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62|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唐代行書【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複製連結]
+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4-14 10: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唐代的【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石高一尺六寸二分,寬二尺三寸四分,銘文為僧復珪所撰,未署書者,或以為復珪所書。今存山西永濟棲岩寺。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

啟功先生評價此帖:『足以上逼山陰、下啟米老。』足見此帖書法之地位了。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啟功批註

啟功批註

啟功批註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

啟功批註

啟功批註

啟功批註

啟功題跋

啟功題跋

啟功題跋

啟功先生在【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帖後跋評價此帖:『天真爛漫,寓古淡於遒媚,足以上逼山陰、下啟米老。結體妙有三分不妥處,而疏雋之趣,正在其中,方之他刻,惟有溫泉銘合與同參耳。』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銘文

龍興寺主沙門復珪撰

惟佛有覺海酌(舀取——今譯,下同)其流者為得一佛有慧日赫(顯耀)其照者為至道夫能航逝(消逝)川適寶所者吾師矣師諱智通姓張氏虞郷七級人也童年有濟廿之量請益於大智尊者晚節當付屬之重善誘我堯之封人

天與湻和聲振開輔粉藻德行澄滅使流降心魔嚴道品砥操勵能終朝獨王前㓨史裴寬以師繼然燈請傳覺印後太守韓朝宗以師道高五眾請師為僧寶非隨侯明月難掇有卞氏連成增買不其然乎於是雲峯之下軒冤如川岩花之前摳衣成市除沙鹵之株杌甘露清田酌肥膩之菁華醍醐灌頂行有餘力綴已惠人綆汲(綆短汲深:短繩系器而汲深井之水,比喻力不勝任或力小任重)群蒙衣株密繋使夫股肱(輔佐帝王的得力大臣)之人一變至於道者十八九□鳴呼廿界無常生靈起滅將示絕弦之跡俄增遷奪之痛翌日不救藏舟夜 以天寶十載十一月廿七日終於住寺春秋六十有九為猒毒而歸休(回家休息、退休、死亡)耶為傳薪而火滅耶生生之與化化其可左右門人有奢花之痛道俗懷苦海之憂寺主令實師之同志(志向相同)恨寶渚無梁衢樽莫挹鸚林墜月狂□易奔與弟子惠照饒益寺上座崇道等異佛影之猶存以封□而建塔俾傳能事授手扵予復珪辱在緇門豈忘提拙銘曰

開示佛乘住無所住傳衣(傳授師法,繼承師業)佛國去無所去拯洽四流挮航六度誰其悟入我師調御(其一)行佛能事事果而往水竭龍移山空澗響□封殯塔珠沈帝綱留影雞峯提河列像(其二)啜泣之痛潸然漉地蘭若空虛緇林殄枠閱水藏舟藤螢及隧豈惟羊佑方稱墮淚(其三)

天寶十三載甲午歲六月三日寺之創新種之晨建造塔大匠京地王光

河東張伽刻字

+
 樓主|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25-7-16 02:38 | 顯示全部樓層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書藝管窺

唐代【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乃釋門金石遺珍,其書法藝術承晉啟宋,尤以行書筆意見長。此石高廣合古制(約合今49×71厘米),僧復珪撰文,書者雖未明載,然考其筆勢氣韻,與撰者書風相契,啟功先生"上逼山陰、下啟米老"之評,誠為的論。

一、法脈源流考
此銘書法顯見二王遺緒,尤得【集字聖教序】神髓。觀其"岩""寺"等字結體,右軍內擫筆法宛然在目;而"禪師""塔銘"等字之欹側取勢,又見獻之縱逸。然細察點畫使轉間,已萌唐人行書典型特徵——如橫畫收筆頓挫加重,豎鈎挑趯顯豁,此正由晉人清雋向唐人豐腴過渡之明證。米芾"八面出鋒"之法,實可溯源於此類晚唐行書之彈性用筆。

二、藝術特質析
通篇佈局疏朗有致,字距寬鬆而行氣綿密,深合"疏可走馬,密不透風"之理。單字結構尤見匠心:"棲"字木旁上提,右部"西"下展,形成錯落;"智"字知部緊縮而日部舒展,形成疏密對比。用筆方圓兼備,如"通"字走之底圓轉流暢,而"禪"字示旁方折峻利,頗具"折釵股""屋漏痕"之妙。

三、書史定位辨
啟功先生謂其"下啟米老",實指此銘已具"尚意"端倪。較之初唐【懷仁集王書聖教序】的嚴謹法度,此作在筆勢連貫性(如"禪師塔"三字牽絲映帶)、結字自由度(如"銘"字金旁斜勢)方面,已開宋人"寫意"先聲。然其骨力仍存唐人法度,未若米芾之恣肆,恰處晉唐法度與宋人意趣之轉捩點。

此石現存永濟棲岩寺,風雨剝蝕千餘載而神采猶存,不僅為研究唐代僧侶書法的重要實物,更為中國行書演變史提供了關鍵鏈環。學者若將之與【神龍蘭亭】【蜀素帖】比觀,自可窺見行書藝術"由法入意"的演進軌跡。

(全文798字)
武尺王 發表於 2025-7-20 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書法藝術蠡測

唐代【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乃釋門金石遺珍,其書法承晉啟宋,於中國書史中獨具樞軸之效。此石高尺六寸二分,寬二尺三寸四分,僧復珪撰文,書者雖未明載,然考其筆意氣韻,與復珪文風相契,或可斷為一人手筆。今觀其拓本,誠如啟功先生所言"上逼山陰、下啟米老",實為唐代行書演變之關鍵實證。

一、法脈源流考
此銘書法顯見二王遺韻,尤得【集字聖教序】之三昧。其點畫使轉間,既有大王內擫筆勢之含蓄,又存小王外拓體勢之開張。如"智""通"等字之橫捺,取【蘭亭】"之"字波磔而化以唐法;"禪""師"等字結體,則見智永【真草千字文】遺意。然細察其筆鋒頓挫處,已漸脫初唐崇王窠臼,顯露中唐書家求變之機,誠為晉唐法度轉關之代表。

二、藝術特質析
通篇行氣疏朗,字距寬綽若山林隱逸之氣。單字結構尤見匠心:橫畫多取斜勢以增動感,如"岩"字山部右昂;豎筆則時見屋漏痕之趣,若"寺"字寸鈎沉着。更妙在章法虛實之變,行間錯落如老衲策杖,看似隨意而法度隱現。啟功批註特標其"雁行式"布白,實指字軸左右搖曳而生韻律,此技法後為米芾"八面出鋒"所本。

三、書史定位辨
此銘可貴處,在於呈現盛中唐行書蛻變軌跡。較之李邕【麓山寺碑】,少廟堂嚴整而多林下瀟散;較顏真卿【祭侄稿】,缺悲愴激越而具沖和之境。其"鈎挑暗渡"的筆法,恰是晉人絞轉與宋人提按間的過渡形態。米芾"風檣陣馬"之勢,或即由此類民間書刻悟得。故啟公"下啟米老"之評,非虛譽也。

今人研習此銘,當透過刀痕見筆痕,體悟唐人"以楷法作行"之要義。其不激不厲之風規,正是禪門"平常心是道"之墨相印證。永濟棲岩倖存此碣,使吾輩猶得窺千載前書僧解衣盤礴之態,豈非墨緣乎?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