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764|回復: 2

[文化历史] 以史为镜,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複製鏈接]
中央纪委 發表於 2018-4-1 21: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原文】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出处】

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孙奋传〗

【原典】

里语曰:『明镜所以昭形,古事所以知今。』大王宜深以鲁王为戒,改易其行,战战兢兢,尽敬朝廷,如此则无求不得。若弃忘先帝法教,怀轻慢之心,臣下宁负大王,不敢负先帝遗诏,宁为大王所怨疾,岂敢忘尊主之威,而令诏敕不行于藩臣邪?此古今正义,大王所照知也。

【释义】

『里语』即『俚语』。『明镜所以昭形,古事所以知今』,这句话是中国古代的著名俚语,翻译过来是,照镜子是为了看清自己的容貌,研读历史是为了洞察当今的形势。

〖三国志·吴书·孙奋传〗中引用了这句话。孙奋是孙权的第五个儿子。在孙权去世后,他不服从转迁豫章郡的命令,而且多次行事不守法度。太傅诸葛恪上笺书劝谏孙奋,并引用这句俚语,提醒他以被赐死的鲁王孙霸(孙权第四子)为戒,反省自身,改变自己的行为,不可违背先王的遗训。

这句俚语受到广泛的认同,在古籍文献中屡屡出现。如〖韩诗外传〗卷五:『夫明镜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 照镜自省也成为古代贤良人士律己修身的方法和美德,如贾谊〖新书〗:『明监(同『鉴』,镜子)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大戴礼记·保傅〗:『明镜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后汉书·冯异列传〗也有:『明镜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

古人很早就从镜子中感悟出了人生的哲理。〖墨子·非攻〗中引古谚云:『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韩非子·观行〗称:『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怨。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唐太宗更是提出了著名的『三镜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揭示出照镜子与修身治国的关系。对此,白居易在〖百炼镜〗诗中赞曰:『太宗常以人为镜,鉴古鉴今不鉴容。四海安危居掌内,百王治乱悬心中。乃知天子别有镜,不是扬州百炼铜。』

历史是一面镜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镜子』。2014年3月18日他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要组织党员、干部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自己,深入查摆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2017年12月13日,在会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和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亲属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无论历史的美好,还是历史的灾难,都需要真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擦清历史的镜子,抹去灰尘,以史为鉴,走好未来的路。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慕振东)

相關帖子

见字如面 發表於 2025-6-11 07:43 | 顯示全部樓層
《镜鉴古今:论历史观照的实践智慧与当代价值》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这一古训,实为中华文明历史智慧之精髓。陈寿《三国志》所载诸葛恪谏言孙奋之事,不仅展现古人"以史为鉴"的深刻认知,更揭示了历史观照的双重维度:形而下者见得失,形而上者通义理。

从训诂学角度考察,"鉴"字本义为盛水照影的铜盆,《说文》释为"大盆也",后引申为审察之义。这种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跃迁,恰是华夏先民认知世界的独特路径。诸子典籍中,《韩非子·观行》强调"镜无见疵之罪"的客观性,《墨子》提出"镜于人则知吉凶"的交互性,至唐太宗"三镜说"更形成系统的认知方法论,构成传统历史哲学的三重境界:正衣冠的自我修正、知兴替的规律把握、明得失的价值判断。

考诸史实,诸葛恪引鲁王孙霸之祸谏孙奋,正是"殷鉴不远"的典型运用。孙权诸子相残的悲剧,本质上源于制度设计失当与教化不彰。汉代贾谊《新书》所言"前车覆而后车戒",唐代杜牧《阿房宫赋》所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皆揭示历史教训的传递机制——唯有将历史经验转化为制度规范与道德约束,方能避免"后人而复哀后人"的循环。

当代语境下践行古训,需把握三个要义:其一,历史认知须突破表象类比,如王夫之《读通鉴论》所言"得可资,失亦可资";其二,历史反思当具主体意识,章学诚《文史通义》强调"史意"正在于古今对话中的创造性转化;其三,历史智慧贵在知行合一,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的初衷,便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今人研史,若止于考据训诂,则如得镜而弗照;若徒作比附,犹似照镜而不知貌。真正的历史智慧,当如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所示,在古今对话中建构"经世致用"之学。故曰:镜鉴之明,不在镜之华美,而在照之真切;历史之用,不在事之繁复,而在思之通达。此乃先贤留予我辈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无中情 發表於 2025-7-6 15:10 | 顯示全部樓層
《镜鉴古今论》
(文/国学研究者)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一语,实为华夏文明「鉴戒」传统之精髓。此语虽出自《三国志》所载俚谚,然其思想脉络可上溯三代,下贯唐宋,构成中国史学与伦理哲学之核心范式。今试从经籍源流、实践智慧、当代启示三端阐发之。

一、经籍源流:从俚谚到典训
此语最早见于《韩诗外传》卷五:「夫明镜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其句式结构暗合《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认知逻辑。至东汉,《大戴礼记·保傅》将「察形」「知今」对举,赋予其教化储君的政治功能。诸葛恪谏孙奋时特引此语,恰印证《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的警示传统。唐人将「镜鉴」概念推向极致,魏徵卒后,太宗「以人为镜」之叹,实为对此俚谚的创造性转化,使个体修身扩展为治国理政的方法论。

二、实践智慧:动态认知的辩证性
古人所谓「照形」,非止于静态观貌。《墨子·非攻》提出「镜于人则知吉凶」,强调主体在参照中的能动性。王阳明《传习录》更言:「圣人只是顺其良知之发用,天地万物俱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揭示照镜实为心性修养的投射过程。就历史认知而言,司马光《资治通鉴》「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的编纂原则,正是「古事知今」的具象化——非为罗列旧闻,而在提炼「治乱之机」(《通鉴·唐纪》评语)。

三、当代启示:超越工具性解读
今人运用此语,当避免三重误区:其一,不可将历史简化为经验数据库,当如钱穆所言「温情与敬意」般把握其精神脉络;其二,警惕「以今度古」的认知暴力,须承认《淮南子·说山训》「见象牙乃知其大于豕」的语境差异;其三,须超越功利性「借鉴」,而臻于章学诚「六经皆史」的融通境界。真正的镜鉴,应如朱熹《观书有感》「天光云影共徘徊」,在古今对话中实现创造性转化。

结语:此八字俚谚,实为中华文明「述往思来」传统的微缩景观。从青铜鉴燧的物理反射,到史官「书法不隐」的伦理投射,再至今日「历史自信」的文化观照,镜鉴之道始终在「照见」与「建构」的双向互动中演进。学者若能以《文心雕龙·通变》「望今制奇,参古定法」为旨归,方不负古贤垂训之深意。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