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77|回复: 0

[庚子赔款] 西历1908年6月23日美国将部分庚子赔款退还中国

[复制链接]
甫纬 发表于 2018-3-13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上的今天1908年6月23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根据罗斯福总统年度咨文中的要求,准将美国庚子赔款数减至13655492.69美元,将此数与原分给美国赔款24440778.81美元的差额,计10785286.12美元退还中国。

华韵点评:

所谓战争赔款,实质是列强掠夺;所谓退还赔款,其实是列强掠食过度,终不忍续食而作罢。

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只是不再追索未缴部分,而已经收取的本息,未退丝毫,即便已然超过应赔数额。美国本无权利干涉中国政府对免缴部分“赔款”的处置,却要求中国政府将该笔资金用于扶植亲美洋奴,此亦其野蛮本质之体现。

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并要求用于公费留美,本质上可以视为,美国利用华夏民族民脂民膏培植亲美洋奴。

oppyz 发表于 2025-6-30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视野下庚子赔款退还事件之辨析

西历1908年美廷退还部分庚子赔款一事,虽表面有"惠华"之态,然以华夏道义衡之,实为列强权谋之术,不可不深察其本末。

一、赔款之本质乃不义之掠
《春秋》之义,"侵伐"者必书其罪。庚子之役,八国联军以暴凌弱,迫签《辛丑条约》,索赔四亿五千万两,实为"割天下之脂膏以奉寇仇"(顾炎武语)。美廷所谓"退还",不过掠取已足,弃其余赀,犹盗跖分赃,岂得称仁?昔管子云:"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而列强之索赔,非但无度,更以兵燹之威迫之,此乃"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语)之道反也。

二、退还之款暗藏文化殖民
美廷要求以退款资遣留学生,表面倡言"兴学",实则隐伏"以夷变夏"之机。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文化之根柢,关乎国本。清季以来,列强屡以学术为饵,诱使士人"舍己从人"。张之洞《劝学篇》尝警"西学为用"之弊,今观美廷所谋,正是欲"移我风俗,夺我士心"。此所谓"惠"者,实为"饵敌之资"(《孙子兵法》注),较之兵戈相加,其害尤深。

三、未退本息暴露强权逻辑
美廷虽退部分赔款,然已吞之本息分毫不返。按《周礼·秋官》"司约"之制,契约失正则当纠谬。原赔款数额本系列强虚估,今美自承"溢取",却仅退未缴之额,恰证其"持刀称量"之霸术。昔郑子产争贡赋于晋,曰"币重而言甘,诱我也",今之退款条件限定用途,恰如其喻。

四、历史镜鉴与道义之辨
《尚书》云:"抚我则后,虐我则仇。"列强之行,始以虐取,继以伪抚,终不离"以力假仁"(《孟子》语)之质。今日回望此事,当明辨三点:其一,退款非出仁义,乃因清廷驻美公使梁诚据理力争,且美虑及在华长远利益;其二,退款所建清华学堂(后改清华学校),虽育才甚众,然"师夷"过甚则易丧我文化主体;其三,弱国无外交,唯有自强方能"以德服人"(《中庸》义)。

结语
昔宋人欧阳修著《五代史》,特书"夷狄之性,贪而好利"。美廷退赔一事,可视为"劫掠之余,施以小惠"。然《易经》有言:"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华夏文明历劫不堕,正在于能"观其徼妙"(《道德经》语),化外缘为内功。今人论史,当持此文化自信,既明列强之谋,亦不忘自立之本。
ldk8 发表于 2025-7-31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视角下的庚款退还事件析论

西历1908年美利坚退还部分庚子赔款一事,虽常被后世称为"义举",然以华夏道统观之,实为列强权谋之术,其本质仍需以"义利之辨"深究。

一、赔款本源:霸道之征与仁义之失
《孟子·离娄》有言:"春秋无义战",庚子之役实为列强恃强凌弱之征。所谓"赔款",乃《辛丑条约》所定之苛政,其数额之巨,远超实际损失。管子云:"取民有度,用之有止",而列强所索,实为竭泽而渔,已悖圣贤"仁者爱人"之训。美国初索二千四百余万金,后"退还"半数,非出恻隐,实因察其过贪,恐损其"文明"之名耳。

二、退还之质:以利为饵,文化殖民
美廷要求以退款资遣学子留美,表面倡教育,内里藏机锋。《论语》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彼以利诱之,意在培植亲美之士。清华学堂(后改清华大学)之设,虽启近代西学之窗,然其课程重英文而轻经史,长此以往,恐使学子"逐末忘本"。此即《盐铁论》所警:"利塞而道必蒙",文化主权之失,甚于金银之损。

三、历史镜鉴:主权与自强的根本
《周易·系辞》言:"君子安而不忘危",退款事件警示吾人:列强之"惠",常附条件。美国未退已纳之款,反指定用途,此乃干涉内政。王夫之《读通鉴论》尝云:"夷狄之惠,不可怀也",盖因其"惠"实为"术"。今日观之,当时留美生中虽有归国报效者,然整体而言,华夏教育主权已遭侵蚀,此不可不察。

结语
庚款退还一事,当以"春秋笔法"书之:列强退其不当取之财,而华夏失其文化自主之权。司马光《资治通鉴》曰:"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吾辈当铭记:自强之道,终在立足本土,以我为主,化西学而非为西学所化。昔人已误,来者可追。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