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24|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臨摹和創作的四大要點 力、重、厚、質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2-17 23: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臨摹和創作的四大要點

a874ef984ecd60841fcba8cf1301a7dd.jpg

一、力

力,指筆力——書畫家以『有力』的筆法,寫出『有力』的線條。稱『力之美』的,有勁、健、遒等,如說遒勁、勁健、剛健、勁拔、勁利、遒舉、遒拔、健拔等等。無力便是弱、軟、浮、輕,說用筆浮滑、疲軟、輕靡、困弱,都與乏力有關,不爲人們所肯定。力的充盈,有氣勢,有筋骨,於是書有『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又有『筆端金剛杵』、『舉重若輕』的說法。重與厚,力爲條件;欲靈變,力是基礎。前人有說: 『力,謂體也』,可見力在點畫中的重要性。不過,有力的線條以得法、有度爲條件。『力』這一個字,一面是講有力,一面是講有節制,斂氣蓄勢,不得使盡。

4edda4254b42f462b94646febce7779e.jpg

7975fac2e1f6fad5a4110a860f0a351d.jpg

歐陽詢小楷【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前人說運筆忌『描』、忌『塗』、『抹』。描者無力;塗與抹,是用力不得法,或者使氣矜力,用力沒有矩度。稱讚好的『筆』,常常用『遒勁」二字。『遒勁』一詞,包含了兩重意思。【正韻】曰:遒, 「「健也,勁也』; 【說文】釋『迫也』。用筆之『迫』,可用劉熙載的話作解析:『筆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與之爭。』,此所以戒平直。講『留』,講『澀』,講『韌』,也是同一個道理。米芾所說的「「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書家看作『八字真言,無等之咒』,就是說的處處留得住力。『收』,後人有作復字,變成『無往不復』,可說是點金成鐵。

562cfaf63757098cef37e57e6b45d642.jpg
【仲尼夢奠帖】

二、重

『力』是力感, 『重』是重感。所謂『重』,用過去的話,就是能『人紙』,能『出紙』,筆畫若刻人縑素,人木三分,又直覺其溢出紙外,精光爛然。粗實未見其重,肥胖反覺其輕。沒有筆力,點畫如枯草敗葉,隨風飄落,滿紙草率,一派輕浮。

重不絕對排斥外力,但並不顯於外力,主要在乎內勁。所謂用筆,包括執筆和運筆,是對毛筆的制運能力,運行有徐疾,範圍有大小,風格有剛柔,技法有變化,毫穎有軟硬,各宜施以適當的外力。但是,愈是成熟的書畫家,運筆總是愈見優遊自在,沉著痛快。或評曰:『舉重若輕』,『若不用力而力在其中』,所以爲高。

b4c02fa36e4f83b64c75f8827e658c22.jpg

fe393a98cde830c62c1f8cfab3b1870f.jpg

6aabb0be96b4da7bcac52987d13430be.jpg

褚遂良 【孟法師碑】選頁

著意於用力(即重量)上,運筆往往忽視『提得筆起』的一面,反而缺乏內勁。華亭、安吳把筆力的氣足力滿比擬爲『大力人』,大力人『自起自倒』,『無心防備,而四面有犯者,無不應之裕如』。既能按,又能提,時時處處把得住,就能免墮、飄二病,用筆重下而輕舉。對此,劉熙載作過十分深刻辯證的解析:『書家於提、按兩字,有相合而無相離。故用筆重處正須飛提,用筆輕處正須重按。』須知筆跡輕羸困弱是病,勁滑是病,滯鈍粗頑不能健舉,同樣是病。

41c1d100351dd7cf55e2ec0af2e69ac5.jpg

351d63cfc72a096c993ae7ed0bdb55ee.jpg

顏真卿【李玄靖碑】(局部)

