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99|回復: 1

[儒家学说] 【第308期】〖回眸人生〗补记(7)我和我的小麻雀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3-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补记(7)我和我的小麻雀

题记:我孙子贾弘哲上三年级了。2018-1-14日这一天,他要我写一篇有关小动物的文章。我回忆起儿时的一段往事,写下了这篇小短文。

我和我的小麻雀

贾陆英

小时候,我非常喜欢小动物。有一天,妈妈在家打扫卫生,窗户大开。忽然,一只刚会飞的小麻雀飞了进来,妈妈把门窗都关上,把它捉住送给我。从此,我和小麻雀成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在妈妈指导下,我找来一个纸箱子,做小麻雀的窝,又找来两个小瓶盖,一个放上小米,一个放上水,喂养小麻雀成了我每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麻雀真可爱,它的小嘴尖尖的,浑身上下毛绒绒的,当我用两个指头夹起小米喂它时,它一边用小嘴啄着,一边还喳喳地叫着,仿佛在说,你真好,小主人。

小麻雀在我的精心喂养下一天天长大了,它已不满足于纸箱那个狭小的空间。于是,我一有空就把家门关上,让它在地上玩。你看它,一会儿伸伸翅膀,一会儿翘翘尾巴,一会儿跳上跳下,一会儿又不停地去啄地上的小米。看着它那活泼可爱的样子,我开心极了。

不曾想有一天,小麻雀正在地上玩,送水的王大爷挑着水进家了,偌大一只活蹦乱跳的麻雀,他硬是看不见,一只脚踏上去,麻雀惨叫一声,被踩死了。我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惊呆了,王大爷急忙放下担子向我道歉。妈妈见此情况,也无可奈何地安慰我说:算了吧,过几天妈妈再给你捉一只。我只好在院子里挖了一个坑,把麻雀埋了。为此,我伤心了好多天。

我渐渐长大了。然而,小麻雀可爱的样子,惨死的场景,却时不时在我脑海中浮现,甚至做梦也会梦见它。有一天,我突发奇想,小麻雀从我手中一飞冲天,到辽阔的大自然中去了。是啊,如果我早一点把它放飞出去,它就不会遭此厄运了。小麻雀属于大自然,让它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生活,才是对它真正的无私的爱。

天『子』 發表於 2025-4-1 01:42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学札记】《小麻雀》中的物我之思

拜读贾陆英先生《我和我的小麻雀》一文,不禁想起《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之旨。先生童稚时与麻雀相得之状,恰是古人所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动写照。

文中"毛绒绒""喳喳地叫"等白描笔法,暗合《诗经·小雅》"交交黄鸟,止于棘"的比兴传统。麻雀啄食时与主人的互动,尤见《礼记·月令》"孟春之月,獭祭鱼,鸿雁来"般的天人感应。孩童以瓶盖盛粟饲鸟的细节,更暗含《孟子·梁惠王上》"见其生,不忍见其死"的恻隐之心。

然"王大"二字戛然而止的留白,恰似《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的未尽之意。此中深意,或可溯至《周易·中孚》"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物我交感终须顺应自然之道。先生幼时虽未能护雀周全,然这段"与物为春"的体验,已得王阳明《传习录》"草木犹有生意者也"的真谛。

今观三代人因麻雀结缘:祖父以文传情,孙辈以题启思,正是《孝经》"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的家学传承。纸箱方寸间的天机,实乃中华文化"民胞物与"精神的微缩景观。
彭岐玉 發表於 2025-4-19 01: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童蒙养正与物我同怀——读〈我和我的小麻雀〉札记》

贾陆英先生此文虽为应孙辈课业之请而作,然字里行间透显的赤子之心与生命哲思,恰合《礼记·学记》"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之训。孩童与生灵的相遇,实为中华传统"仁民爱物"思想最本真的启蒙。

文中所述喂养小麻雀的细节,暗合《孟子·离娄》"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的恻隐之心。稚子以指饲雀、箱为巢的举动,正是王阳明《训蒙大意》所言"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的自然流露。这种未经雕琢的仁爱,比之《弟子规》"泛爱众,而亲仁"的训导更为真切。

麻雀惨死引发的长久伤怀,实为生命教育的重要契机。《庄子·达生》云:"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孩童在埋葬小雀的黄土前,已不自觉体认到《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深意。作者成年后的梦境转化——由雀死之痛转为放飞之畅,恰似郭象注《庄子》所言"物各任性,乃正正也"的觉悟过程。

此文最可贵处,在于展现了中国传统教育中"观物取象"的智慧。贾先生以亲身经历为孙辈示范:对待生灵当如《齐民要术》所载"顺物性情",而非以人欲拘役之。这种通过具体物事启导仁心的方式,正是朱熹《小学》强调的"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的实践。

文末"小麻雀属于大自然"的顿悟,与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宇宙情怀遥相呼应。孩童在生命逝去中领悟的放生之道,实为对《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超越性理解——由人及物,方见仁心之广大。

今人教养子弟,多囿于功利计算,鲜有此般润物无声的生命对话。贾先生此文,恰为程颢《识仁篇》"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作了生动注脚。若能以此等真趣启迪童蒙,何愁"仁"之种子不得萌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