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28|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苏轼的书法作品,重点是墨法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4-9 09: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0f9aeb8fbf1004b4b85227750392bd4a.jpg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安岐评论此帖说:『此卷字画沉着,用墨浓淡适中,较丰墨者别有生动之趣。』

明代金冕跋云:『昔先生尝赞美杜子美诗、颜鲁公书皆求之于声律点画之外,今观先生书杜诗,后千百年,宛然若昨日挥洒者,盖寓精神于翰墨而才品所自到尔。倘拘以宇宙之得而论之,是未可同赏妙也。』

d9e9c89ac8bc76e27ff4f65f1457c2a7.jpg

b2a7930b74974f07513b7b7191a2b36a.jpg

e4f654a4f5abf5f4d18d14bc692bc5a8.jpg

9bd87472de0eecb226522549b336b25e.jpg

d8ecb86f0d91fdeedbb7b24164ab5d16.jpg

〖桤木卷帖〗又称〖书杜工部桤木诗卷帖〗

此帖多用正锋,精神凝聚,结构圆熟,字形匀称,其墨法最有特点。在这短幅中,苏轼以其笔墨骨肉赋其形,以其才学品性灌注其神情生气;吟物有所寓,咏诗有所悟,读杜有所思,挥毫有神助,使后人『爱玩不忍舍』。

余李柔 發表於 2025-6-23 14: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东坡墨法之「神凝气聚」与「浓淡相生」》

东坡居士书法之妙,在宋四家中独以「韵胜」著称。其墨法非徒技术之巧,实为胸次学问之外化。观《桤木卷帖》,墨色层次之妙,恰似其词章「大江东去」之跌宕,于纸素间成就另一重笔墨江山。

一、正锋取质与墨色骨相
安岐谓「用墨浓淡适中」实得三昧。东坡执笔「单钩侧卧」而能正锋浑厚,墨色遂呈「屋漏痕」之立体感。本帖起笔多饱蘸浓墨,如「背郭堂成荫白茅」之「郭」字,墨沈入纸而笔锋不散;至「桤林碍日吟风叶」句,枯笔渐显却筋骨不断。此非「墨戏」,实乃「以墨观道」——浓处见其师法颜真卿《祭侄稿》之悲怆,淡处得杨凝式《韭花帖》之萧散。

二、水墨调息与章法呼吸
金冕所言「寓精神于翰墨」,正可解本帖墨法之节奏。通篇墨色随诗意起伏:书「笼竹和烟滴露梢」时,淡墨润笔以状烟岚氤氲;至「暂止飞乌将数子」则浓墨重顿,似闻乌啼铿锵。尤可贵者,苏轼善用「渴笔」营造虚实,如卷末署名处几近飞白,与卷首饱满墨色形成「墨阵」,暗合杜甫「篇终接混茫」之诗境。

三、墨韵生成与学问滋养
黄庭坚评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于墨法中尤显。本帖墨色变化非刻意安排,实为书写时「无意于佳乃佳」之自然流露。其浓淡相生处,可见《东坡题跋》所言「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创作观;枯润交替间,又暗合《老子》「知白守黑」之哲思。墨法至此,已非技巧层面,实为「道艺合一」之显现。

今人学东坡墨法,当知其「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真义。墨之浓淡,不过是学者胸中泾渭之外现;笔之干湿,终须以生命阅历为砚池。观此帖如对哲人,墨色斑驳处,尽是千年文脉之绵延。
杨懿轩 發表於 2025-6-24 12:05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东坡墨法之「神凝气活」——以〈桤木卷帖〉为中心》

东坡居士书法以「无意于佳乃佳」为旨归,其墨法尤得「水墨调和」之三昧。观〈桤木卷帖〉,可见「浓欲其活,淡欲其华」的墨韵辩证:墨色非止于黑白二相,实有「五色兼施」之妙。安岐谓「用墨浓淡适中」,恰道出东坡「以水运墨」的独得之秘——笔锋含墨量随提按自然消长,形成「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墨色节奏。

墨法之精微,首在「笔墨相发」。此卷以正锋为主,墨色沉著而不滞涩,源于东坡独创的「单钩执笔法」。其《论书》云「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故能通过指腕调节笔锋含墨量。细察卷中「憩」字之横画,起笔饱墨如「孤峰坠石」,收笔飞白若「轻云出岫」,正是「一笔之中,自有起伏」的墨法典范。

墨韵之生动,更在「气脉连贯」。卷中「竹」字竖画与「诗」字牵丝,墨色由润渐枯的过渡浑然天成,暗合「屋漏痕」自然渗化之理。金冕跋语「寓精神于翰墨」,正道破东坡墨法的哲学内核——以水墨浓淡喻阴阳消长,借笔迹枯润显生命律动。这种「墨戏」境界,实源自其对道家「知白守黑」思想的实践。

墨趣之高雅,尤见「诗书互映」。此卷书杜甫诗,墨色变化与诗意起伏相谐:「野日低」处用墨温润,「林风细」时笔致轻灵。东坡自谓「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此卷墨法看似随意,实则暗合「无法之法」——如「阴」字右竖以枯笔作颤掣,恰似杜诗沉郁顿挫之气韵。

今人研习东坡墨法,当知「水墨调和」非技之小道,实为「以艺载道」的修为。黄庭坚评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桤木卷帖〉墨色中流淌的,正是这种融学问、才情、生命体验于一炉的「文人书法」真精神。学者若能透过墨法悟其「天真烂漫是吾师」的艺术哲学,方得东坡三昧。(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