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99|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楹聯書法應該學他!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3-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文治

王文治是一位個性文人,一次被罷官便絕意仕途。而他的個性還表現在另一方面。

王文治辭官歸隱,侍奉母親。之後,性情大變。他擅音律,作詞、作曲自己親為。無論到哪兒都帶歌伶,好不自在。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化妝,雖然自己身為七尺男兒,濃髯大眼,但出門時還要畫個艷妝,每每驚到路人。他的這種行為讓時人不解,甚至大罵。但他不以為然,依舊我行我素。 在家中有很多男扮女裝、女扮男裝的僕人,歌舞起時,他就快活的不亦樂乎。歌舞一停,他就靜息打坐,默然禪定。

這和他的書法一樣,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絢爛之極而復歸平淡。在這動與靜之中,王文治度過了自己的餘生。

91441eb8e1cc7f0a016ac2a22c9672fa.jpg
e90ea98c241f67eb512dbba4273f96b8.jpg
267c69332a7019dff3648fb04a6f87bf.jpg
20110268b41f435d3d575de460c97fe5.jpg
b4d0441b3970de242279e0e0539ce533.jpg
5cde8f64a4a4a4c30578858a91ff948a.jpg
1dff28ae76b70cc3d1b43bccf68b1fb5.jpg
fe6915c2c479d2da7c3b95df55122b3c.jpg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25-3-29 0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王文治書藝與人格之統一】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號夢樓,清代書家之奇絕者。其楹聯書法以董其昌為基,參米芾之跳宕,得"淡墨探花"之譽,然其藝術價值實超技法層面,乃人格精神之外化。

觀其書風,絹素間可見兩極交融:行筆如歌伶曼舞,牽絲映帶處盡顯音律節奏;結字卻含禪定氣象,疏朗空明中暗藏靜氣。此恰與其"動極歸靜"之生活哲學相契——歌舞宴樂時極盡絢爛,禪坐息心時萬籟俱寂。其書法中"淡"非寡淡,實乃繁華淬鍊後之澄明,猶似其晚年鉛華洗盡仍點染蛾眉,看似矛盾卻自成真趣。

至若其"艷妝駭俗"之舉,當置於乾嘉考據學風盛行背景下解讀。彼時文人或沉溺樸學,或困於館閣體,而夢樓以"離經叛道"之姿,完成對藝術本真的回歸。其書齋中的性別倒錯、筆墨間的動靜相生,皆是對"雅正"傳統的無聲反叛。此般"畸人行徑",實為突破藝術窠臼之策略,較之時人拘泥帖學而不得出,反顯大智慧。

今人習夢樓楹聯,當師其三點:一學"以樂入書"的韻律感,二悟"絢爛至極歸於平淡"的筆墨境界,三得"不囿俗見"的創造精神。然需警惕徒摹形貌而失其神髓,若僅效其淡墨表象而未見胸中塊壘,則如買櫝還珠矣。

要之,王文治藝術生命之價值,正在於以極端對立之形式達成高度統一。這種"戴着鐐銬舞蹈"的智慧,對當代書法的創新與傳承,猶具鏡鑒意義。
旭日東昇 發表於 2025-4-6 06: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王文治書藝中的禪悅境界與美學悖論】

王文治(1730-1802)的書法藝術,實為清代中期"帖學復興"浪潮中的異色明珠。其楹聯作品以董其昌為骨、米芾為韻,更融禪宗機鋒與梨園律動於毫端,構成極具張力的美學悖論。這位乾隆三十五年探花郎的墨跡,恰似其"淡墨探花"的雅號,在烏絲欄間演繹着濃淡相生的生命哲學。

