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837|回覆: 1

[兵家] 城池在軍事上有什麼作用?古代打仗為何不繞過城池?

[複製鏈接]
張嶔 發表於 2018-4-1 10: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古代打仗為什麼不繞過城池,非要打圍城戰?

答:確切說,就算在科技條件落後的古代戰場上,打仗也不是不能繞過對方城池。當然,風險性也比較大。

如果要列舉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經典的『繞過城池取得勝利』的戰爭傑作,那麼明代永樂皇帝朱棣舉兵搶皇位時的『靖難之役』,就是典型一件。擁有北方精銳騎兵的朱棣,一度在濟南堅城下屢屢受挫,幾乎到了進退不得的境地。關鍵時刻,他卻果斷祭出『繞過城池』的妙筆,繞開城池直撲建文帝的都城南京,果然一箭穿心,最終奇蹟拿下皇位。

c06aadaf113d644cc13261bb599878aa.jpg

後人說起這段軍事妙筆,也常贊朱棣的雄才大略,但仔細復盤一下,卻可見險過剃頭。其實當朱棣大軍殺到靈璧時,這場軍事冒險,就已經到了進退兩難的地步。一邊是明朝政府軍名將徐輝祖浴血堅守,一邊是朱棣這邊人困馬乏。甚至連朱棣的好些親信部將們都苦勸退兵,生怕再打下去就被包餃子。可就在這關鍵時刻,建文帝卻腦子犯糊塗,硬把徐輝祖從靈璧前線調回南京,叫朱棣抓住機會打個反擊,奇蹟般拿下了南京。

也就是說,『繞開對方城池』進攻,放在古代戰爭條件下不是不可以,但最保險的一個前提,就是要碰上建文帝朱允炆這樣的傻對手。

也正是從這場戰略妙筆里,『繞過對方城池』的風險性,也是一覽無餘:古代的重要城池,基本都建設在戰略要地上,就算多跑點路繞過了城池,也就等於一頭扎進了對方的地界裡,後勤補給隨時都有被斷的危險。一旦前方遭遇到頑強阻擊,那麼任你帶領着多麼精銳的軍隊,都可能成為困在籠子裡的猛獸,極有可能就被對手的陷阱逮個正著。

也正是這樣的風險性,叫中國古代史上的吞疆並土戰爭,基本都是類似的套路:必須要清楚判定地方的防禦配置,先拿下地方的要衝堅城。而看似『笨重』的萬里長城,其真實價值也正在於此:也許長長的城牆,不能面面俱到防到每個地方,但只要卡住邊境的要衝,就好比裝好了安全閥。任對手鐵騎縱橫,衝進來也常被牢牢鎖住。就以這一整套的防禦系統,佑護邊關百姓安寧。

573eec8e6ad57949227717bbf751b99e.jpg

那既然繞城池有風險,是不是一定要死磕下對手城池才行?這個道理,就好比一句近現代中國戰爭史的名言: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事實上,即使在中國古代,真正富有謀略的軍事家,都會懂得這個道理。面對那些難啃的堅城,他們的精明對策,都是最大限度圍繞堅城做文章,抓住敵方兵力防禦的薄弱,以靈活方式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典型隋末王世充竇建德李世民三方的虎牢之戰:面對王世充的堅城防禦和竇建德的夾擊,李世民卻是不躲不繞,成功圍點打援設埋伏,一戰擊敗竇建德的主力,然後摟草打兔子拿下王世充,天下大局就此而定。

6d553cff975436602a93aa0b5861cc94.jpg

所以說,真正決定勝敗的,並非牢固的堅城,而是滿盤皆活的戰略。古往今來,戰場內外,這個道理從來都是相通的。

原題:古代打仗為什麼不繞過城池?

文章轉載自:我們愛歷史

勤懇 發表於 2020-7-23 21:5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繞開城池,就接觸不到敵人,這仗怎麼打?
丁央 發表於 2025-8-2 18: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古代軍事地理中城池的戰略價值與戰術取捨】

城池在中國古代軍事體系中具有三重核心價值:其一為地理樞紐功能,其二為資源儲備功能,其三為政治象徵功能。明代兵書【武備志】有云:"城者,國之藩屏,兵之依託",此語道破城池在軍事防禦體系中的根本地位。

從軍事地理學角度考察,古代城池選址皆遵循"扼要衝、據形勝"的原則。以明代九邊重鎮為例,每座軍事要塞均控制着特定方向的交通孔道。山海關控遼西走廊,居庸關鎖太行八陘,這種"一城控一路"的布局,使繞城而行等同於放棄戰略主動權。北宋【武經總要】特別強調:"凡用兵之道,必先據其形勝",正是對此戰略原則的經典闡述。

後勤保障體系決定了繞城戰術的高風險性。【孫子兵法】"軍無輜重則亡"的訓誡,在冷兵器時代尤為顯著。歷史記載顯示,漢代遠征軍每日糧秣消耗達2000石,必須依賴城池倉儲系統。唐代李靖北伐時建立的"兵站鏈"制度,更凸顯城池作為補給節點的不可替代性。繞城深入敵境,實則是將生命線暴露於敵方威脅之下。

政治象徵意義亦不可忽視。班固【漢書】稱"城者,所以守國也",城池的存亡直接關係政權威信。南宋襄陽之戰持續六年,正因該城"失則江南震動"的戰略地位。朱棣"靖難之役"的成功實屬特例,其勝利關鍵不在於繞城戰術本身,而在於建文帝中樞決策系統的崩潰。明代邱濬在【大學衍義補】中尖銳指出:"燕王僥倖之勝,非兵家常道"。

真正高明的軍事家往往採取"困而不攻"的彈性策略。韓信平定齊國時"沉沙決水"困歷下,曹操官渡之戰"斷糧道"困袁紹,皆屬"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典範。這種"以空間換時間"的智慧,與盲目繞城或強攻堅城形成鮮明對比。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總結道:"善用兵者,審虛實,量進退,豈在攻城略地哉?"

當代軍事史學界當以辯證思維審視古代城防體系:既要認識到城池作為"戰略支點"的核心價值,也要理解優秀統帥"因勢而變"的指揮藝術。城池攻防的本質,實則是綜合實力、戰略智慧與政治決心的多維博弈。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