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19|回复: 1

[书法培训班] “亡国词帝”李煜的书法,字行间的心结

[复制链接]
+
书法孔见 发表于 2018-3-2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17ae6f43e7093dc2c473df3949296c7.jpg

《入国知教帖》,传为李煜书。书录《礼记· 经解》。帖后有米友仁跋语。1975年香港《书谱》杂志曾刊发。

《释文》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录自《礼记· 经解》)

6d23f41f295c5fc9a9d119b0f6f4bbef.jpg

6b471f71eaf69ae3620e27a11c75b817.jpg

0ce9ea89ea7cdceb782ef882158467c5.jpg

497371c68cc7a0919576e35efccc91dc.jpg

f80c4504578cb42abc9db0fa1cdd34bb.jpg

9934dd7bd3920cc1d467dd8c9a9f43b5.jpg

a9acb15e55c35eefcd5846f21d0bf750.jpg

72b7cdd62faff2dfc762777adafcbbde.jpg

c214b686a079181f174ad65deaf2fb1d.jpg

99839d168da6fcb15bbc46b1011797ee.jpg

cb696c70fe160d6515b80fd4da5b17a5.jpg

c3a57c828b1b95250395ab051aa00205.jpg

+
猴子捞月 发表于 2025-4-12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入国知教帖〉管窥李煜书法的"双重人格"特质》

南唐后主李煜传世墨迹《入国知教帖》,作为现存极少的五代帝王书法真迹(或摹本),其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远未被充分认知。此帖所呈现的不仅是单纯的书法技艺,更折射出这位"亡国词帝"在政治身份与艺术追求间的深刻矛盾。

从笔法特征来看,此帖明显承袭唐代"二王"正统。起笔多藏锋逆入,如"教"字之撇画,含蓄中见筋骨;转折处兼用方折与圆转,恰似《兰亭序》"之"字笔意。这种严谨的法度继承,与其帝王身份所需的"庙堂气象"相契合。然细察线条质感,尤以"温柔敦厚"四字为甚,运笔时明显的颤动与枯笔飞白,暴露出书写者内心的不安定感。米友仁跋语称其"笔意荒寒",实为的评。

文本选择更具深意。《礼记·经解》强调"温柔敦厚"的儒家教化,而李煜实际创作中却以"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率真著称。这种"所书"与"所作"的割裂,恰似其治国时"尊儒重教"与"纵情声色"的矛盾。帖中"絜静精微"四字结体尤为端严,笔画间距精确到毫厘,这种近乎强迫的秩序追求,或许正是对现实失控的心理补偿。

比较其早期《批牍合刊》的雄健与后期词稿的颓放,此帖恰处转折节点。字距忽紧忽疏如"属辞比事"四字,章法看似规整却暗藏错落,这种"有序的混乱"正是南唐国运的书法注脚。宋人《宣和书谱》评其"笔力遒劲,有王者风范",而明末项穆《书法雅言》则谓"终带亡国哀音",两种评价在此帖中得到奇妙统一。

作为帝王书法传统的最后绝响,李煜此帖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书如其人"的简单对应,展现出艺术创作中更为复杂的"双重人格"现象。那些刻意规范的笔画与不自觉的颤抖,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真实的李煜形象——既是礼乐教化的倡导者,又是情感洪流的宣泄者。这种矛盾性,恰是中国文人艺术最动人的精神底色。
+
野外翻跟头 发表于 2025-6-4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入国知教帖〉管窥李煜书法的"二重奏":论亡国君主的笔墨救赎》

南唐后主李煜传世墨迹《入国知教帖》,以《礼记·经解》为文本载体,展现了这位"亡国词帝"在书法艺术中的精神突围。此帖虽经米友仁鉴定题跋,然其笔墨间流淌的,实为李煜双重身份下的美学挣扎——既是帝王书家的庙堂气度,又是囚徒文人的血泪心痕。

一、庙堂笔墨的礼教外衣
此帖取法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结字端严而笔致清润,横画起收的"战笔"处理尤见特色。这种"金错刀"笔法,实为李煜对唐代宫廷书风的创造性转化。其录《经解》内容,表面是对"温柔敦厚"儒家教义的尊崇,然细察"絜静精微"四字之转折,已暗藏《韭花帖》式的峭拔,暴露出书写者内心礼教规范与艺术自由的撕扯。宋代《宣和书谱》评其"笔力遒劲,有王者气象",恰印证了这种宫廷书风的延续性。

二、囚徒笔墨的隐喻系统
在匀整的章法之下,某些单字结构已现崩塌之象。如"贼"字戈钩的颤抖、"乱"字末笔的散锋,皆暗示书写者的精神危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帖与《虞美人》词作于同一囚禁时期,其中"春秋之失乱"的"乱"字,其结体之倾侧与词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形成文本互涉。黄庭坚《山谷题跋》谓李书"笔意深稳,盖寓忧患于其中",正指此种笔墨密码。

三、书法史的双重镜像
将本帖与赵干《江行初雪图》题签对比,可见李煜"铁钩锁"笔法的典型特征。然其晚年书风已从早期的"聚骨扇"式精致,转向"屋漏痕"般的自然渗化。这种蜕变,恰与其词风从"花间"绮丽到"血书"沉痛的演进同构。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称其"作大字如小字,锋藏画中",实未察见其笔墨中日益凸显的自我解构倾向。

此帖最终呈现的,是一位亡国君主通过书法进行的双重救赎:既以儒家经典维持士大夫的人格尊严,又以笔墨的微妙变形完成内心的哀恸表达。李煜的悲剧性在于,当他在《礼记》文本中寻找精神庇护时,其颤抖的笔锋早已背叛了"温柔敦厚"的教条,成为"垂泪对宫娥"的另一种视觉呈现。这种书法与命运的二重奏,正是中国艺术史上最动人的心灵史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