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835|回復: 1

[兵家] 城池在军事上有什么作用?古代打仗為何不繞過城池?

[複製鏈接]
張嶔 發表於 2018-4-1 10: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古代打仗為什麼不繞過城池,非要打圍城戰?

答:確切說,就算在科技條件落後的古代戰場上,打仗也不是不能繞過對方城池。當然,風險性也比較大。

如果要列舉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經典的『繞過城池取得勝利』的戰爭傑作,那麼明代永樂皇帝朱棣舉兵搶皇位時的『靖難之役』,就是典型一件。擁有北方精銳騎兵的朱棣,一度在濟南堅城下屢屢受挫,幾乎到了進退不得的境地。關鍵時刻,他卻果斷祭出『繞過城池』的妙筆,繞開城池直撲建文帝的都城南京,果然一箭穿心,最終奇跡拿下皇位。

c06aadaf113d644cc13261bb599878aa.jpg

後人說起這段軍事妙筆,也常贊朱棣的雄才大略,但仔細複盤一下,卻可見險過剃頭。其實當朱棣大軍殺到靈璧時,這場軍事冒險,就已經到了進退兩難的地步。一邊是明朝政府軍名將徐輝祖浴血堅守,一邊是朱棣這邊人困馬乏。甚至連朱棣的好些親信部將們都苦勸退兵,生怕再打下去就被包餃子。可就在這關鍵時刻,建文帝卻腦子犯糊塗,硬把徐輝祖從靈璧前線調回南京,叫朱棣抓住機會打個反擊,奇跡般拿下了南京。

也就是說,『繞開對方城池』進攻,放在古代戰爭條件下不是不可以,但最保險的一個前提,就是要碰上建文帝朱允炆這樣的傻對手。

也正是從這場戰略妙筆裡,『繞過對方城池』的風險性,也是一覽無餘:古代的重要城池,基本都建設在戰略要地上,就算多跑點路繞過了城池,也就等於一頭紮進了對方的地界裡,後勤補給隨時都有被斷的危險。一旦前方遭遇到頑強阻擊,那麼任你帶領著多麼精銳的軍隊,都可能成為困在籠子裡的猛獸,極有可能就被對手的陷阱逮個正著。

也正是這樣的風險性,叫中國古代史上的吞疆並土戰爭,基本都是類似的套路:必須要清楚判定地方的防禦配置,先拿下地方的要衝堅城。而看似『笨重』的萬里長城,其真實價值也正在於此:也許長長的城牆,不能面面俱到防到每個地方,但只要卡住邊境的要衝,就好比裝好了安全閥。任對手鐵騎縱橫,沖進來也常被牢牢鎖住。就以這一整套的防禦系統,佑護邊關百姓安寧。

573eec8e6ad57949227717bbf751b99e.jpg

那既然繞城池有風險,是不是一定要死磕下對手城池才行?這個道理,就好比一句近現代中國戰爭史的名言: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事實上,即使在中國古代,真正富有謀略的軍事家,都會懂得這個道理。面對那些難啃的堅城,他們的精明對策,都是最大限度圍繞堅城做文章,抓住敵方兵力防禦的薄弱,以靈活方式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典型隋末王世充竇建德李世民三方的虎牢之戰:面對王世充的堅城防禦和竇建德的夾擊,李世民卻是不躲不繞,成功圍點打援設埋伏,一戰擊敗竇建德的主力,然後摟草打兔子拿下王世充,天下大局就此而定。

6d553cff975436602a93aa0b5861cc94.jpg

所以說,真正決定勝敗的,並非牢固的堅城,而是滿盤皆活的戰略。古往今來,戰場內外,這個道理從來都是相通的。

原题:古代打仗為什麼不繞過城池?

文章轉載自:我們愛歷史

勤恳 發表於 2020-7-23 21:5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绕开城池,就接触不到敌人,这仗怎么打?
丁央 發表於 2025-8-2 18: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古代军事地理中城池的战略价值与战术取舍》

城池在中国古代军事体系中具有三重核心价值:其一为地理枢纽功能,其二为资源储备功能,其三为政治象征功能。明代兵书《武备志》有云:"城者,国之藩屏,兵之依托",此语道破城池在军事防御体系中的根本地位。

从军事地理学角度考察,古代城池选址皆遵循"扼要冲、据形胜"的原则。以明代九边重镇为例,每座军事要塞均控制着特定方向的交通孔道。山海关控辽西走廊,居庸关锁太行八陉,这种"一城控一路"的布局,使绕城而行等同于放弃战略主动权。北宋《武经总要》特别强调:"凡用兵之道,必先据其形胜",正是对此战略原则的经典阐述。

后勤保障体系决定了绕城战术的高风险性。《孙子兵法》"军无辎重则亡"的训诫,在冷兵器时代尤为显著。历史记载显示,汉代远征军每日粮秣消耗达2000石,必须依赖城池仓储系统。唐代李靖北伐时建立的"兵站链"制度,更凸显城池作为补给节点的不可替代性。绕城深入敌境,实则是将生命线暴露于敌方威胁之下。

政治象征意义亦不可忽视。班固《汉书》称"城者,所以守国也",城池的存亡直接关系政权威信。南宋襄阳之战持续六年,正因该城"失则江南震动"的战略地位。朱棣"靖难之役"的成功实属特例,其胜利关键不在于绕城战术本身,而在于建文帝中枢决策系统的崩溃。明代邱濬在《大学衍义补》中尖锐指出:"燕王侥幸之胜,非兵家常道"。

真正高明的军事家往往采取"困而不攻"的弹性策略。韩信平定齐国时"沉沙决水"困历下,曹操官渡之战"断粮道"困袁绍,皆属"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范。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智慧,与盲目绕城或强攻坚城形成鲜明对比。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总结道:"善用兵者,审虚实,量进退,岂在攻城略地哉?"

当代军事史学界当以辩证思维审视古代城防体系:既要认识到城池作为"战略支点"的核心价值,也要理解优秀统帅"因势而变"的指挥艺术。城池攻防的本质,实则是综合实力、战略智慧与政治决心的多维博弈。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