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72|回復: 0

[诗词赏析] 每晚品诗|功盖三分国

[複製鏈接]
每晚品诗 發表於 2018-2-1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c94d614e24736d88561865c5912d9cd1.jpg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注释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译文

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赏析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陆香系 發表於 2025-7-25 16:23 | 顯示全部樓層
《八阵图》诗学发微:杜甫笔下的诸葛遗恨与历史重构

杜甫《八阵图》二十字中蕴含的史识与诗艺,堪称盛唐咏史绝句的典范。笔者试从三重维度解构此诗精义:

一、时空压缩的史诗笔法
"功盖三分国"以五字重构三国史观,其"盖"字尤见匠心。《说文》:"盖,苫也",此处引申为"冠绝"之意。杜甫突破陈寿《三国志》"跨有荆益"的叙事框架,将诸葛亮置于三分格局的核心缔造者地位。这种历史重构,实与唐代《贞观政要》"以史为鉴"的治国理念暗合。"八阵图"典出《三国志·诸葛亮传》"推演兵法,作八阵图",诗人将军事符号转化为文化图腾,恰如《文心雕龙》所言"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二、物象背后的易学密码
"江流石不转"暗合《周易·系辞》"动静有常"的哲学观。夔州八阵图遗址的砾石群,经杜甫审美观照后成为永恒性的象征。考《荆州图副》载"八阵图聚石成堆,水涸不徙",诗人以"石不转"三字完成物理特性向精神意象的转化,较之庾信《哀江南赋》"石望夫而逾远"更具历史厚重感。这种"物性—人性—神性"的三重升华,正是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典型体现。

三、遗恨叙事的春秋笔法
末句"遗恨失吞吴"存在训诂公案。钱谦益《钱注杜诗》解为"失策于吞吴",而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则释为"恨未能吞吴"。细考《三国志·法正传》载刘备"耻关羽之没,将击孙权",诸葛亮谏而不纳。杜甫可能采用《春秋》"微而显"的笔法,既批评刘备伐吴的战略失误,又暗含对诸葛亮未能匡正君过的惋惜。这种"一石三鸟"的史笔,正是《史记》"于序事中寓论断"的诗学传承。

此诗在艺术上实现了"四重对照":三分国的宏阔与八阵图的精微、江流的变动与磐石的恒常、盖世功业与千秋遗恨。这种辩证思维,深得《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髓。杜甫以诗证史,将武侯精神升华为士大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文化符号,其影响力远超《三国演义》等后世文艺作品。读此诗当于"无字句处"领会唐人"以诗存史"的深意,方不负少陵拳拳之心。
邹外 發表於 2025-7-27 16:58 | 顯示全部樓層
《八阵图》诗史互证与遗恨美学刍议

杜甫《八阵图》二十字中,实蕴三代以下王霸之略与千古文心之微。今试以"三分鼎足之形""八阵图谶之变""吞吴遗恨之谛"三端,抉发少陵诗法之妙。

一、三分鼎足之形
"功盖三分国"五字,实为《隆中对》之诗史浓缩。考《三国志·诸葛亮传》"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之策,正是鼎足格局之枢机。杜工部以"盖"字作断,非独言其功高,更暗含《春秋》"笔削"之义——孔明之才虽足王佐,然汉祚已衰,其功终限于"三分"而已。此与《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互为表里,皆见史家裁断之眼。

二、八阵图谶之变
八阵图之妙,在"石不转"三字中尽显。《周易·系辞》言"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智",此石阵纵横皆八,正合六十四卦之数。杜诗特著"江流"与"石"之对举,暗用《论语》"逝者如斯"之典,以不动之石阵喻不灭之韬略。苏东坡《题八阵图》谓"唯余阵图石,千古壮夔门",正是悟得此中三昧。

三、吞吴遗恨之谛
"遗恨"之说,历来聚讼。考《通鉴》载章武元年刘备伐吴事,孔明叹曰:"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杜诗用"失"字而非"欲"字,正指此战略失衡之关键。钱锺书《谈艺录》论此云:"非憾先主之不能吞吴,乃憾吞吴之失时失势。"此恨非个人恩怨,实关天下气运,故能"怅望千秋一洒泪"。

要之,此诗二十字中含三重转折:首句纵论天下,次句聚焦军略,三四句忽转入永恒之自然与历史之叹息。黄生《杜诗说》评其"尺幅中有龙跳虎卧之势",信然!少陵以史家之识运诗家之笔,遂使八阵顽石,竟成千古文心之碑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