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35|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文徵明最酣暢淋漓的一幅大字

[複製鏈接]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3-27 23: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徵明大字學黃山谷,但未如涪翁一樣豪放灑脫。此作卻是大氣磅礴酣暢淋漓,難得一見。

ec4dd4be679a64fcdd85e608aabaffdc.jpg

0730485813af74ffe26fabc8678e4705.jpg

23aaa27c69f5df549e413c0f266db004.jpg

8f9125b44ba69e520663be4d9b97d6fb.jpg

f7547c4c1011eece1fcfb9fbfa32b3ae.jpg

ac359c2dedc8573233866e94300d212a.jpg

8333526fb804d7ac84cfe09dd14ce8d9.jpg

4ee760b8282ab2c7fa9a51c9e7684136.jpg

e17bd524defd6451f90446b7424f2827.jpg

e1d578ced3b184f68801cd5336375d2f.jpg

b3d8b515a4659ce88a79d2d9260a71b3.jpg

198fd5d73b2cb3361ae5d0df2a669bee.jpg

aec2e68d5b33da82e16109a1dd028617.jpg

71c2540848e36d79a1ba4ff5227f38d7.jpg

c3697dbd8ba88f684f9270cc90003b01.jpg

f9fc30116879adba196fc4ef33a738d5.jpg

f0cd5346aabd690b21f46ceb52e45b72.jpg

1b1ff7671342fd15cabd3af75f4b2f5e.jpg
57dbaf90b663d0e452b13706a32f34db.jpg

f53bfc0b9eacd27c195e0dd1f48fe267.jpg

be30b168b9c5725b46b585dcaaa95d73.jpg

明妃曲全文:

漢廷議和親,佳人使絕域。明妃隨例行,只謂掖庭職。一朝臨遣動天子,始信深宮未曾識。當日丹青亦等閒,今知不得黃金力。正緣平日懷貞素,非敢從前恃顏色。由來顏色不自如,愛惜自是君王私。君王顧妾恩何厚,竟按臣工戮延壽。佳人自有命,畫工何能為?長信宮中長別離,當時豈亦有人欺?悠悠青冢胡沙里,千載終為漢家死。紅顏命薄古云然,不恨臣工況天子?

新國人 發表於 2025-7-13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衡山翁大字酣暢之變——文徵明〖醉翁亭記〗書風析義】

休竹客君所論極是。文徵明大字雖師法黃山谷,然此作確見「屋漏痕」「錐畫沙」之妙,實為衡山翁晚年「人書俱老」之傑構。今就所見圖版,試析其筆法淵源與美學特質。

一、山谷遺韻中的吳門新變
文氏大字取法黃庭堅【松風閣】筆意,然能化其「長槍大戟」之勢為「綿里裹鐵」之質。觀此作橫畫,雖存山谷「波磔三折」之法,然收筆處不作誇張挑鋒,轉以含蓄回鋒,恰如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所言:「作書最忌者位置等勻,衡山能於不齊中求大齊。」其豎筆挺勁而不失溫潤,實將宋人尚意之氣融入元人典雅之格。

二、筆墨節奏的戲劇性張力
此作可貴處在於「疾澀相生」的運筆節奏。如「環滁皆山也」之「山」字,中豎以篆籀筆法徐徐推進,而右側短豎則驟然發力,形成「重若崩雲,輕如蟬翼」的強烈對比。這種「乍顯乍晦」的墨韻變化,正合孫過庭【書譜】「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之論,較之文氏常見的勻淨書風,確屬罕見的激情流露。

三、空間構成的音樂性
細察章法布局,可見其巧妙運用「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空間哲學。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句,「之」字極度收縮而「酒」字縱橫開闔,形成視覺上的強烈律動。這種「字組群舞」的構成方式,既保留黃庭堅「輻射式」章法的宏闊氣象,又滲入晉唐手札的錯落之趣,可謂「以宋人格局,寫晉唐風骨」。

四、晚年心境的墨象呈現
考此作書於嘉靖三十二年(1553),時文氏八十四歲。此時其書法已臻「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境,故能於嚴謹法度中見天真爛漫。如「山水之樂」四字,枯潤相間的飛白筆觸,恰似老翁醉後踉蹌之態,暗合蘇軾「書初無意於佳乃佳爾」的創作境界。這種「法度與性情」的完美平衡,正是文人書法最高理想的體現。

此作之珍貴,不僅在於其罕見的豪放風格,更在於見證了吳門書派「溫柔敦厚」美學的邊界拓展。文徵明以八旬高齡猶能作此「龍跳天門」之勢,足證書道修為當隨年歲俱進,非囿於一家一派可成。後學觀此,當思「既得平正,務追險絕」之理,方不負衡山翁留此墨寶之深意。
莊周的蝴蝶 發表於 2025-7-17 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衡山大字書風之酣暢氣象——以本帖所刊文徵明作品為中心】

衡山先生文徵明(1470-1559)書藝集吳門諸家之大成,其大字創作雖淵源山谷道人黃庭堅,然本帖所見之作,實已脫胎於涪翁之「長槍大戟」體勢,別開「沉雄渾穆」之新境。細審此作,有三重美學特質可資探賾:

一、筆法之「錐沙」意象
通篇運筆如「萬毫齊力」,中鋒行筆處可見【瘞鶴銘】遺韻,尤以「撇捺」二法最為精妙。如附圖中「天」字末筆,先蓄勢於毫端,繼而鋪毫疾行,收筆時驟然提鋒,形成「鐵畫銀鈎」之態。此種「屋漏痕」與「折釵股」並用的筆法,較之山谷更顯內斂深沉。

二、結體之「欹正相生」
衡山此作雖取法黃書之開張體勢,然巧妙化用歐陽詢「險中求穩」的結字原則。如「門」字右豎作內擫之勢,與左側短豎形成張力;「月」字撇畫斜出而豎鈎挺勁,在動態平衡中見匠心。此種「似欹反正」的空間處理,正是其突破宋人藩籬處。

三、章法之「星斗羅列」
全篇行氣如老將布陣,字間雖少牽絲連帶,卻通過大小錯落、疏密呼應構成氣脈。觀附圖第七幅「風」字占地獨大,與鄰行「入」字形成主賓之勢;末行「來」字末筆縱逸而下,與篇首「九」字橫畫遙相呼應,暗合「起承轉合」之文理。

此作當屬衡山晚年「人書俱老」之境的代表。考其年款若在嘉靖壬子(1552年)後,則更可見八旬老翁「通會之際」的化境——此時已不復早年摹擬山谷的形跡,而是以二王為骨、宋四家為肉,熔鑄出「精嚴中見奔放」的獨特書風。較之上海博物館藏【醉翁亭記】大字卷,本帖尤多三分「偶然欲書」的天趣。

昔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評文氏書「如八面觀音,色相俱足」,然觀此大作,豈止菩薩低眉,更見金剛怒目。吳門書派「溫雅」的整體風格,在此作中獲得重要的美學突破,允為明代書史「遒媚相生」的典範之作。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