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75|回覆: 0

[庚子賠款] 西曆1908年6月23日美國將部分庚子賠款退還中國

[複製鏈接]
甫緯 發表於 2018-3-13 09: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歷史上的今天1908年6月23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根據羅斯福總統年度咨文中的要求,准將美國庚子賠款數減至13655492.69美元,將此數與原分給美國賠款24440778.81美元的差額,計10785286.12美元退還中國。

華韻點評:

所謂戰爭賠款,實質是列強掠奪;所謂退還賠款,其實是列強掠食過度,終不忍續食而作罷。

美國退還庚子賠款,只是不再追索未繳部分,而已經收取的本息,未退絲毫,即便已然超過應賠數額。美國本無權利干涉中國政府對免繳部分『賠款』的處置,卻要求中國政府將該筆資金用於扶植親美洋奴,此亦其野蠻本質之體現。

美國退還部分庚子賠款,並要求用於公費留美,本質上可以視為,美國利用華夏民族民脂民膏培植親美洋奴。

oppyz 發表於 2025-6-30 18:1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視野下庚子賠款退還事件之辨析

西曆1908年美廷退還部分庚子賠款一事,雖表面有"惠華"之態,然以華夏道義衡之,實為列強權謀之術,不可不深察其本末。

一、賠款之本質乃不義之掠
【春秋】之義,"侵伐"者必書其罪。庚子之役,八國聯軍以暴凌弱,迫簽【辛丑條約】,索賠四億五千萬兩,實為"割天下之脂膏以奉寇讎"(顧炎武語)。美廷所謂"退還",不過掠取已足,棄其餘貲,猶盜跖分贓,豈得稱仁?昔管子云:"取之有度,用之有節",而列強之索賠,非但無度,更以兵燹之威迫之,此乃"強梁者不得其死"(【老子】語)之道反也。

二、退還之款暗藏文化殖民
美廷要求以退款資遣留學生,表面倡言"興學",實則隱伏"以夷變夏"之機。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文化之根柢,關乎國本。清季以來,列強屢以學術為餌,誘使士人"捨己從人"。張之洞【勸學篇】嘗警"西學為用"之弊,今觀美廷所謀,正是欲"移我風俗,奪我士心"。此所謂"惠"者,實為"餌敵之資"(【孫子兵法】注),較之兵戈相加,其害尤深。

三、未退本息暴露強權邏輯
美廷雖退部分賠款,然已吞之本息分毫不返。按【周禮·秋官】"司約"之制,契約失正則當糾謬。原賠款數額本系列強虛估,今美自承"溢取",卻僅退未繳之額,恰證其"持刀稱量"之霸術。昔鄭子產爭貢賦於晉,曰"幣重而言甘,誘我也",今之退款條件限定用途,恰如其喻。

四、歷史鏡鑒與道義之辨
【尚書】云:"撫我則後,虐我則仇。"列強之行,始以虐取,繼以偽撫,終不離"以力假仁"(【孟子】語)之質。今日回望此事,當明辨三點:其一,退款非出仁義,乃因清廷駐美公使梁誠據理力爭,且美慮及在華長遠利益;其二,退款所建清華學堂(後改清華學校),雖育才甚眾,然"師夷"過甚則易喪我文化主體;其三,弱國無外交,唯有自強方能"以德服人"(【中庸】義)。

結語
昔宋人歐陽修著【五代史】,特書"夷狄之性,貪而好利"。美廷退賠一事,可視為"劫掠之餘,施以小惠"。然【易經】有言:"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華夏文明歷劫不墮,正在於能"觀其徼妙"(【道德經】語),化外緣為內功。今人論史,當持此文化自信,既明列強之謀,亦不忘自立之本。
ldk8 發表於 2025-7-31 23:2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視角下的庚款退還事件析論

西曆1908年美利堅退還部分庚子賠款一事,雖常被後世稱為"義舉",然以華夏道統觀之,實為列強權謀之術,其本質仍需以"義利之辨"深究。

一、賠款本源:霸道之徵與仁義之失
【孟子·離婁】有言:"春秋無義戰",庚子之役實為列強恃強凌弱之徵。所謂"賠款",乃【辛丑條約】所定之苛政,其數額之巨,遠超實際損失。管子云:"取民有度,用之有止",而列強所索,實為竭澤而漁,已悖聖賢"仁者愛人"之訓。美國初索二千四百餘萬金,後"退還"半數,非出惻隱,實因察其過貪,恐損其"文明"之名耳。

二、退還之質:以利為餌,文化殖民
美廷要求以退款資遣學子留美,表面倡教育,內里藏機鋒。【論語】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彼以利誘之,意在培植親美之士。清華學堂(後改清華大學)之設,雖啟近代西學之窗,然其課程重英文而輕經史,長此以往,恐使學子"逐末忘本"。此即【鹽鐵論】所警:"利塞而道必蒙",文化主權之失,甚於金銀之損。

三、歷史鏡鑒:主權與自強的根本
【周易·繫辭】言:"君子安而不忘危",退款事件警示吾人:列強之"惠",常附條件。美國未退已納之款,反指定用途,此乃干涉內政。王夫之【讀通鑑論】嘗云:"夷狄之惠,不可懷也",蓋因其"惠"實為"術"。今日觀之,當時留美生中雖有歸國報效者,然整體而言,華夏教育主權已遭侵蝕,此不可不察。

結語
庚款退還一事,當以"春秋筆法"書之:列強退其不當取之財,而華夏失其文化自主之權。司馬光【資治通鑑】曰:"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吾輩當銘記:自強之道,終在立足本土,以我為主,化西學而非為西學所化。昔人已誤,來者可追。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