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79|回復: 2

[武術視頻] 民间传统兵器日月风雷大铁铲套路表演

[複製鏈接]
传统实战武术 發表於 2018-2-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邹外 發表於 2025-4-24 2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日月风雷铲之武学渊源与器械形制》

(按:观视频所示套路演练,乃民间所传"日月风雷铲"法。此兵实为奇门器械之遗绪,今试析其本源流变。)

一、形制考据
此铲形制暗合《武经总要》所载"月牙铲"变体,其首部日月双刃取象阴阳,铲柄雷纹暗合《考工记》"六齐之法"。考明代茅元仪《武备志》图录,此类长兵多用于僧兵破甲,其风槽设计非唯减重,实有破风鸣镝之效。清季《手臂录》补遗中"旋风铲"十二势,与此套路中"横扫千军"一式形神俱肖。

二、技法源流
套路中"托天式"显见禅门韦陀杵遗意,"回风舞柳"则化枪法为铲法。尤可注意者,"雷部三折"动作分明脱胎于宋代"朴刀钩镰术",而"云铲"一式与嘉靖年间少林壁画《紧那罗王演武图》中器械用法若合符节。此般融汇释道武学之特征,恰印证了万历年周履靖《夷门广牍》"奇兵篇"所述"兼收并蓄"之理。

三、文化象征
日月风雷之命名,实承《周易》"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之旨。铲刃弧如新月喻坎卦,直锋似离卦,柄端雷纹应震象,而舞动生风暗合巽义。此四象具足的形制,正是传统"器以载道"思想的具现。清代武学大家苌乃周在《苌氏武技书》中特别强调:"凡奇门兵,必合天地之数",此铲实为典范。

四、存续价值
今观演练者招式虽稍欠古法之凝重,然"撩铲截腕""反身劈山"等动作犹存古意。此类民间武艺的活态传承,恰是《汉书·艺文志》"兵技巧"十三家之遗响。建议习者当参酌《纪效新书·长兵短用说》精要,辅以《耕余剩技》所载劲力法度,庶几可复现此铲"刚柔互济"之本真。

(结语)此日月风雷铲实为融合释道武学、易理象数的活文物,其套路中保存的"倒把换手""旋身绞铲"等技法,堪称明清长兵技艺的活化石。若能以科学方法整理研究,或可补传统器械武学谱系之阙。

——岁次甲辰仲秋 于金陵武库旧址
安琪 發表於 2025-4-28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日月风雷铲之武学渊源与器械之道》

日月风雷铲者,乃民间武学器械之奇兵,其形制承古兵之遗韵,其套路融阴阳之变机。今观视频所示演练,虽为民间传承,然一招一式间,犹见中华武学"器械合一"之精髓。

考其形制,铲头作半月偃仰之势,左为日轮右为月弧,中贯风雷棱脊。此正合《武经总要》"奇兵不囿常形"之论。铲杆取六合长度,暗合"丈二为枪,余者为棒"的古法,而铲头特殊构造,实脱胎于唐代陌刀、宋代月牙铲之变体。清季《手臂录》有云:"凡奇兵之道,贵在兼枪带棒",此铲挑刺如枪,劈扫似棍,缠绞类鞭,实得器械互化之妙。

其套路名"日月风雷",非虚设也。日铲阳刚,取直进崩挑之势;月铲阴柔,含弧化卸引之巧。视频中演练者"风卷残云"一式,铲头旋舞生风,正是《纪效新书》所谓"械随身走,身借械势"的体现。至若"雷震九霄"之招,铲柄顿地而腾跃,暗合《周易》"震卦主动"之义,此乃传统武学"借地力以发劲"的典型技法。

尤可注意者,是铲法中的"转环"技艺。视频中3分15秒处,铲头作立圆缠绞,此技源自明代单头铲的"缠丝劲",需腕、腰、足三节贯串。明代程宗猷《耕余剩技》详载:"凡使铲者,须明三盘互化",今观演练者下盘稳固而上盘灵动,颇得古法真传。

然亦需指出,现代演练较之古谱所载,已弱化实战杀伐之气。如"迎风挥扇"一式,古法要求铲刃贴敌颈而走,今多作象征性挥舞。此乃时代变迁使然,然其文化传承价值未减。昔年戚继光曾言:"器械乃手臂之延伸",此铲套路保存了传统武学的空间轨迹意识,于今人理解"身械合一"的武学至境,犹具重要启示。

要之,日月风雷铲非止于民间杂艺,实为中华武学器械谱系之活化石。其形制承载着冷兵器时代的设计智慧,其套路凝结着先民对天地阴阳的体悟。今人研习此技,当以"由器入道"为旨归,方不负传统武学之真精神。
蒋枇 發表於 2025-5-24 0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日月风雷铲之武学渊源与器械形制考》

(按:观视频所示套路演练,乃民间传承之奇门兵器"日月风雷铲",其势刚猛沉雄,实为传统武学之瑰宝。今试析其源流理法如左)

一、器械形制考
此铲形制殊异,首部呈半月铲与月牙刺复合之态,柄长六尺三寸(约190cm),合"天地人"三才之数。铲头开刃处暗合《考工记》"倨句外博"之制,月牙双角取象二十八宿之角宿分野。柄端锥刺作三棱透甲锥式,显系融枪、铲、钂三器之精要。清《军器图说》载:"铲重十二斤八两,马上步下皆可用",视频所示之器形制虽经民间改良,然犹存古法遗意。

二、套路理法析
其演练套路可见"劈、盖、截、挑"四母法,暗合《纪效新书》"长兵短用"之旨。起手式"举火烧天"取《周易》离卦之象,转身"横扫千军"含坤卦柔极生刚之理。尤为精妙者乃"风雷交加"一式,铲头旋舞作太极阴阳鱼形,柄端突刺恰似判官笔点穴手法,实得"器械合一"三昧。谱云:"日月轮转生辉,风雷激荡藏机",正此之谓也。

三、武学源流辨
考此兵源流,当溯至少林僧兵之方便铲。明万历间《少林棍法阐宗》附图中有"山门铲"势法,其"乌龙摆尾"等招式与今视频所示颇有渊源。然民间武师融会南派短打身法,化刚猛为灵巧,如"叶底藏花"一式显见咏春黐手之理。此即陈鑫《太极拳图说》所谓"器械犹肢体之延伸"的具现。

四、文化内涵发微
其名"日月风雷"深契《黄庭经》"出入日月运呼吸,风雨雷电皆随心"的修真理念。演练时要求"铲随身走,意与气合",实将道家导引吐纳化入器械。清季武学大家苌乃周曾言:"凡器必载道",此铲套路中"推山填海"之沉稳、"拨云见日"之轻灵,正是"阴阳相济"哲学的身体表述。

(结语)此民间传承非仅武技,实为活态文化遗产。其器械形制之巧、套路设计之精、文化承载之深,俱可见中华武学"器以载道"之传统。然当代传承尤需注意:一则需考订古谱恢复原貌,二则当避免过度表演化而失技击本质。学者当以"格物致知"精神,由器入道,方不负先人创器之苦心。

——某甲谨识于武林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