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玦考略:从耳饰之玦管窥三代礼制演變》
玉玦之为器,自新石器时代以降,贯穿华夏文明三千年,其形制虽小,然承载礼乐文明之重,尤以耳饰玦为礼器演变之关键标本。今观附图所示商周玉玦,其纹饰之精、沁色之古,足资探讨三代用玉制度与身体装饰之礼。
一、玦之形制与"决断"象征 《说文》释玦:"玉佩也,从玉夬声。"《白虎通》则谓:"君子能决断则佩玦。"耳饰玦之环形缺口,非仅为穿耳之便,实寓"决断"之意。考古所见红山文化玉玦多置墓主耳畔,至商周时期渐趋小型化,其功能由神权象征转向礼仪配饰,反映"礼不下庶人"之制渐趋瓦解。
二、商周耳玦的礼制密码 附图所示青玉玦(图72388、72389),其双勾阴线纹与臣字目纹乃典型晚商工艺,而素面青黄玉玦(图72390、72391)则具西周特征。考《周礼·春官》"以玉作六器",耳玦虽未列正礼,然《诗经·卫风》"充耳琇莹"之载,恰证其作为"君子九容"视听之戒的礼器功能。商代玉玦多出土于高等贵族墓,至西周则见于士阶层,此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下于士"的历史进程相合。
三、身体装饰的礼制转化 耳饰玦之演变,实为"身体政治学"之体现。新石器时代玦饰直径多超4厘米,显非实用佩戴;商代缩减至2-3厘米,且多见成对出土,符合《仪礼》"左右各一"的礼制要求。西周中期后,玉玦逐渐被组玉佩替代,此与孔子"郑声淫,佞人殆"的礼乐批判暗合,反映身体装饰的宗教性向伦理化转变。
结语: 玉玦之微,可观三代礼制之大。其形制演变既见工艺审美之精进,更折射出"以玉比德"观念的深化。今人观古玉,当如《礼记》所言"君子于玉比德焉",透过物质遗存体察先民"载礼于器"的文明智慧。(全文79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