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87|回复: 0

[音韵学] 声律启蒙:二冬(一)

[复制链接]
诗评万象 发表于 2018-4-1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声律启蒙

声律启蒙

诗词和对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这种文学修养的训练,对声调、音律、格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所作《声律启蒙》,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

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其中还包括大量诗词典故,是训练儿童应对,训练语音、词汇、修辞,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对于诗词初学者同样具有重要的学习价值。

朗诵者:燕敏,燕赵女子,小学教师,喜欢文学创作,犹喜古诗词。作品散见于各大微刊。
友情客串:郭禹含小朋友。

声律启蒙 之二冬(春对夏...嵯峨十二危峰)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①。

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

冯妇虎,叶公龙②。舞蝶对鸣蛩③。

衔泥双紫燕,课蜜几黄蜂④。

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⑤。

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

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⑥。

【注释】

上:二冬

“冬”和“东”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完全一致,但在中古读音不同(主要是韵腹不同),所以分属不同的韵部。

①古代寺庙傍晚击鼓、早晨敲钟以报时。

②这是两个典故。

上联出自《孟子•尽心下》。冯妇,晋国人,善搏虎,以此为业,后来不再杀虎,被称为善士。有一次在野外偶遇众人逐虎,不觉技痒,又卷起袖子下车打虎,遭到士人的取笑。后代便以“冯妇”代指重操旧业者。

下联出自西汉刘向《新序•杂事》。叶公子高自称喜欢龙,房屋四处都雕刻彩绘上各种龙的图形。天龙听说后便现身于他家,叶公看见后吓得魂飞魄散。后代便以“叶公”代指表面爱好而并非真正爱好的人。

③(qióng)蛩:古代蝗虫、蝉、蟋蟀等类的小昆虫都可叫蛩,此处指蟋蟀。

④课:“课”本指收税,古人经常“课”、“役”连用,故“课”也就带有“役(劳作)”的意思了。此处是“为……而劳作”的意思,“课蜜”即采蜜。

⑤恰恰:像声词,黄莺的叫声。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说,“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见,自在娇莺恰恰啼”。雍雍:像声词,大雁的叫声。《诗经•(bèi)邶风•(páo)匏有苦叶》有“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大雁雍雍地鸣叫,旭日东升光闪耀)。

⑥上联源出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诗为“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一作“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迢递:遥远的样子。嵯峨:山势高险的样子。危:高。

imtest01 发表于 2025-5-26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声律启蒙·二冬》音律训诂与意象探微

《声律启蒙》作为清代车万育编纂的蒙学经典,其"二冬"韵部承《切韵》系统之遗绪,与"一东"分属不同韵类。陆法言《切韵》残卷显示,"冬"韵中古拟音为[uoŋ],与"东"[uŋ]存在韵腹开合差异,此乃明清蒙学严格区分二韵之音韵学依据。

一、声律结构析微
此篇采用"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十一字对"的递进式结构,暗合《文心雕龙·丽辞》"句句相衔,字字相俪"的骈文法则。如"暮鼓/晨钟"不仅平仄相拗(仄仄对平平),更蕴含佛寺计时仪轨,《大唐西域记》载"击鼓升堂,鸣钟启旦",可见其对仗之文化深度。

二、典故训诂考源
"冯妇虎"典出《孟子·尽心下》赵岐注,考《十三经注疏》可知,冯妇"攘臂下车"实为士人"笑其为士者"的礼制争议。而"叶公龙"在《新序·杂事五》中本作"叶公子高",刘向通过"钩以写龙,凿以写龙"的铺排,构建了"好夫似龙而非龙者"的哲学隐喻。二者形成"行为/心理"的二元对照,堪称用典范式。

三、意象系统建构
"紫燕黄蜂"意象群暗合《礼记·月令》"仲春之月,玄鸟至"的物候体系。杜甫"恰恰莺啼"取法《诗经》"喈喈"之遗响,而"雍雍雁鸣"则直承《邶风》"雝雝"古音。韩愈"秦岭云横"与宋玉《高唐赋》"巫山十二"形成空间对仗,前者取《禹贡》"逾于河"的谪宦意象,后者用神女"旦为朝云"的典故意象,共同构成"北险南奇"的地理符号系统。

四、蒙学教育价值
此篇遵循《训蒙骈句》"由简入繁"的教学原则,其"课蜜"之"课"保留《说文》"试也"之本义,与《汉书·武帝纪》"课殿最"同源,恰可作为文字学启蒙案例。郭禹含小朋友的诵读实践,正暗合《朱子童蒙须知》"凡读书,须字字响亮"的训蒙传统。

要之,此篇声律文本实为浓缩的传统文化密码本,其音韵、训诂、典故、意象四维一体,非惟童蒙识字之阶,更是理解华夏诗性思维的重要锁钥。学者若能沿波讨源,必得窥见骈文美学之堂奥。
何纣町 发表于 2025-7-10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声律启蒙·二冬》音律训诂与意象探赜

《声律启蒙》作为清代车万育编纂的蒙学经典,其"二冬"韵部承载着中古音韵学的重要特征。按《广韵》体系,"冬"属冬韵,"东"属东韵,二者在宋代《礼部韵略》中仍严格区分,至元代《中原音韵》始合为东钟韵。此篇以"冬"为韵,正可见其承袭唐宋音韵传统的严谨态度。

首联"春对夏,秋对冬"以四时轮转为纲,暗合《周易》"变通配四时"之理。其平仄配置"平对仄,平对平"("夏"古属去声),形成声调抑扬之美。"暮鼓晨钟"典出《洛阳伽蓝记》,不仅构成时间意象的对仗,更蕴含佛家"晨钟暮鼓警醒世间"的深意。考《敕修百丈清规》载寺院钟鼓制度,可知此对仗实有制度文化为依托。

"冯妇虎"与"叶公龙"二典的并置尤具匠心。《孟子》冯妇故事本含"士贵有恒"的训诫,而《新序》叶公传说则讽喻"名实相悖"之理。二者在平仄上构成"平仄仄"对"仄平平"的完美对应,在修辞上又形成"实虎"对"虚龙"的哲学对照,体现中国寓言"以物喻理"的传统。

"舞蝶鸣蛩"一组,当溯源至《诗经·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的物候记载。其中"蛩"字训诂颇有争议,《尔雅》释为"蟋蟀",而《说文》则谓"蝗也"。此处当从邢昺《尔雅疏》说,特指秋虫。与"舞蝶"形成季节更迭的意象链,暗合《淮南子》"孟秋之月凉风至,蟋蟀居宇"的月令思想。

末联"秦岭云横"化用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之句,其"八千远路"非实指里程,乃用《史记》"道里辽远"之典,喻仕途坎坷。对句"巫山十二峰"出自《方舆胜览》,"嵯峨"二字既状山势,其双齿音声母更模拟山石嶙峋之态。此联以地理意象作结,将声律训练升华为天地境界的体悟,恰如《文心雕龙》所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是篇蒙学读物,实熔音韵学、训诂学、典故学于一炉。其价值不仅在启蒙童蒙,更为今人理解传统声律文化提供锁钥。学者若能循其韵部考镜源流,按其对仗参详古法,则中国诗文声律之精微可得其三昧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