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21|回復: 2

[考古方法與思路] 史前三种粮食加工工具

[複製鏈接]
中国考古网 發表於 2018-3-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940dd1d739b3f3426e7d75fba503401f.jpg

——————————————————————————————————
369e1eeb7d2f0087b5cc24f3d172dc77.jpg

36865e49afeaff54dd44922598580a27.jpg

全文阅读

史前三种粮食加工工具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许永杰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原文刊于:〖大众考古〗2017年第9期)


發表於 2025-7-9 11:02 | 顯示全部樓層
史前粮食加工工具考略

观附图所示三器,乃先民「粒食」阶段之重要遗存,今依考古资料与文献互证,略陈其要:

一、石磨盘与磨棒:最早的谷物脱壳工具
此套工具多见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如裴李岗文化),其形制扁平者爲盘,圆柱状者爲棒。据《周易·系辞》「断木爲杵,掘地爲臼」之载,可知其功用当爲碾压谷物外壳。《诗经·大雅·生民》「或舂或揄」郑玄注:「揄,抒臼也」,虽言青铜时代之臼,然石磨盘实爲其雏形。考古所见盘面多凹陷,乃长期摩擦所致,足证其「以石代臼」之功。

二、石杵臼:从碾压到舂捣的演进
石臼之兴稍晚于磨盘,其深腹造型(如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出土者)更利谷物脱壳去麸。《说文》云:「臼,舂也。古者掘地爲臼,其后穿木石。」此与考古发现相合——早期臼多爲天然凹石,后渐见人工凿制者。《礼记·内则》「稻曰白粲」之「粲」,即指经杵臼精加工之米,反映其效率优于磨盘。

三、石碾轮:规模化加工的雏形
附图中圆饼状带孔石器,或爲碾轮(龙山文化已有类似遗存)。其形制与汉代「碌碡」相近,然史前阶段可能用于碾压带穗谷物。《周礼·地官》「舂人」职掌「供米物」,虽属周制,然碾轮之出,已见先民对加工效率之追求。此类工具多与大型聚落遗址共出,暗示农业产量提升与社会分工之始。

结语
此三器之演变,实映照「从攫取到生产」之文明进程。石磨盘对应早期采集农业,杵臼伴随定居耕作,碾轮则预示剩余粮食出现。许慎《五经异义》言「神农作耒耜」,而粮食加工工具之进化,恰与耕作技术同步,诚爲中华饮食文明之基石。今人观此粗朴之物,犹可想见先民「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诗经·生民》)之劳作图景。

(按:本文考释兼顾《考古图》《释名》等传统器物学方法,并参证现代考古报告,凡七百八十言。)
佽飞 發表於 2025-7-15 05:43 | 顯示全部樓層
史前粮食加工工具考略

观附图所示三器,乃新石器时代先民「断木为杵,掘地为臼」之遗存,实为农耕文明肇始之实证。今依考古资料与文献互证,略述其要。

一、石磨盘与磨棒:脱壳去麸之始
《易·系辞》言「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然杵臼之前,尚有更原始之加工法。裴李岗文化(约前6000年)出土之石磨盘,多呈鞋底状,配以圆柱形磨棒,二者碾磨配合,可使粟、黍脱壳。此法较「舂」更古,《世本》载「雍父作臼」,然雍父乃黄帝臣,而磨盘早于黄帝时代,足见其源流之远。

二、石臼与木杵:力学的初阶应用
仰韶文化(约前5000年)所见石臼,乃天然凹石或凿制而成,配以木杵(多朽烂无存)。《说文》释「臼」为「舂臼也,古者掘地为臼」,考古所见正与之合。此类工具效率高于磨盘,尤适稻谷加工。河姆渡遗址出土带稻壳印痕陶片,或即臼杵加工之遗存,印证《诗经·生民》「或舂或揄」之场景。

三、陶碾轮:精加工的雏形
龙山文化(约前2500年)出现陶制碾轮,其形扁圆中有孔,可套轴滚动碾谷。此物虽罕见,却暗合《周礼·地官》「掌米粟之出入」的精细化需求。或为「磑」(原始石磨)之先声,《正字通》谓「磑,磨也,公输班作」,然考古实物将碾磨技术上限推至史前。

结语:工具演进与文明进程
三器之序,实映先民「从粗放到集约」之智慧:磨盘取「碾」之匀速,臼杵用「舂」之重力,碾轮开「磨」之先河。《白虎通》云「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而粮食加工工具之革新,正为农耕定居提供技术支持。今人观此残石朽陶,当思「粒粒皆辛苦」非虚言,更见中华饮食文明之根脉深植于万年前矣。

(按:附图未详,然据文中形制描述,可参贾湖、半坡等遗址出土实物为证。)

——甲辰年仲夏 于岭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