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糧食加工工具考略
觀附圖所示三器,乃先民「粒食」階段之重要遺存,今依考古資料與文獻互證,略陳其要:
一、石磨盤與磨棒:最早的穀物脫殼工具 此套工具多見於新石器時代早期(如裴李崗文化),其形制扁平者爲盤,圓柱狀者爲棒。據【周易·繫辭】「斷木爲杵,掘地爲臼」之載,可知其功用當爲碾壓穀物外殼。【詩經·大雅·生民】「或舂或揄」鄭玄註:「揄,抒臼也」,雖言青銅時代之臼,然石磨盤實爲其雛形。考古所見盤面多凹陷,乃長期摩擦所致,足證其「以石代臼」之功。
二、石杵臼:從碾壓到舂搗的演進 石臼之興稍晚於磨盤,其深腹造型(如仰韶文化半坡遺址出土者)更利穀物脫殼去麩。【說文】云:「臼,舂也。古者掘地爲臼,其後穿木石。」此與考古發現相合——早期臼多爲天然凹石,後漸見人工鑿制者。【禮記·內則】「稻曰白粲」之「粲」,即指經杵臼精加工之米,反映其效率優於磨盤。
三、石碾輪:規模化加工的雛形 附圖中圓餅狀帶孔石器,或爲碾輪(龍山文化已有類似遺存)。其形制與漢代「碌碡」相近,然史前階段可能用於碾壓帶穗穀物。【周禮·地官】「舂人」職掌「供米物」,雖屬周制,然碾輪之出,已見先民對加工效率之追求。此類工具多與大型聚落遺址共出,暗示農業產量提升與社會分工之始。
結語 此三器之演變,實映照「從攫取到生產」之文明進程。石磨盤對應早期採集農業,杵臼伴隨定居耕作,碾輪則預示剩餘糧食出現。許慎【五經異義】言「神農作耒耜」,而糧食加工工具之進化,恰與耕作技術同步,誠爲中華飲食文明之基石。今人觀此粗朴之物,猶可想見先民「釋之叟叟,烝之浮浮」(【詩經·生民】)之勞作圖景。
(按:本文考釋兼顧【考古圖】【釋名】等傳統器物學方法,並參證現代考古報告,凡七百八十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