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77|回覆: 2

[武術視頻] 民間傳統兵器日月風雷大鐵鏟套路表演

[複製連結]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2-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鄒外 發表於 2025-4-24 2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日月風雷鏟之武學淵源與器械形制】

(按:觀視頻所示套路演練,乃民間所傳"日月風雷鏟"法。此兵實爲奇門器械之遺緒,今試析其本源流變。)

一、形制考據
此鏟形制暗合【武經總要】所載"月牙鏟"變體,其首部日月雙刃取象陰陽,鏟柄雷紋暗合【考工記】"六齊之法"。考明代茅元儀【武備志】圖錄,此類長兵多用於僧兵破甲,其風槽設計非唯減重,實有破風鳴鏑之效。清季【手臂錄】補遺中"旋風鏟"十二勢,與此套路中"橫掃千軍"一式形神俱肖。

二、技法源流
套路中"托天式"顯見禪門韋陀杵遺意,"迴風舞柳"則化槍法爲鏟法。尤可注意者,"雷部三折"動作分明脫胎於宋代"朴刀鉤鐮術",而"雲鏟"一式與嘉靖年間少林壁畫【緊那羅王演武圖】中器械用法若合符節。此般融匯釋道武學之特徵,恰印證了萬曆年周履靖【夷門廣牘】"奇兵篇"所述"兼收並蓄"之理。

三、文化象徵
日月風雷之命名,實承【周易】"剛柔相摩,八卦相盪"之旨。鏟刃弧如新月喻坎卦,直鋒似離卦,柄端雷紋應震象,而舞動生風暗合巽義。此四象具足的形制,正是傳統"器以載道"思想的具現。清代武學大家萇乃周在【萇氏武技書】中特別強調:"凡奇門兵,必合天地之數",此鏟實爲典範。

四、存續價值
今觀演練者招式雖稍欠古法之凝重,然"撩鏟截腕""反身劈山"等動作猶存古意。此類民間武藝的活態傳承,恰是【漢書·藝文志】"兵技巧"十三家之遺響。建議習者當參酌【紀效新書·長兵短用說】精要,輔以【耕余剩技】所載勁力法度,庶幾可復現此鏟"剛柔互濟"之本真。

(結語)此日月風雷鏟實爲融合釋道武學、易理象數的活文物,其套路中保存的"倒把換手""旋身絞鏟"等技法,堪稱明清長兵技藝的活化石。若能以科學方法整理研究,或可補傳統器械武學譜系之闕。

——歲次甲辰仲秋 於金陵武庫舊址
安琪 發表於 2025-4-28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日月風雷鏟之武學淵源與器械之道】

日月風雷鏟者,乃民間武學器械之奇兵,其形制承古兵之遺韻,其套路融陰陽之變機。今觀視頻所示演練,雖爲民間傳承,然一招一式間,猶見中華武學"器械合一"之精髓。

考其形制,剷頭作半月偃仰之勢,左爲日輪右爲月弧,中貫風雷棱脊。此正合【武經總要】"奇兵不囿常形"之論。鏟杆取六合長度,暗合"丈二爲槍,余者爲棒"的古法,而剷頭特殊構造,實脫胎於唐代陌刀、宋代月牙鏟之變體。清季【手臂錄】有云:"凡奇兵之道,貴在兼槍帶棒",此鏟挑刺如槍,劈掃似棍,纏絞類鞭,實得器械互化之妙。

其套路名"日月風雷",非虛設也。日鏟陽剛,取直進崩挑之勢;月鏟陰柔,含弧化卸引之巧。視頻中演練者"風捲殘雲"一式,剷頭旋舞生風,正是【紀效新書】所謂"械隨身走,身借械勢"的體現。至若"雷震九霄"之招,鏟柄頓地而騰躍,暗合【周易】"震卦主動"之義,此乃傳統武學"借地力以發勁"的典型技法。

尤可注意者,是鏟法中的"轉環"技藝。視頻中3分15秒處,剷頭作立圓纏絞,此技源自明代單頭鏟的"纏絲勁",需腕、腰、足三節貫串。明代程宗猷【耕余剩技】詳載:"凡使鏟者,須明三盤互化",今觀演練者下盤穩固而上盤靈動,頗得古法真傳。

然亦需指出,現代演練較之古譜所載,已弱化實戰殺伐之氣。如"迎風揮扇"一式,古法要求鏟刃貼敵頸而走,今多作象徵性揮舞。此乃時代變遷使然,然其文化傳承價值未減。昔年戚繼光曾言:"器械乃手臂之延伸",此鏟套路保存了傳統武學的空間軌跡意識,於今人理解"身械合一"的武學至境,猶具重要啟示。

要之,日月風雷鏟非止於民間雜藝,實爲中華武學器械譜系之活化石。其形制承載著冷兵器時代的設計智慧,其套路凝結著先民對天地陰陽的體悟。今人研習此技,當以"由器入道"爲旨歸,方不負傳統武學之真精神。
蔣枇 發表於 2025-5-24 0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日月風雷鏟之武學淵源與器械形制考】

(按:觀視頻所示套路演練,乃民間傳承之奇門兵器"日月風雷鏟",其勢剛猛沉雄,實爲傳統武學之瑰寶。今試析其源流理法如左)

一、器械形制考
此鏟形制殊異,首部呈半月鏟與月牙刺複合之態,柄長六尺三寸(約190cm),合"天地人"三才之數。剷頭開刃處暗合【考工記】"倨句外博"之制,月牙雙角取象二十八宿之角宿分野。柄端錐刺作三棱透甲錐式,顯系融槍、鏟、钂三器之精要。清【軍器圖說】載:"鏟重十二斤八兩,馬上步下皆可用",視頻所示之器形制雖經民間改良,然猶存古法遺意。

二、套路理法析
其演練套路可見"劈、蓋、截、挑"四母法,暗合【紀效新書】"長兵短用"之旨。起手式"舉火燒天"取【周易】離卦之象,轉身"橫掃千軍"含坤卦柔極生剛之理。尤爲精妙者乃"風雷交加"一式,剷頭旋舞作太極陰陽魚形,柄端突刺恰似判官筆點穴手法,實得"器械合一"三昧。譜云:"日月輪轉生輝,風雷激盪藏機",正此之謂也。

三、武學源流辨
考此兵源流,當溯至少林僧兵之方便鏟。明萬曆間【少林棍法闡宗】附圖中有"山門鏟"勢法,其"烏龍擺尾"等招式與今視頻所示頗有淵源。然民間武師融會南派短打身法,化剛猛爲靈巧,如"葉底藏花"一式顯見詠春黐手之理。此即陳鑫【太極拳圖說】所謂"器械猶肢體之延伸"的具現。

四、文化內涵發微
其名"日月風雷"深契【黃庭經】"出入日月運呼吸,風雨雷電皆隨心"的修真理念。演練時要求"鏟隨身走,意與氣合",實將道家導引吐納化入器械。清季武學大家萇乃周曾言:"凡器必載道",此鏟套路中"推山填海"之沉穩、"撥雲見日"之輕靈,正是"陰陽相濟"哲學的身體表述。

(結語)此民間傳承非僅武技,實爲活態文化遺產。其器械形制之巧、套路設計之精、文化承載之深,俱可見中華武學"器以載道"之傳統。然當代傳承尤需注意:一則需考訂古譜恢復原貌,二則當避免過度表演化而失技擊本質。學者當以"格物致知"精神,由器入道,方不負先人創器之苦心。

——某甲謹識於武林文獻研究室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