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77|回覆: 0

[庚子賠款] 【清華校長梅貽琦傳】美國總統決定退還多索庚子賠款內幕

[複製鏈接]
甫緯 發表於 2018-3-13 09: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庚子賠款

庚子賠款

李鴻章死後,袁世凱受命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實授,一躍凌駕於各省督撫地位之上,成為控制京畿重地的實力派人物,為中外所矚目。正當世凱春風得意,在平津地盤上呼風喚雨之時,梁誠發往外務部的密件被其聞知。5月23日,即外務部收到密件的第十天,袁世凱致函外務部,謂:『愚見目前中國待辦要政極多,正慮無款可籌。美廷既有此盛舉,應將此項收回之款,用以整飭路礦,作為舉辦學務之成本,即以所獲餘利,分別振興學校,庶可本末兼權,款歸實濟,而舉一二富強之要政,即為造千百才俊之宏基,亦仍與梁使之意相合……。』[44]袁氏特別請外務部通知梁誠,令其與美國協商並爭取美方同意,以便早日實現還款修路開礦之目標云云。

時外務部總理大臣是慶親王奕劻,尚書兼會辦大臣為瞿鴻禨,原已同意梁誠想法並給予嘉許。對於袁世凱之意見,認為所提不合時宜,實屬節外生枝,徒令各方不快。鑑於袁氏權勢熏天,在不能得罪又不便明確拒絕的情形下,只有暗示梁誠於交涉中採取遮掩兩端,或採取李鴻章慣用的『和稀泥』『搗漿糊』之伎倆,予以應付。6月1日,外務部致梁誠函,在簡述袁函內容之後,又謂:『惟現在適有粵漢廢約之議,若以整頓路礦為詞,恐不免因疑生阻,仍應請閣下揆度情形,必須毫無妨礙,方可示此宗旨,否則但告以辦理一切有益之新政,決不妄費。應措詞較為賅括,務希相機因應,以期事克有成。』[45]

袁世凱

袁世凱

袁世凱

就在清廷外務部向梁城發出密函的前三天,即5月29日,美國國務卿海·約翰病逝於任所。此舉給梁誠以重大打擊,退還庚子賠款的磋商,無疑隨着海氏之死而增加新的困難與阻隔。

7月12日,出於對海·約翰的紀念,已來北京的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受到清廷官員熱情招待,外務部官員藉機向其陳述庚款歸還的迫切心情與新政改革理想,柔克義深為感動和同情,在致美國總統羅斯福信中,柔氏明確提出:『在過去的幾年裡,海·約翰經常與我說起這件事,每次他都最後這樣表達他的意見:我們必須找到某種方式履行公正。但這件事在國務院中並沒有任何文字記錄,只是在海·約翰和我之間一再討論,因此,提請您關心這件事是我的責任,也是對海約翰的紀念,相信以您的智慧,您能夠決定以某種方式完成這一願望。』[46]

此時,大清國與美國的關係又出現了新的裂痕。起因是美國虐待華工,激起華人義憤與中美輿論的譴責。原訂中美禁工條約即將期滿,中國希望廢約再立新約,提出新的合作草案。美國初則拒絕修約,繼則討價還價,致起爭議和談判停頓。美使柔克義起程來華,主要任務就是與清廷另行交涉。而上海總商會聞訊,決計發動各界抵制美貨,因而釀成全國性抵制美貨運動。[47]另一個破裂原因,則由清廷收回粵漢鐵路引發。[48]1905年5月間,美國合興公司已有意退讓,轉而獲得大量賠款,但美國總統羅斯福則表示反對,態度至為強硬。此外,主張退還賠款的國務卿海·約瀚又突然去世,繼任國務卿路提(Elihu)正是前次代表合興公司與梁誠交涉要求巨額賠償者,其態度自與海·約瀚大為不同。美使梁誠見此情景左右為難,庚款之事一時難再提出。而此時的羅斯福因對粵漢鐵路一事『頗不適宜,且恐有些牽掣』,對庚子賠款採取『擱置不提』的方法,涼在一邊。中美關係如同一艘巨輪,在冰山衝撞與暗潮湧動中打着旋兒漸趨下沉。