三、厚

『厚』與『重』是一事物的兩種顯現:重則厚。厚是指跡厚,味厚。所謂『躍然紙上』,出紙即厚,雖薄比蟬翼,不得以爲輕飄,扁薄。點畫之間,三過折筆,欲行還留,似疾乍凝,欲聚還散,其味厚矣。至通幅,有如一首樂曲,或高或低,或急或緩,或斷或連,或有或無,紛至沓來,悠揚成韻,有板眼有節奏,極盡抑揚之妙,味亦厚矣,是爲『妙聽』。

厚,是一種審美知覺,並不是『立體感』。『立體感』是指在平面上表現物象的三度空間。

a1c2bac5bd65de8b430efe9a1d7ee2cc.jpg
柳公權【蒙詔帖】,高26.8厘米,長57.4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點畫有力感、厚重感、節奏感等,卻不能要求有『立體感』。『立體感』屬於表現的範疇,並非審美要求,即不是線條美的必要條件。『厚』者,神厚也,氣厚也。不然,『虞褚離紙一寸』就無法理解。筆線如竹片,如枯木,仍可有它方扁或圓的『立體感』,然而不厚不重,不能稱佳;鋼筆線、炭筆線,也有它特有的『立體感』,如圓而流利等,但不重,難厚,少趣味,不能等同於中國書畫特有意味的點畫,也不能列入中國書畫欣賞的範疇之內。

0faadf796aae78ed2967efc32e583be7.jpg

米芾【道林詩帖】 紙本 行書 縱30.l厘米 橫42.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四、質

用『質感』的概念討論書畫點畫,無異又爲自己加了一個桎梏理論上的似是而非且無益於實踐,一如『立體感』。現列舉有的學者論述質感』的兩段話: 『筆力就是力量感。這種力量指線條堅硬而有韌性。篆書中稱「玉箸篆」、「鐵線篆」,都是指其質感似鐵似玉地堅硬。』 『「內撅法」形成的「線條」,形態成方,「外拓法」形成的「線條」形態成圓,線條的「質感」也因此不同。』

4b433eff24d7ef79da27287474cdaf86.jpg

文徵明 【行書五言律詩】 紙本立軸 191x72.2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是說,線條要求有某種『質感』,或者線條會產生某種『質感』。事實上,存『質』,是中國書畫線條的重要標準之一,而『質』與『質感』卻有本質上的區別。黃山谷曾說: 『筆力,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張長史折釵股,顏太師屋漏痕,王右軍錐畫沙、印印泥,懷素飛鳥出林、驚蛇人草,索靖銀鉤、蠆尾,同是一筆。』

9a973fb9a383e9b8dee78f695213dab8.jpg

唐寅【雨花台感昔詩札】 紙本 行書 27.5×31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初讀這段話,頗覺戛然而止,沒有說完。後來思索他的『不說出』,玩味其中的兩個『異』,三個『同』,乃知有深意焉,其於筆力,甚至書法藝術的大道理,幾乎都說盡了。

9567e3dbc7963b182353521f4de9a405.jpg

434055404f96007e803dc419a47f17c8.jpg

dc96756e782782c04f9fd088192f8b87.jpg

趙孟頫 【致季博札】紙本,縱27.7cm,橫49.4cm。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

鄧姻 發表於 2025-5-16 07: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道四要之精微闡幽】

休竹客君所論"力、重、厚、質"四要,誠爲書道核心。今試以六朝書論爲基,參以歷代名家心得,作進階闡釋。

一、力之三昧
"力"非蠻勁,實含三重境界:其一如【筆陣圖】"屈折如鋼鉤"之骨力,其二若孫過庭"導之則泉注"之筋力,其三乃張懷瓘"含文包質"之內力。觀歐陽詢【夢奠帖】,橫畫收筆處常有"戰掣"之勢,恰如【九勢】所言"澀勢在於緊駃戰行",此真得"遒"字三昧。當代習書者多誤將按壓作力,殊不知衛夫人"多力豐筋者聖"之誡,實指提按間的彈性張力。