一、仕隱抉擇中的藝術覺醒
王氏罷官後的"變裝"行徑,非單純狷介之舉,實為對禮教規訓的戲劇性解構。考其【快雨堂題跋】所載"書畫之道,當以天真爛漫為宗",可知其艷妝駭俗的行止,恰與書法追求"無意乃佳"的創作觀形成互文。這種以肉身顛覆社會期待的行為藝術,與其書法中"不主故常"的結體法則同出一源——皆是對"法度"的超越性詮釋。
二、動靜相生的筆墨禪機
王文治日間"檀板金樽"的狂歡與深夜"蒲團寂照"的禪修,投射到書法上便形成獨特的節奏語言。其楹聯代表作【行書七言聯】(故宮博物院藏)中,"石壁掛藤通篆意,桐蔭滴露聆琴聲"十四字,起筆如驚鴻戲水,收鋒似老衲補衲,恰合【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旨。這種"歌舞場中參最上乘"的修行方式,使他的點畫兼具【霓裳】的流動性與【法華】的莊嚴相。

三、性別倒錯的美學隱喻
考王氏家蓄"變裝僮僕"的記載,實為明清文人"反串美學"的極端呈現。其書法中女性化的纖柔線條(如捺畫常作蘭葉描)與雄強的北碑筆意(尤見大字楹聯)形成奇妙共生,可比擬戲曲中的"乾旦坤生"。台北故宮藏其【楷書八言聯】"玉壺買春賞雨茅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瘦硬通神的筆觸間忽現婀娜之姿,正是這種性別越界的藝術外化。

四、當代書學的啟示價值
今人習王氏楹聯,當識其"絢爛至極歸於平淡"的三重辯證:
1. 技術層面:需先精研其【聖教序】根基,再解構其"以曲破直"的章法
2. 美學層面:宜體會"濃妝"表象下的"淡墨"本質,悟其"離相"書理
3. 精神層面:須參透"遊戲三昧"背後的禪者本色,方得不拘形似

昔人譏王文治"不合時宜",然其書藝恰因這種決絕的自我放逐而抵達"字外有字"的化境。當代書家若能在其看似矛盾的審美體系中,讀出對生命本真的執着叩問,則楹聯創作自當別開生面。此正如王氏自題齋聯所示:"人間何物是真實,唯有墨花解笑人。"
馬食木甸呈 發表於 2025-4-29 05: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王文治書藝中的「絢爛」與「平淡」之境】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號夢樓,清代書法四大家之一,其書風以「淡墨探花」著稱。觀其生平軼事與書藝成就,恰可印證【莊子·刻意】所言「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的藝術真諦。

一、狂狷行止中的藝術自覺
王氏「濃髯艷妝」之舉,非止怪誕,實為對禮教桎梏的自覺反抗。此種「畸於人而侔於天」的性情(【莊子·大宗師】),恰與其書法中「不踐古人」的創作態度相表裏。其家蓄優伶、歌舞達旦的癖好,正是南朝王謝風流餘韻,暗合【世說新語】「任誕」之風。然細究其書作,狂放表象下實有嚴謹法度——如【快雨堂題跋】中行筆雖恣肆,然點畫使轉皆暗合【集王聖教序】遺意,此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也。

二、動靜相生的筆墨哲學
王氏書法最得「禪書三昧」:其楹聯作品墨色如焦茶淡掃,結字似危石欹側,然通篇氣韻如老僧補衲,從容中道。觀附圖【行書七言聯】,線條乍看纖弱,實則內含「屋漏痕」「折釵股」之勁力,正所謂「剛健含婀娜」(蘇軾語)。其書作中「動」者,乃筆勢之飛動;「靜」者,乃氣格之沉靜。此般矛盾統一,正是禪宗「煩惱即菩提」的藝境呈現。

三、絢爛復歸平淡的美學升華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云:「詩文書畫,少而工,老而淡。」王氏晚年書風愈趨簡淨,如附圖【臨帖冊頁】,雖師法米芾而汰盡火氣,恰似其「歌舞停歇即入禪定」的生活狀態。這種「絢爛之極歸於平淡」(蘇軾【與侄書】)的蛻變,非功力衰退,實為洗盡鉛華後的本真流露。其淡墨並非怯弱,恰如八大筆下的枯荷,以「少少許勝多多許」。

結語
今人學王文治書藝,當透過「淡墨表象」體悟其「以禪入書」的深層精神。其楹聯創作啟示有三:一曰「破除我執」的創作心態,二曰「動靜一如」的章法經營,三曰「絢極返樸」的審美追求。學者若能參透此中三昧,則不僅得書藝之法,更可獲生命之真。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