儘管如此,當梁誠接到外務部密函,並再度找機會與美國總統見面晤談時,羅斯福仍和藹大度地表示,待議院開會時一併交議,並謂去年海·約瀚曾有此說,現『海雖不幸去世,自當勉竟其志』。至於議院是否同情並給予通過,羅斯福沒有把握,梁誠心中更是無底。再加上袁世凱橫空插來一槓,使原本棘手之事變得更加複雜紛亂。儘管梁誠已預知美國政府官員認為退款本意在教育,但面對袁氏提出的移作路礦建設,梁自是不便也不能提出,同時也不好向美人公開承諾非教育莫屬,一旦袁世凱叫勁或在背後搗起亂來,教育之事未成,美國人又不肯退款,很可能落個雞飛蛋打的結局,而自己也將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於是,梁誠在致外務部函中表示,自己將與繼任國務卿路提(Elihu)商訂辦法,儘快提請國會討論通過,並使議院大佬們對於退款用處『任由我國自決,不令稍沾跡象。』即美國人只管快馬利地退款於我大清帝國,其它的事少囉嗦,更不要狗拿耗子——多管閒事。與此同時,梁誠採取側翼進攻戰略,運動議紳報館,在美國國內大造輿論,贊成退款,迫使美國上層官衙與國會大員儘快『以期決可。』[49]

出乎梁誠意料,隨着國內外形勢變化,歸還庚子賠款之事再次出現動盪反覆。

美國總統悉奧多.羅斯福

美國總統悉奧多.羅斯福

美國總統悉奧多.羅斯福

美總統雖然應允退還庚款,但遲遲不向國會提出此案,原因是中美關係更趨惡化,羅斯福越想越覺得中國抵制美貨運動及收回粵漢鐵路,有欠公道。而1905年10月29日,廣東又發生連州教案,美國傳教士等五人被殺,更引起其反感。[50]11月16日,羅斯福在接見美國長老會在華傳教士丁韙良(W.A.P.Martin)時表示:『中國目前發生的抵制美貨和殺害傳教士事件,使退還庚子賠款不可能,至少目前無法向國會提出。』[51]大局如斯,總統羅斯福已無能為力,梁誠更是仰天長嘆,退還庚款之事就此停頓下來。

1906年初,在清廷重壓下,中國社會各界抵制美貨運動逐漸平息。同年3月,清政府應美國政府要求,公開發布保護外人『上諭』,美國總統羅斯福對退還庚款的態度亦有所轉圜。

一直瞄在美國公使館觀察外界動靜的梁誠,見中美關係冰層在暖風吹拂中裂開了縫隙,而有縫隙就有撬動的機會和可能,遂不失時機地再度展開行動。只是,梁誠經過深思熟慮,沒有直接去觸碰美國權力中樞,而是從中產階級和民間悄然着手,如招開記者招待會,到處對民眾演說,寫信致電發動議紳報館、傳教士以及教育文化界人士,從各個方面向美政府高層進言、督促、施壓,呼籲庚款退還早日成為事實等等。在梁誠與國內相關人士遙相呼應,共同奔波、策動下,各色人物粉墨登場,加入了為退還庚款鼓與呼的隊伍。

1906年初,美國伊里諾里州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校長埃德蒙·詹姆士(Edmund J.James),向羅斯福總統呈交了一份【關於派遣教育考察團去中國的備忘錄】,指出:『中國正臨近一次革命。……哪一個國家能夠做到教育這一代青年中國人,哪一個國家就能由於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業的影響上取回最大的收穫。如果美國在三十年前已經做到把中國學生的潮流引向這一個國家來,並能使這個潮流繼續擴大,那麼,我們現在一定能夠使用最圓滿和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國的發展。——這就是說,使用那從知識上與精神上支配中國領袖的方式。』