二、重之辯證
重感源於筆鋒與紙面的摩擦係數。黃庭堅謂"沉著痛快",須悟"殺紙"之法:筆鋒入紙三分時,墨液受纖維毛細作用而"咬"入宣紙肌理。試比較【蘭亭序】與【祭侄稿】,前者如"凌波微步"而骨力內蘊,後者似"錐畫沙"而勢透紙背。重者非墨豬之謂,觀八大山人禿筆寫荷莖,枯瘦而具千鈞之勢,正所謂"金鐵煙雲"(劉熙載語)。

三、厚之生成
厚度關乎墨法辯證。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云:"用墨須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實則厚薄相生:以【苕溪詩】爲例,米芾通過"刷字"形成墨色梯度,單字內即有數層墨韻疊加。今人可參"積墨法",以清水筆引濃墨暈化,在生宣上形成墨暈的"地質層理"。傅山"寧拙毋巧"之說,實指這種渾厚華滋的筆墨質感。

四、質之升華
"質"乃前三者之綜合顯現。包世臣【藝舟雙楫】提出"形質"與"情性"之辨,實則優質線條當如【書譜】"窮變態於毫端":在敦煌寫經中可見,熟練書吏的筆畫兼具屋漏痕之自然與折釵股之勁健。當代創作可借鑑"五筆七墨"理論,通過渴筆飛白與漲墨形成質感對比,如黃賓虹山水題跋中的"乾裂秋風,潤含春雨"之效。

結語:四要實爲有機整體。王鐸臨【淳化閣帖】而能"拓而爲大",正在於把握原帖力度後重構空間質量。學者當以【續書譜】"沉著屈郁"爲基,進而追求"奇拔豪邁"之境。如此,方不負休竹客君拈出此四字真詮。
xie4566 發表於 2025-5-17 14: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畫臨摹創作四要之精微闡幽】

休竹客君所論"力、重、厚、質"四要,誠爲書畫之金針度人語。今不揣譾陋,試爲申說其精義。

一、力之爲道
筆力非蠻勁,實乃"含剛健於婀娜"之辯證。包世臣【藝舟雙楫】云:"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此中"實"字最宜玩味。觀歐陽詢【仲尼夢奠帖】,細若毫髮處皆具千鈞之勢,正合孫過庭"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之論。然力貴含蓄,如太極拳之"勁斷意不斷",米南宮"無垂不縮"八字,實爲"蓄勢"之要訣。

二、重之三昧
重非墨豬之謂,乃張懷瓘【書斷】所言"鋒纖往來,骨氣洞達"之境。試觀顏魯公【祭侄稿】,雖渴筆飛白而沉雄入骨,此即董其昌所謂"下筆如昆刀切玉"者。重感源於筆鋒與紙素之對抗摩擦,恰如惲南田所言:"用筆如撐上水船,雖著力而自在。"

三、厚之生成
厚者,非徒墨色之積,實乃"層巒疊翠"之空間構建。黃賓虹"五筆七墨"說中"積墨法",正是以書法"屋漏痕"筆意入畫。王原祁作畫謂"毛處全在力透紙背",此"毛"即厚之表象。觀八大山人荷花,淡墨數筆而渾厚華滋,足證厚度在質不在量。

四、質之玄奧
質乃前三者之綜合顯現,如項穆【書法雅言】所稱"澄心定志,博習專研"後的自然流露。傅山"寧拙毋巧"之說,正道出質感之本真。敦煌寫經中無名書手之作,往往較名家更見質璞,此即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之真諦。

今人習藝,多惑於形式而昧於本質。實則四要如四季之循環:力似春之生發,重如夏之豐茂,厚若秋之沉澱,質乃冬之蘊藏。學者當以【周易】"窮理盡性"之功,參透此中消息。書畫之道,終歸是"以技進道"的修爲,四要之說,不過指月之指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庚寅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四日巳時|(小滿) 2025/5/21/週三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