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33|回覆: 1

[詩詞賞析] 每晚品詩|平山欄檻倚晴空

[複製連結]
每晚品詩 發表於 2018-3-1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朝中措·平山堂

【宋】歐陽修

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

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

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

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1a4e686df836d54f75bcf8b014b30967.jpg

作者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注釋

平山欄檻:平山堂的欄檻。

手種堂前垂柳:平山堂前,歐陽修曾親手種下楊柳樹。

別來:分別以來。作者曾離開揚州八年,此次是重遊。

文章太守:作者當年知揚州府時,以文章名冠天下,故自稱『文章太守』。

揮毫萬字:作者當年曾在平山堂揮筆賦詩作文多達萬字。

千鍾:飲酒千杯。

直須:應當。

尊:通『樽』,酒杯。

衰翁:詞人自稱。此時作者已年逾五十。

譯文

平山堂的欄杆外是晴朗的天空,遠山似有似無,一片迷濛。

我在堂前親手栽種的那棵柳樹啊,離別它已經好幾年了。

我這位愛好寫文章的太守,下筆就是萬言,喝酒一飲千杯。

年輕人,趁現在趕快行樂吧,你看我一把年紀了,都還不是照樣飲酒作樂豪情萬丈?

賞析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與歐陽修過從甚密的劉敞(字原甫)知制誥;嘉祐元年(1056),因避親出守揚州,歐公便作此詞送給他。歐公曾於仁宗慶曆八年(1048)知揚州,此詞借酬贈友人之機,追憶自己揚州的生活,塑造了一個風流儒雅、豪放達觀的『文章太守』形象。詞中所寫平山堂為歐公任揚州太守時所建。

這首詞一發端即帶來一股突兀的氣勢,籠罩全篇。『平山欄檻倚晴空』,頓然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其高無比。這一句寫得氣勢磅礴,便為以下的抒情定下了疏宕豪邁的基調。接下去一句是寫憑闌遠眺的情景。據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記載,登上平山堂,『負堂而望,江南諸山,拱列檐下』,則山之體貌,應該是清晰的,但詞人卻偏偏說是『山色有無中』。這是因為受到王維原來詩句的限制,但從揚州而望江南,青山隱隱,自亦可作『山色有無中』之詠。

以下二句,描寫更為具體。此刻當送劉原甫出守揚州之際,詞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平山堂,想起堂前的楊柳。『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深情又豪放。其中『手種』二字,看似尋常,卻是感情深化的基礎。詞人平山堂前種下楊柳,不到一年,便離開揚州,移任潁州。這幾年中,楊柳之枝枝葉葉都牽動着詞人的感情。楊柳本是無情物,但中國傳統詩詞裏,卻與人們的思緒緊密相連。何況這垂柳又是詞人手種的。可貴的是,詞人雖然通過垂柳寫深婉之情,但婉而不柔,深而能暢。特別是『幾度春風』四字,更能給人以欣欣向榮、格調軒昂的感覺。

過片三句寫所送之人劉原甫,與詞題相應。此詞云『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不僅表達了詞人『心服其博』的感情,而且把劉敞的倚馬之才,作了精確的概括。綴以『一飲千鍾』一句,則添上一股豪氣,栩栩如生地刻畫了一個氣度豪邁、才華橫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

詞的結尾二句,先是勸人,又回過筆來寫自己。餞別筵前,面對知己,一段人生感慨,不禁衝口而出。無可否認,這兩句是抒發了人生易老、必須及時行樂的消極思想。但是由於豪邁之氣通篇流貫,詞寫到這裏,並不令人感到低沉,反有一股蒼涼鬱勃的情緒奔瀉而出,滌盪人的心靈。

歐詞突破了唐、五代以來的男歡女愛的傳統題材與極力渲染紅香翠軟的表現方法,為後來蘇軾一派豪放詞開了先路。此詞的風格,即與蘇東坡的清曠詞風十分接近。歐陽修政治逆境中達觀豪邁、笑對人生的風範,與蘇東坡非常相似。

郭奉孝 發表於 2025-4-2 06:03 | 顯示全部樓層
【朝中措·平山堂】的時空美學與生命觀照

歐陽修此詞以"平山欄檻倚晴空"開篇,瞬間構建起一個垂直的空間維度。欄杆與晴空的垂直關係,暗合中國建築"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這種空間建構並非靜態描寫,而是通過"倚"字賦予建築以動態生命力,使物質空間升華為精神空間。蘇軾後來在【水調歌頭】中"起舞弄清影"的空間處理,正可見此手法的影響。

"山色有無中"的視覺模糊性,實為五代以來水墨美學的詞化呈現。此處化用王維【漢江臨泛】詩句,卻賦予新的時空意義——近景的清晰欄杆與遠景的朦朧山色形成張力,恰似文人畫中的虛實相生。考歐陽修【六一詩話】主張"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此句正是其詩學主張的實踐。

下闋"文章太守"三句,以數字的誇張構成修辭奇觀。"萬字"與"千鍾"的並置,將文學創作與生命豪情量化呈現。這種數字修辭源自【史記】寫項羽"力能扛鼎"的傳統,但歐陽修將其轉化為文人雅士的精神氣度。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豪放背後暗含時間焦慮——"衰翁"的自稱與"年少"的勸誡形成生命階段的對照。

全詞最精妙處在於植物意象的時間編碼。"手種垂柳"作為記憶載體,"幾度春風"則成為時間刻度。柳樹在唐宋文學中本具離別意象,此處卻轉化為生命延續的象徵。據【揚州府志】載,歐公手植柳至明代猶存,成為文人憑弔的"歐公柳"。這種植物記憶的構建,使物質存在超越了時空限制。

此詞的藝術突破在於將建築空間、自然景觀與生命體驗三維融合。平山堂作為物質載體,承載着文人的集體記憶。元祐六年(1091),蘇軾作【西江月·平山堂】詞雲"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正是對此詞時空美學的延續。這種跨越時空的文學對話,構成了中國文化特有的記憶場域。

當代讀者品讀此詞,當領會其超越時空的藝術智慧。歐公在時空交錯中展現的達觀精神,實為應對生命有限性的美學方案。在數碼化時代,這種將物質空間轉化為精神家園的智慧,尤具啟示意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