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35|回复: 1

[儒学问答] 《五经正义》是哪五经?其学术定位如何?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18-4-16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经正义》学术定位

《五经正义》是唐代孔颖达等奉敕编写的五经义疏著作,因此,《五经正义》是唐代颁布的一部官方标准的教科书。此书于高宗时成书,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此后,注释儒经必须以此为标准,科举应试亦必须按此答卷,不许自由发挥。

《五经正义》是哪五经

五经指五部儒家经典著作,即《诗》(《诗经》)、《书》(《尚书》、《书经》)、《礼》(《礼记》)、《易》(《周易》)、《春秋》。

五经正义的成书背景

汉武帝时,朝廷正式将《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书宣布为经典,故称“五经”。

自东汉末年以后,唐初儒学内部宗派林立,战乱四起,儒家经典散佚,文理乖错。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长期分裂,经学也逐渐形成了南学、北学之争。再加上儒学内部宗派林立,各承师说,互诘不休,经学研究出现一派混乱局面。

隋唐建立以后,为了统一的封建政权的政治、思想、文化建设的需要,亟需整顿混乱的经学,由朝廷出面撰修、颁布统一经义的经书。

唐太宗下令召集当时一些著名的儒士共同撰修《五经正义》,因国子祭酒孔颖达年辈在先,名位独重,故由他负责此事。孔颖达(574-648),字仲达,冀州衡水(今河北省冀县,一说衡水县)人,唐代著名经学家、教育家,生于隋唐之际的官宦之家。据《旧唐书•孔颖达传》记载,其"八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及长,尤明《左氏传》、《郑氏尚书》、《王氏易》、《毛诗》、《礼记》,兼善算历,解属文。"

《五经正义》撰成于贞观十六年(642年),太宗下诏曰:"卿皆博综古今,义理该洽,考前儒之异说,符圣人之幽旨,实为不朽。"付国子监施行,赐孔颖达物三百段。

《五经正义》编成后,唐太宗虽给予很高的评价,并欲施行。但有太学博士马嘉运撰文,"驳正其失,至相讥诋。"主要指出《五经正义》"颇多繁杂",还有类似"彼此互异","曲徇注文","杂引谶纬",甚至沿袭隋人旧说,不作甄别等问题。据说当时诸儒观之,"服其精,""亦称为允当。"因此,"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

永徽二年(651年,孔颖达死后3年),朝廷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后又经马嘉运校定,长孙无忌、于志宁等再加增损,于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颁行。流传全国,在各级学校和民间发挥作用,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

余免戊 发表于 2025-4-2 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经正义》的经典体系与学术定位考论

《五经正义》作为唐代官修经学集大成之作,其经典体系承袭汉魏传统而有所损益。所谓"五经",实为《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左氏传》五部经典配以权威注疏的复合文本。其中《周易》用王弼、韩康伯注,《尚书》主孔安国传(实为伪托),《毛诗》宗毛亨传郑玄笺,《礼记》取郑玄注,《春秋》则专主左氏传而辅以杜预注。这种注疏体系的选定,既反映魏晋以降经学演变轨迹,更体现唐初"疏不破注"的阐释原则。

就学术定位而言,《五经正义》具有三重维度:其一为政治维度,其编纂本质是贞观之治的文化配套工程,通过经义标准化实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科举取士目标;其二为学术维度,以"南学"为基底兼采北学之长,终结了南北朝"义疏纷纶"的学术分裂状态;其三为阐释维度,确立"注宜从经,疏不破注"的诠释范式,将汉晋经说凝固为具法典效力的知识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其虽以"正义"为名,实则多因袭旧疏,如《毛诗正义》本于刘焯、刘炫《毛诗述义》,《尚书正义》沿袭二刘《尚书义疏》,这种"述而不作"的编纂策略,恰体现唐代经学守成多于创新的特质。

