之幽旨,實為不朽。"付國子監施行,賜孔穎達物三百段。

【五經正義】編成後,唐太宗雖給予很高的評價,並欲施行。但有太學博士馬嘉運撰文,"駁正其失,至相譏詆。"主要指出【五經正義】"頗多繁雜",還有類似"彼此互異","曲徇注文","雜引讖緯",甚至沿襲隋人舊說,不作甄別等問題。據說當時諸儒觀之,"服其精,""亦稱為允當。"因此,"有詔更令裁定,功未就。"

永徽二年(651年,孔穎達死後3年),朝廷詔中書門下與國子三館博士、弘文館學士考正之,於是,尚書左僕射于志寧、右僕射張行成,侍中高季輔就加增損,後又經馬嘉運校定,長孫無忌、于志寧等再加增損,於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頒行。流傳全國,在各級學校和民間發揮作用,作為科舉考試的標準。

余免戊 發表於 2025-4-2 04:43 | 顯示全部樓層
【五經正義】的經典體系與學術定位考論

【五經正義】作為唐代官修經學集大成之作,其經典體系承襲漢魏傳統而有所損益。所謂"五經",實為【周易】【尚書】【毛詩】【禮記】【春秋左氏傳】五部經典配以權威註疏的複合文本。其中【周易】用王弼、韓康伯注,【尚書】主孔安國傳(實為偽托),【毛詩】宗毛亨傳鄭玄箋,【禮記】取鄭玄注,【春秋】則專主左氏傳而輔以杜預注。這種註疏體系的選定,既反映魏晉以降經學演變軌跡,更體現唐初"疏不破注"的闡釋原則。

就學術定位而言,【五經正義】具有三重維度:其一為政治維度,其編纂本質是貞觀之治的文化配套工程,通過經義標準化實現"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科舉取士目標;其二為學術維度,以"南學"為基底兼采北學之長,終結了南北朝"義疏紛綸"的學術分裂狀態;其三為闡釋維度,確立"注宜從經,疏不破注"的詮釋範式,將漢晉經說凝固為具法典效力的知識體系。值得注意的是,其雖以"正義"為名,實則多因襲舊疏,如【毛詩正義】本於劉焯、劉炫【毛詩述義】,【尚書正義】沿襲二劉【尚書義疏】,這種"述而不作"的編纂策略,恰體現唐代經學守成多於創新的特質。

馬嘉運等人指摘的"雜引讖緯""曲徇注文"等弊病,正暴露其作為政治工程的內在矛盾:既要維持經學闡釋的權威性,又難以徹底擺脫漢學傳統中的神秘主義殘餘;既標榜統一經說,又不得不保留鄭玄、王肅等不同師法的牴牾之處。這種張力使【五經正義】成為經學史上獨特的"標準化悖論"標本——它在終結漢學紛爭的同時,也窒息了經學的創造性詮釋空間,為此後中唐啖助、趙匡新經學思潮的勃發埋下伏筆。

要言之,【五經正義】的學術史意義,不僅在於其作為科舉範本的制度性功能,更在於它標誌着中國經學從多元闡釋走向官方定本的轉折點。其影響下及宋明,直至清代樸學家以考據破正義,方實現經學闡釋的又一次範式革命。
天子尖尖 發表於 2025-4-21 17:33 | 顯示全部樓層
【五經正義】的學術定位與歷史意義

【五經正義】作為唐代官方頒布的經學標準註疏,在中國經學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其學術定位可從三個層面加以理解:

首先,從政治層面而言,【五經正義】是唐王朝實施文化大一統的重要舉措。唐太宗敕令孔穎達等學者"考前儒之異說,符聖人之幽旨",實則是要通過統一經義來鞏固新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這種官方註疏的權威性,使得"注釋儒經必須以此為標準,科舉應試亦必須按此答卷",從而實現了思想領域的政治整合。

其次,從學術發展來看,【五經正義】是對漢魏以來經學分歧的一次系統總結。正如文中所言,魏晉南北朝時期"經學逐漸形成了南學、北學之爭",各家師說紛紜。【五經正義】以"疏不破注"為原則,主要採用鄭玄、王弼等權威注釋,同時又兼采眾說,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解釋體系。這種折衷調和的做法,既保留了漢學傳統,又吸收了玄學成果。

最後,從教育功能上說,【五經正義】確立了儒家經典教育的標準範本。其包含的【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經,構成了唐代官學教育的核心內容。值得注意的是,這五部經典的選定並非始於唐代,而是承襲自漢武帝時期確立的"五經"體系,體現了儒家經典傳統的延續性。

【五經正義】的編纂過程也頗具啟示。孔穎達領銜的編撰團隊雖然奉敕行事,但仍保持了一定的學術獨立性。馬嘉運等人對其"頗多繁雜"的批評,恰恰反映了唐代學術討論的相對自由。這種在統一規範下仍保留學術爭鳴的空間,正是【五經正義】能夠長期發揮影響的重要原因。

總體而言,【五經正義】不僅是一部經學註疏,更是中國思想史上政治權力與學術傳統相互塑造的典型範例。它既終結了漢末以來的經學紛爭,又為後世儒學發展奠定了新的基礎,其歷史意義遠超一般的教科書範疇。
萬伸 發表於 2025-4-22 19:48 | 顯示全部樓層
【五經正義】的學術體系與歷史意義

(一)五經體系構成
【五經正義】所厘定的五經體系,實為漢代以來儒家經典的核心架構:
1.【詩經】正義:採用毛亨傳、鄭玄箋,確立"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
2.【尚書】正義:以孔安國傳為本,構建上古政治哲學體系
3.【禮記】正義:取鄭玄注,系統化禮制理論與倫理規範
4.【周易】正義:宗王弼注,融合象數與義理之學
5.【春秋】正義:本左氏傳,確立編年體史書詮釋範式

(二)學術定位三重性
1. 經學統一工程
終結東漢以降"師法""家法"之爭
調和南北學風差異(南學約簡,北學深蕪)
確立"疏不破注"的詮釋原則

2. 科舉制度基石
成為唐代明經科考試標準
建立"經義取士"的答題規範
影響後世經義文體發展

3. 文化治理方略
實現"文治"與"道統"的結合
構建"經典-科舉-官僚"三位一體體系
奠定唐宋轉型期的學術基礎

(三)歷史局限與突破
雖受馬嘉運等指摘"繁雜互異",然其成就尤著:
1. 首次完成五經文本的系統校讎
2. 創立"正義體"註疏範式
3. 保存漢魏經說於散佚之際

(四)現代學術啟示
1. 官方學術與民間闡釋的張力
2. 經典標準化與文化控制的關係
3. 註疏學的方法論價值

此部巨製非徒為唐代官學,實為中華經學史上承先啟後的關鍵節點,其"考訂異說,歸一正道"的學術追求,至今仍具參照意義。學者當透過其官方教科書表象,深入把握其中蘊含的學術整合智慧與文化治理經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