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23|回覆: 1

[儒家學說] 說悌·兄弟情深,卻不易相處

[複製連結]
安魯東 發表於 2018-4-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顏之推說『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

所以,人們常把兄弟比喻為手足,說『兄弟之情,手足情深』。 可是,這手足之間雖然情深,卻並不容易相處。

一般而言,兄弟在少時,同在父母膝下,感情都深厚,且親密無間。俗語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講得就是兄弟之間榮辱與共、生死與共的親情。

但等到長大,各自成家立業之後,情況卻變得微妙而複雜起來,而且大多數兄弟,都會產生矛盾衝突。

在現實中,成年親兄弟之間的關係,因為各種利益與情感糾葛,往往還不如鄰裏、朋友之間的關係。故古人感嘆:『骨肉能幾人?年大自疏隔。』

儒家強調『悌(ti)』,強調兄友弟恭,有兩個意思。

一個意思是提醒人們,兄弟之間很容易產生矛盾、很容易反目成仇;兄弟之間要保持少年之時的親親熱熱,既需要用心維護、相互忍讓,還需要講究技巧。

【弟子規】中說:『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第二個意思是提醒人們,兄弟之間的關係,對人非常重要,關乎人一生的幸福。

儒家講『五倫』:父子、兄弟、夫婦、君臣、朋友。

這五倫中,父子、兄弟之倫,稱為天倫,也就是天然形成的血親關係;夫婦、君臣、朋友之倫,稱為人倫,也就是人與人之間、後天形成的切身關係。

人倫關係,基於後天的緣分而形成,有選擇餘地,也有更換的餘地。夫妻之間、領導與下屬之間、朋友之間,假若關係鬧僵了,不可調和了,是可以說再見的——夫妻可以離婚,君臣可以互炒魷魚,朋友可以不再來往。

而天倫關係不成。

天倫關係,基於血緣,沒有選擇的餘地,沒法更換。一個人,即便不滿意父母或兄弟,不認父母或兄弟了,他們實際還是你的父母與兄弟,沒法更換;即便勉強換掉了,換來的也不再是親父母、親兄弟。

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手足斷了不可續,衣服破了猶可補。』講得就是這樣一種樸素的哲理。

現在很多人不喜歡這句話,認為它是貶低女人的;其實不是,因為這句話,還可以這樣說:『親生姐妹如手足,丈夫不過是衣服;手足斷了不可續,衣服破了尚可補。』

因此,在五倫之中,父子、兄弟之倫,相對更為切身重要。

對於一個人而言,處理不好夫妻、君臣、朋友之間的關係,誠然讓人苦惱;但處理不好與父母、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也同樣令人痛苦,而且那種痛苦更徹入人的骨髓,無可逃避。

因為夫妻、君臣、朋友之間實在沒法相處了,關係緊張到了極致,可以選擇說拜拜,而且可以從此相忘於江湖;但與父母、及兄弟姐妹之間,即便關係緊張到了沒法相處的地步,相互之間不再來往,卻仍砸斷骨頭連着筋,沒法瀟灑說拜拜,也沒法從此真正相忘。

因此,兄弟之間的關係,關乎一個人、一個家庭的和諧幸福。

古人云:『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又云『家和萬事興』。家和的一個重要條件,是兄弟和睦。

【詩經】上講『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其意思說,所有生活在天地間的人,都不如兄弟親密。因為這世間,只有親兄弟姐妹,與自己骨肉相連、有共同的父母親人;而且還同在一個屋檐下、同在一個鍋裏摸勺子,共同生活一二十年。

【詩經】上又講『兄弟既翕,和樂且湛』。其意思是說,兄弟和睦,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前提。兄弟之間如果不能親熱和睦,人的心情很難和樂而安寧。

親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如此重要,但能否處理好,卻考驗着我們每一個人。

曹柯伏 發表於 2025-4-11 15: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悌道之難與不可替代性

顏之推所言"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道出了兄弟關係的本質特徵。這種由同一父母所生、血脈相連的親密關係,確實應當如手足般協調互助。然而現實中的兄弟相處之道,卻遠比理論描述更為複雜微妙。

兄弟關係之難處,首先在於其動態演變特性。少年時期,兄弟同處父母蔭庇之下,利益未分,情感純粹,自然親密無間。及至成年,各自成家立業,利益格局變化,關係便漸趨複雜。此時若無自覺維護,昔日親密極易轉為疏離。【詩經】所謂"兄弟鬩於牆",正是對這種轉變的生動寫照。更值得注意的是,兄弟矛盾往往因"親者無間"而更顯尖銳——正因為彼此知根知底,爭執時反而更易直擊要害,造成深刻傷害。

悌道的本質,實為一種關係智慧。儒家強調"兄友弟恭",絕非簡單的道德說教,而是基於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兄弟相處,既需保持適當距離以維持各自獨立,又需維繫足夠親密以鞏固血緣紐帶。這種微妙的平衡,要求雙方具備高度自制與寬容。【弟子規】所言"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正是處理兄弟關係的實用準則。歷史上著名的"孔融讓梨"典故,便體現了這種克己為悌的精神。

天倫與人倫的根本差異,在於其不可選擇性。夫妻、朋友等關係可以自主建立或解除,而兄弟關係卻是與生俱來、無法更改的宿命。古人云"兄弟如手足"的比喻,其深層意義不在於貶低其他關係,而在於強調血緣關係的不可替代性。司馬光【家范】中記載的"兄弟異居"現象,恰恰反證了這種關係的牢固——即便分家別居,兄弟依然是兄弟。這種關係的永恆性,使其成為人生最重要的情感依託之一。

悌道的現代意義尤為深刻。在個體意識高度覺醒的今天,兄弟關係面臨新的挑戰。傳統家庭結構解體,個人主義盛行,使兄弟相處更需智慧。然而,正因為現代社會人際關係日趨短暫易變,兄弟這種天然穩定的情感紐帶反而顯得更為珍貴。悌道所倡導的相互尊重、適度退讓、珍惜親情等原則,對於維繫現代家庭和諧仍具重要價值。

兄弟相處之難,恰恰反襯出血緣關係之重。在這個可以選擇一切的時代,那些無法選擇的關係,或許正是生命中最珍貴的饋贈。悌道之要義,不在於強求表面的和睦,而在於理解並接納這種關係的複雜性,在矛盾中尋求和諧,在差異中建立共識,最終實現"分形連氣"的深層共鳴。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