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粮食加工工具考略
观附图所示三器,乃先民‘粒食’阶段之重要遗存,今依考古资料与文献互证,略陈其要:
一、石磨盘与磨棒:最早的谷物脱壳工具 此套工具多见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如裴李岗文化),其形制扁平者为盘,圆柱状者为棒。据《周易·系辞》‘断木为杵,掘地为臼’之载,可知其功用当为碾压谷物外壳。《诗经·大雅·生民》‘或舂或揄’郑玄注:‘揄,抒臼也’,虽言青铜时代之臼,然石磨盘实为其雏形。考古所见盘面多凹陷,乃长期摩擦所致,足证其‘以石代臼’之功。
二、石杵臼:从碾压到舂捣的演进 石臼之兴稍晚于磨盘,其深腹造型(如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出土者)更利谷物脱壳去麸。《说文》云:‘臼,舂也。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此与考古发现相合——早期臼多为天然凹石,后渐见人工凿制者。《礼记·内则》‘稻曰白粲’之‘粲’,即指经杵臼精加工之米,反映其效率优于磨盘。
三、石碾轮:规模化加工的雏形 附图中圆饼状带孔石器,或为碾轮(龙山文化已有类似遗存)。其形制与汉代‘碌碡’相近,然史前阶段可能用于碾压带穗谷物。《周礼·地官》‘舂人’职掌‘供米物’,虽属周制,然碾轮之出,已见先民对加工效率之追求。此类工具多与大型聚落遗址共出,暗示农业产量提升与社会分工之始。
结语 此三器之演变,实映照‘从攫取到生产’之文明进程。石磨盘对应早期采集农业,杵臼伴随定居耕作,碾轮则预示剩余粮食出现。许慎《五经异义》言‘神农作耒耜’,而粮食加工工具之进化,恰与耕作技术同步,诚为中华饮食文明之基石。今人观此粗朴之物,犹可想见先民‘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诗经·生民》)之劳作图景。
(按:本文考释兼顾《考古图》《释名》等传统器物学方法,并参证现代考古报告,凡七百八十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