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51|回复: 2

[考古方法与思路] 玉中三玦·耳饰之玦

[复制链接]
中国考古网 发表于 2018-3-2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1261fae41e74cb70616b0f99e126b23.jpg

788b04d45bd0213fab0deedd251db8bb.jpg

————————————————————————————
b001a220598d6473852c1a9fced19f6c.jpg

f4f58d94f69dd56b8eb8f8cd70e37f47.jpg


全文阅读

玉中三玦:耳饰之玦
(来源:中国考古网 原文刊于:《大众考古》2017年第10期)


田光 发表于 2025-6-26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玉玦考略:从耳饰之玦管窥三代礼制演变》

玉玦之为器,自新石器时代以降,贯穿华夏文明三千年,其形制虽小,然承载礼乐文明之重,尤以耳饰玦为礼器演变之关键标本。今观附图所示商周玉玦,其纹饰之精、沁色之古,足资探讨三代用玉制度与身体装饰之礼。

一、玦之形制与"决断"象征
《说文》释玦:"玉佩也,从玉夬声。"《白虎通》则谓:"君子能决断则佩玦。"耳饰玦之环形缺口,非仅为穿耳之便,实寓"决断"之意。考古所见红山文化玉玦多置墓主耳畔,至商周时期渐趋小型化,其功能由神权象征转向礼仪配饰,反映"礼不下庶人"之制渐趋瓦解。

二、商周耳玦的礼制密码
附图所示青玉玦(图72388、72389),其双勾阴线纹与臣字目纹乃典型晚商工艺,而素面青黄玉玦(图72390、72391)则具西周特征。考《周礼·春官》"以玉作六器",耳玦虽未列正礼,然《诗经·卫风》"充耳琇莹"之载,恰证其作为"君子九容"视听之戒的礼器功能。商代玉玦多出土于高等贵族墓,至西周则见于士阶层,此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下于士"的历史进程相合。

三、身体装饰的礼制转化
耳饰玦之演变,实为"身体政治学"之体现。新石器时代玦饰直径多超4厘米,显非实用佩戴;商代缩减至2-3厘米,且多见成对出土,符合《仪礼》"左右各一"的礼制要求。西周中期后,玉玦逐渐被组玉佩替代,此与孔子"郑声淫,佞人殆"的礼乐批判暗合,反映身体装饰的宗教性向伦理化转变。

结语:
玉玦之微,可观三代礼制之大。其形制演变既见工艺审美之精进,更折射出"以玉比德"观念的深化。今人观古玉,当如《礼记》所言"君子于玉比德焉",透过物质遗存体察先民"载礼于器"的文明智慧。(全文798字)
花儿 发表于 2025-7-10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玉玦考略:兼论耳饰之玦的文化意涵》

玉玦之为器,自新石器时代始,已承载华夏文明之精神密码。今观阁下所示耳饰之玦,形制虽小,然其文化脉络可溯至兴隆洼文化时期,诚为"玉中三玦"体系之重要支脉。

一、形制源流考
耳饰玦之典型特征,在于"环而有缺"。《白虎通》云:"君子能决断则佩玦",此"缺"非工艺之失,实为"决断"之象征。考古所见兴隆洼遗址出土玉玦,其缺口多呈C形,与商周时期礼器玦、组佩玦形成鲜明对比。值得注意的是,耳饰玦之孔径多在0.5-1厘米间,恰合古人"贯耳为饰"之制,此与《山海经》"珥两青蛇"之记载可互为印证。

二、功能演变析
早期耳饰玦兼具实用与宗教功能。红山文化墓葬中,玉玦多置于头骨两侧,其位置关系明确显示为耳饰。至商周时期,耳饰玦渐分化为二途:一为贵族礼仪之用,《周礼·春官》载"以玉作六器"即含玦器;二为边地民族日常装饰,如东胡族群"男子黄金玦"(《史记·匈奴列传》)。此二元发展轨迹,正体现华夏文明"礼失求诸野"的文化传播规律。

三、纹饰解码
细察所示玦器纹样,其表面阴刻弦纹与良渚文化兽面纹有谱系关联。商代耳玦常见夔龙纹,西周则演变为蟠虺纹,此种纹饰演变暗合《周易》"见龙在田"到"潜龙勿用"的思想转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战国耳玦多作绞丝纹,此当与《诗经》"执辔如组"的驭马意象相关,隐喻君子对自我行为的掌控。

今人观古玉,当超越器物层面。耳饰玦之缺口,实为古人"虚以待物"哲学观的物质呈现。《淮南子》言"满则损,敝则新",玦器之缺,恰是华夏文明"中和"思想的完美具象。建议鉴赏时注意三点:一察玉质是否合"六器"标准;二观缺口是否合"决断"之象;三辨纹饰是否合时代特征。如此,方得古玉鉴赏之三昧。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