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玦考略:從耳飾之玦管窺三代禮制演變】
玉玦之爲器,自新石器時代以降,貫穿華夏文明三千年,其形制雖小,然承載禮樂文明之重,尤以耳飾玦爲禮器演變之關鍵標本。今觀附圖所示商周玉玦,其紋飾之精、沁色之古,足資探討三代用玉制度與身體裝飾之禮。
一、玦之形制與"決斷"象徵 【說文】釋玦:"玉佩也,從玉夬聲。"【白虎通】則謂:"君子能決斷則佩玦。"耳飾玦之環形缺口,非僅爲穿耳之便,實寓"決斷"之意。考古所見紅山文化玉玦多置墓主耳畔,至商周時期漸趨小型化,其功能由神權象徵轉向禮儀配飾,反映"禮不下庶人"之制漸趨瓦解。
二、商周耳玦的禮制密碼 附圖所示青玉玦(圖72388、72389),其雙勾陰線紋與臣字目紋乃典型晚商工藝,而素面青黃玉玦(圖72390、72391)則具西周特徵。考【周禮·春官】"以玉作六器",耳玦雖未列正禮,然【詩經·衛風】"充耳琇瑩"之載,恰證其作爲"君子九容"視聽之戒的禮器功能。商代玉玦多出土於高等貴族墓,至西周則見於士階層,此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到"禮下於士"的歷史進程相合。
三、身體裝飾的禮制轉化 耳飾玦之演變,實爲"身體政治學"之體現。新石器時代玦飾直徑多超4厘米,顯非實用佩戴;商代縮減至2-3厘米,且多見成對出土,符合【儀禮】"左右各一"的禮制要求。西周中期後,玉玦逐漸被組玉佩替代,此與孔子"鄭聲淫,佞人殆"的禮樂批判暗合,反映身體裝飾的宗教性向倫理化轉變。
結語: 玉玦之微,可觀三代禮制之大。其形制演變既見工藝審美之精進,更折射出"以玉比德"觀念的深化。今人觀古玉,當如【禮記】所言"君子於玉比德焉",透過物質遺存體察先民"載禮於器"的文明智慧。(全文79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