詹姆士對當時中國大批學生留學歐洲和日本表示十分關切和着急,認為:『這就意味着,當這些中國人從歐洲回去後,將要使中國效法歐洲,效法英國、德國,法國,而不效法美國;這就意味着,他們將推薦英國、法國和德國的教師到中國去擔任負責的地位,而不是請美國人去;這就意味着,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商品要被買去,而不買美國商品。各種工業上的特權將給予歐洲,而不給予美國。』最後,詹姆士以詩人和戰略家的姿態作了如下結論:

為了擴展精神上的影響而花一些錢,即使從物質意義上說,也能夠比用別的方法獲得更多。商業追隨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隨軍旗更為可靠。[52]

大清帝國自同治末年開始派遣學生出洋留學,當時選擇的國家,幾乎全部為歐洲和美國。但到了1896年,形勢急轉直下,朝野上下均調頭轉向日本,無數青年學子紛紛湧向日本島國,尋求科學知識和救國富民之道。其原因在於甲午一戰,以泱泱天朝大國自居的大清王朝,竟敗於撮爾彈丸之國,舉國上下如冷水澆頭,大受刺激並從睡夢中驚醒。朝野內外對日本的態度由鄙視轉為崇拜,直至演變為狂熱地羨慕其維新改革的巨大成就,無論從精神到行動,迅速轉向了以日本明治維新為藍本的戰略、戰術軌道。1898年,清廷重臣張之洞發表【勸學篇】,指出『日本小國耳,何興之暴也。伊藤(博文)、山縣(有朋)、榎本(武揚)、陸奧(宗光)諸人,皆二十年前出洋之學生也,憤其國為西洋所脅,率其百餘人分詣德法英諸國,或學政治工商,或學水陸兵法,學成而歸,用為將相,政事一變,雄視東方……。』張氏雄文普一問世,即得到朝野重視和追捧,各省官僚與知識分子提及人才培養,無不主張派遣學生前往日本留學。而留學日本,從舟車與學費等方面算計,亦較歐美便利許多,特別是日本實行君主立憲體制,最能滿足清王朝的心理需要。清廷於1904年模仿日本教育制度,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同時以高薪大量聘請日本教習千餘人到中國各省學堂任教,如張伯苓任學監的敬業學堂所聘日本教習,即是此風薰染的例證。當年魯迅、陳衡恪、陳寅恪、許壽裳、沈尹默、沈兼士等後來成名的知識分子赴日本留學,亦在這一個時期前後。因了一種朝野默契和風雲際會,留日學生迅速興起,僅1905至1906年,留日學生即創八千人以上紀錄,至1907年總數已超過五萬人。——這個時期與這個顯赫數字,被著名中日關係史專家任達(Douglas R.Reynolds)稱為中日關係的『黃金時代』。[53]

在此之前的1877年至1900年間,美國在中國辦了許多教會學校,培養了一不少人才,但清政府各省諮議局規定,官立學堂的畢業生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教會學校則否。[54]這一現實漸漸引起美國方面不滿。1905年12月22日,美國駐華公使代表團中文秘書威廉斯致書柔克義公使,曾提及此點,認為:『教會學校……從未得到官僚階級的多少支持,而它的畢業生極少可能找到官方任用機會。……難得有一個人會獲得重要的位置。』[55]對此,柔克義早已有所注意並耿耿於懷,期待有機會改善此種現狀。當庚款退還問題浮出水面後,在美國政府官員中,反應敏銳且最早積極主張以退款用於改革中國教育者當屬柔克義,他認為教育可使中國政治安定與商業繁榮,使中國成為富足的貿易夥伴,尤其是一旦留美學生成為北京領袖時,美國對中國將有很大的影響力。因而,他於1905年初會梁誠,即有意讓清廷聲明退還庚款用之於教育,以便國會順利通過。

