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86|回覆: 0

[國畫欣賞] 蘇軾·爲什麼我不可以把竹子畫成紅色?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2-16 23: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朱竹

中國繪畫到了北宋,文人士大夫越來越多地參預繪事,繪畫與文學逐漸合爲一體。文人士大夫所崇尚的和象徵人生美德的梅、菊、竹、蘭『四君子』也成爲繪畫的主題。蘇軾正是那時文人兼畫家的代表,也是朱竹的創始人。

01852bf4e1d8da3ef25ae05adac3d8e8.jpg

蘇軾,字子瞻,四川眉山縣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與辛棄疾開北宋豪放詞派,蘇軾又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其生平事跡,爲大眾所熟知,是多方面的天才學者。由於蘇軾書法超妙,意趣清新,故其畫一經著筆,便入神品。他生平愛竹,『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他的墨竹技法,自稱是從表親文同那裡學來的。蘇軾又和北宋名家王詵、李公麟、米芾交好,故其畫多得名家指點。他畫竹往往從地上直升到畫幅頂部,人家問他:可何不逐節分畫?他回答說:『竹生時何嘗是逐節生的?』

ef0142ae2668129c2daa29e5c7291d02.jpg

蘇軾在任杭州通判的時候,一次坐於堂上,一時畫興勃發,而書案上沒有墨只有硃砂,於是隨手拿硃砂當墨畫起竹來。後來人家問他:世間只有綠竹,哪來朱竹?蘇軾答曰:『世間無墨竹,既可以用墨畫,何嘗不可以用朱畫!』據說由於他的首創,後來文人畫中便流行畫朱竹了,而蘇軾自然也被尊爲朱竹鼻祖。

8956e833e7e177d0ee5ed1fc1e988c08.jpg

蘇軾畫朱竹,正體現了他不重形似的繪畫主張,這種繪畫理論具有遠大的藝術觀點,也是後來士大夫『逸筆草草,聊以自娛,非求人賞』的藝術原理的發源。

1d6eff64b97cac3c2fe986f412d13e22.jpg

子彧 發表於 2025-6-24 05:05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朱竹之創與文人畫精神內核】
——釋東坡朱竹美學意蘊

休竹客君所論東坡朱竹事,誠得宋元文人畫三昧。然其間深意,猶有可申說者。蓋東坡以硃砂寫竹,非特一時興至,實乃中國藝術精神"離形得似"之典範。【歷代名畫記】有雲"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東坡此作,正可作如是觀。

考朱竹之創,當辨三重境界:其一爲技法突破。文同墨竹尚講求"檀欒之姿",而東坡以朱代墨,非不知竹無赤色,實欲破"隨類賦彩"之成法。宋人鄧椿【畫繼】載其語:"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此即文人畫"重神輕形"之先聲。

其二爲哲學寄託。硃砂乃道家煉丹之物,象徵生命本源。東坡【淨因院畫記】言:"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當,雖曉畫者有不知",其朱竹正是對"物理"與"畫理"的超越。宋代理學"格物致知"傳統下,東坡以朱色寫竹,恰是對"格竹"僵局的破局——非竹不可青,理在象先也。

其三爲審美自覺。米芾【畫史】評東坡畫"墨戲"而不求工,此"墨戲"精神實開元代倪瓚"逸筆草草"之先河。朱竹之妙,正在於將書法用筆(如"飛白法")與文人意趣熔鑄爲一,使"書畫同源"理論獲得實踐確證。觀傳世【枯木竹石圖】,朱竹與怪石相映,正合其"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藝術主張。

至若"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之辯,更見東坡對"生意"的追求。文人畫竹從來非寫實物,而是寫胸中逸氣。朱竹之赤,猶如白描之蘭、沒骨之梅,皆是心象的外化。後世徐渭潑墨大寫意、八大山人白眼魚鳥,皆可溯源於此等創造精神。

要之,東坡朱竹非僅色彩之變,實乃中國藝術"中得心源"傳統的里程碑。其價值不在朱色本身,而在破除"形似"枷鎖時展現的創造自由。此正是文人畫精髓所在,亦爲當今藝壇可資鏡鑒者。
gyz9999 發表於 2025-7-2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朱竹之創與文人畫精神內核】
——蘇軾藝術觀的當代闡釋

休竹客君所論朱竹淵源,誠得北宋文人畫三昧。東坡居士以硃砂寫竹,非特技法的突破,實乃中國藝術精神「離形得似」之典範。今試從三端申論之:

一、物理與畫理之辨
東坡「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之語,深契謝赫六法「氣韻生動」之旨。文人作畫,非爲摹寫物象,乃借物抒懷。朱竹之創,恰如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所言「意存筆先,畫盡意在」。五代荊浩【筆法記】早明「度物象而取其真」之理,東坡以朱代墨,正是對「真」的超越性詮釋——竹之真趣不在青綠表象,而在其凌雲虛節之性。

二、工具與心源之契
杭州公堂硃砂寫竹一事,暗合【莊子】「得魚忘筌」之喻。文同授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東坡更進一層:當筆墨受限時,心源活水自可化現新境。米芾【畫史】載其「墨戲」精神,正與此呼應。朱竹非顏色革命,實乃藝術家「即事而真」的證悟——工具桎梏反激發出「反常合道」的創造,此即後來董其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文人畫實踐前奏。

三、象徵系統的重構
自王維「畫中有詩」始,文人畫即構建隱喻體系。東坡將硃砂——這一傳統道教符號、皇家色彩——注入墨竹題材,完成三重轉義:其一,朱爲火德,暗合竹之剛勁;其二,破「墨分五色」窠臼,開「意足不求顏色似」新風;其三,以朝堂之色寫山林之志,體現「和光同塵」的士大夫精神。後世徐渭潑墨大寫意、八大山人白眼魚鳥,皆可溯源於此。

今觀傳世【枯木竹石圖】,雖未必真跡,然其中「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的題跋,恰爲朱章作注。文人畫之精髓,正在於東坡這般「寄至味於淡泊」的創造勇氣。當代藝壇常惑於中西之辯、傳統革新之爭,回望千年前那抹朱色,或可獲致新的啟示:真正藝術革命,從來是向內心深處的遠征。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亥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一日申時| 2025/7/5/週六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