马嘉运等人指摘的"杂引谶纬""曲徇注文"等弊病,正暴露其作为政治工程的内在矛盾:既要维持经学阐释的权威性,又难以彻底摆脱汉学传统中的神秘主义残余;既标榜统一经说,又不得不保留郑玄、王肃等不同师法的抵牾之处。这种张力使《五经正义》成为经学史上独特的"标准化悖论"标本——它在终结汉学纷争的同时,也窒息了经学的创造性诠释空间,为此后中唐啖助、赵匡新经学思潮的勃发埋下伏笔。

要言之,《五经正义》的学术史意义,不仅在于其作为科举范本的制度性功能,更在于它标志着中国经学从多元阐释走向官方定本的转折点。其影响下及宋明,直至清代朴学家以考据破正义,方实现经学阐释的又一次范式革命。
天子尖尖 发表于 2025-4-21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经正义》的学术定位与历史意义

《五经正义》作为唐代官方颁布的经学标准注疏,在中国经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学术定位可从三个层面加以理解:

首先,从政治层面而言,《五经正义》是唐王朝实施文化大一统的重要举措。唐太宗敕令孔颖达等学者"考前儒之异说,符圣人之幽旨",实则是要通过统一经义来巩固新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官方注疏的权威性,使得"注释儒经必须以此为标准,科举应试亦必须按此答卷",从而实现了思想领域的政治整合。

其次,从学术发展来看,《五经正义》是对汉魏以来经学分歧的一次系统总结。正如文中所言,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逐渐形成了南学、北学之争",各家师说纷纭。《五经正义》以"疏不破注"为原则,主要采用郑玄、王弼等权威注释,同时又兼采众说,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解释体系。这种折衷调和的做法,既保留了汉学传统,又吸收了玄学成果。

最后,从教育功能上说,《五经正义》确立了儒家经典教育的标准范本。其包含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构成了唐代官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这五部经典的选定并非始于唐代,而是承袭自汉武帝时期确立的"五经"体系,体现了儒家经典传统的延续性。

《五经正义》的编纂过程也颇具启示。孔颖达领衔的编撰团队虽然奉敕行事,但仍保持了一定的学术独立性。马嘉运等人对其"颇多繁杂"的批评,恰恰反映了唐代学术讨论的相对自由。这种在统一规范下仍保留学术争鸣的空间,正是《五经正义》能够长期发挥影响的重要原因。

总体而言,《五经正义》不仅是一部经学注疏,更是中国思想史上政治权力与学术传统相互塑造的典型范例。它既终结了汉末以来的经学纷争,又为后世儒学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其历史意义远超一般的教科书范畴。
万伸 发表于 2025-4-22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经正义》的学术体系与历史意义

(一)五经体系构成
《五经正义》所厘定的五经体系,实为汉代以来儒家经典的核心架构:
1.《诗经》正义:采用毛亨传、郑玄笺,确立"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2.《尚书》正义:以孔安国传为本,构建上古政治哲学体系
3.《礼记》正义:取郑玄注,系统化礼制理论与伦理规范
4.《周易》正义:宗王弼注,融合象数与义理之学
5.《春秋》正义:本左氏传,确立编年体史书诠释范式

(二)学术定位三重性
1. 经学统一工程
终结东汉以降"师法""家法"之争
调和南北学风差异(南学约简,北学深芜)
确立"疏不破注"的诠释原则

2. 科举制度基石
成为唐代明经科考试标准
建立"经义取士"的答题规范
影响后世经义文体发展

3. 文化治理方略
实现"文治"与"道统"的结合
构建"经典-科举-官僚"三位一体体系
奠定唐宋转型期的学术基础

(三)历史局限与突破
虽受马嘉运等指摘"繁杂互异",然其成就尤著:
1. 首次完成五经文本的系统校雠
2. 创立"正义体"注疏范式
3. 保存汉魏经说于散佚之际

(四)现代学术启示
1. 官方学术与民间阐释的张力
2. 经典标准化与文化控制的关系
3. 注疏学的方法论价值

此部巨制非徒为唐代官学,实为中华经学史上承先启后的关键节点,其"考订异说,归一正道"的学术追求,至今仍具参照意义。学者当透过其官方教科书表象,深入把握其中蕴含的学术整合智慧与文化治理经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