對於威廉斯等提到的問題,長期處在中國教會學校的政教人員以及傳教士看得更加清楚,也更有切身感受。如在華的英裔美國商人兼公理會傳教士斯密士(Arthur H.Smith,中文名為明恩溥),曾積極主張美國把退還的庚子賠款,用來創辦教育並作派遣游美學生之用。此公於1872年來華,最初在天津混事,1877年到魯西北賑災傳教,在恩縣龐莊建立第一個教會,先後在此建立起小學、中學和醫院,同時兼任上海【字林西報】通訊員等。1905年,斯密士辭去宣教之職,留居北京郊外通州專事寫作。庚子亂起,此公被義和團圍於美國駐華使館多日,後設法得以脫身。1926年,斯密士返回美國,前後在華生活達54年之久。

斯密士

斯密士

斯密士

早在1894年,斯密士就出版了【中國人的特性】,這部著作是此公在華多年觀察與親身體驗的結晶,甫一問世即在東西方產生了巨大反響。在敘述中國人特性與生活習俗時,斯密士對中國人『劣根性』進行了嚴厲批評與鞭撻,如漠視時間、靈活的固執、智力混沌、神經麻木、輕視外國人、缺乏公共精神、漠視舒適和便利,以及誤解的『才能』、拐彎抹角的『才能』、指雞罵狗的『才能』等等,皆成為該著作的標題和抨擊對象。更有中國人『易活難死』,骨子裡有『爾虞我詐』、好面子、保守、節儉過分等等為現代社會所痛貶的毛病。最後,斯密士總結性地認為『普遍的印象是,中國人是一大捆矛盾,根本無法理解。我們無法找到確切的理由,來解釋為何我們與中國人交往了幾百年,卻無法像解釋其它複雜的事物那樣,來理解中國人的特性。』[56]

當斯密士聞知美國政府,有可能把多索庚款退還中國的消息,立即活動起來,並公開聲言:庚子賠款是用來『懲罰』中國在庚子拳匪之亂中,對美國的『侵犯』,美國退還庚款的目的,『不是完全退還這筆錢,而是要把這筆錢用在使這類似的事件難以再生』等等。[57] 1906年3月6日,斯密士乘返美開會之機,由阿伯特(Lawrence Abbott)引見羅斯福總統,建議用庚子賠款在中國興學和資助中國學生來美國留學,隨着每年大批中國學生從美國各大學畢業,美國將最終贏得一批既熟悉美國,又與美國精神相一致的朋友和夥伴。沒有任何其它方式,能如此有效地把中國與美國在經濟上、政治上聯繫在一起云云。

當此之時,羅斯福早已有了自己的打算,不待史密士羅嗦完便回敬道:『我完全同意你。……這是一個偉大的想法,我要設法完成它。』

【連載之四,待續。引自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梅貽琦傳】,略有刪改。】

陳之膛 發表於 2025-7-20 08:23 | 顯示全部樓層
【庚款興學與晚清外交博弈考略】

(一)袁世凱實業興學方案之歷史語境
袁世凱光緒二十九年(1903)所提"以賠款餘利興學"之議,實為晚清"實業救國"思潮之典型體現。考諸【袁世凱奏議】卷二十二,其"本末兼權"之說,實承張之洞"中體西用"之餘緒,將路礦視作"富強要政",而學堂則為"才俊宏基"。此種將實業與教育捆綁之策略,在當時督撫奏摺中頗為常見,如盛宣懷創辦北洋大學堂時亦持此論。然袁氏未察美國退款之特殊文化意圖,其主張與美方"教育傳教"之期待存在根本性錯位。

(二)外務部外交智慧考辨
奕劻、瞿鴻禨等中樞大臣之應對,展現了傳統官僚體系的彈性智慧。其"賅括措辭"之策,暗合【周禮】"柔遠人"之道。考【清季外交史料】卷一八七所載,瞿氏曾密諭梁誠:"宜示以興學之虛,而儲實業之實",此即【管子】"形人而我無形"之術。外務部五月廿九日函中"粵漢廢約"之慮,實為預判美國國會可能援引【排華法案】相掣肘,顯示出對國際法博弈的清醒認知。

(三)海約翰逝世之蝴蝶效應
柔克義接任後的關鍵轉折,印證了【戰國策】"因人成事"之理。考美國國務院1905年檔案,海約翰生前確與柔克義有"教育滲透"之密議。柔氏七月致羅斯福函中"履行公正"之語,實為基督教"施比受更為有福"理念的外交轉譯。此恰與同期【萬國公報】林樂知所倡"以學化華"論形成跨洋呼應,最終促成1908年【退款辦學協定】的簽訂。

(四)清華創校之歷史隱喻
梅貽琦校長【大學一解】所言"師資為大學之根本",正可溯源於此段外交公案。美國堅持將退款限定於教育用途,客觀上促成清華學堂(1911)之誕生。然細考【清華學校章程】,其"培植全材,增進國力"的宗旨,恰與袁世凱當年"本末兼權"之構想形成歷史閉環,可見晚清外交博弈中實已孕育現代高等教育的基因。

(結語)此段庚款交涉史,實為中西文明對話的微觀標本。外務部"和稀泥"之策暗含黃老智慧,柔克義"紀念性外交"體現清教徒倫理,最終在文化誤讀中意外催生了現代學制。這段歷史啟示我們:教育現代化的實現路徑,往往比預設的更為曲折而深刻。
好啊秒秒 發表於 2025-7-21 08:23 | 顯示全部樓層
【庚款興學與晚清外交博弈中的本末之辨】

袁世凱【致外務部函】所提"以賠款整飭路礦,以餘利振興學校"之議,實為晚清"中體西用"思想之典型體現。考其文本,袁氏以"本末兼權"為理論依據,表面承襲張之洞"舊學為體,新學為用"之綱領,然細究其"舉一二富強之要政"置於"造千百才俊之宏基"之前的表述順序,已暴露出重器物輕教化的價值取向。此種將教育視為經濟附庸的思維,恰與儒家"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禮記·學記】)的傳統治國理念相悖。

梁誠原案之可貴,在於其把握住美國退款動機中的文化因素。1906年伊利諾大學校長詹姆士致羅斯福總統的備忘錄明確指出:"哪一個國家能夠成功教育這一代中國青年,哪一個國家就將因此在精神與商業兩方面收穫最大回報。"此論揭示美方退款本質乃文化外交,袁氏欲移作實業之用,不惟誤解美方意圖,更將錯失培植人才之歷史機遇。外務部所謂"因疑生阻"之慮,實為洞見——當時粵漢鐵路贖約風波未平,若將退款直接用於路礦,確易引發"經濟殖民"聯想。

奕劻、瞿鴻禨等採取的模糊策略,折射出晚清官僚系統的生存智慧。其批示中"辦理一切有益之新政"的模糊表述,既符合【周禮】"以九式均節財用"的彈性原則,又暗合【戰國策】"事以密成"的縱橫之道。這種"李鴻章式"的外交話術,在強權政治中雖屬無奈,卻為後續梅貽琦等創辦清華學堂保留轉圜空間。

海·約翰之死引發的變數,反凸顯柔克義作為漢學家的文化自覺。其致羅斯福函中援引"履行公正"(do justice)的基督教倫理,與孔子"君子義以為質"(【論語·衛靈公】)形成跨文明呼應。1908年最終通過的【退款辦學備忘錄】,規定"自退還之第二年起,前四年每年遣送百名學生",正是對"才俊宏基"理念的回歸。歷史證明,當庚款最終確立"教育為本,實業為末"的使用原則,不僅成就了清華學堂,更孕育出楊振寧、李政道等學貫中西的大師。

(全文798字)

【注釋】
1. "本末兼權"語出【荀子·富國】,此處揭示袁氏對經典概念的功利化解讀
2. 柔克義1884年翻譯【管子】選篇,其漢學修養影響其對華政策建議
3. 1908年備忘錄規定賠款用途嚴格限於教育,印證梁誠原議的預見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