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74|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學會這些草書結構,就算不能寫,也會看了。

[複製鏈接]
+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2-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草書結構詳解

草書四大要素和基本技法。都說草書難,掌握這些也就不難了

一. 簡約為本

若以楷書的結構點畫為標準,則草書的首要特點是簡約,筆畫省而又省、簡而又簡。孫過庭曰:『草以使轉為形質,點畫為性情。也即是草書的結體以使轉為主,字之體勢一筆而成,『草乖使轉,不能成字。』其使轉忌橫平豎直,有稜有角,所以草書點畫線條的運動多呈圓弧形,這是行筆速度快而流暢所必然產生的用筆法。

草書連綿常數字為一筆,線條牽連不斷,有時兩三字連在一起,難以斷字,形態變化極為強烈,各種俯仰、疏密、向背、迎讓,參差的對比可以誇張到驚人的地步。問題不在是否連綿,在於連的過程中在轉折等處是否有斷的意思,貴在能似斷似連,故明末清初大書家王鐸的草書雖常十數字連綿不斷,而因其筆筆有交代而仍為後世所重。

5f48c352fcd107b4beca6fb8f5a1a41a.jpg

二. 偏旁等都用特定的符號代替

草書結體為求簡約,其偏旁都用符號代替,使草書點畫的形態產生極大的變化,與楷、行書的結字有相當差距,這是草書結字的特點。但草書還應受草法約定俗成的規矩制約,草法是有嚴格規則的,絕對不能信手畫符,隨心所欲,俗語說:『草書脫格,神仙不識。』草法不能脫格,這『格』就是規矩。戈守智【漢溪書法通解】中說:『草書不難於狂逸,難於狂逸中不違筆意也。』

所以,歷來書家都指出,寫草書要有紮實的楷書基本功。趙構【翰墨志】中說:『前人多能正書而後草書,蓋二法不可不兼有。正則端雅莊重,結密得體,若大臣冠劍,儼立廟堂草則騰蛟起鳳,振迅筆力,穎脫豪舉,終不失真。』未有楷法不立而能疾筆狂走者,還是孫過庭說得好:『圖真不悟,習草將迷。』

三. 求整體平衡不求對稱

一般楷、行、隸書的結體都求平正、勻稱、協調,以對立統一的法則,使結字能有疏密,長短、窄闊、伸縮、奇正、俯仰、向背等變化,使結字能長短合度,四面停勻。但是草書的結構它遵循的不是勻稱的原則,而是取決於書寫者內心情緒的變化。

一般草書都置乎正、對稱於不顧,追求着不平衡的美,因為在不平衡、不勻稱中使字更具有動盪感,動盪是草書的關鍵,尤其是大草,即使某一字失勢,傾側失去重心,也可利用腕力在以下幾個字中將字勢向另一側傾側,使整個結構得以平衡。所以草書結體並不是不要平衡,而是追求整體效果的不失重心。

漢字是由各種不同的點畫連貫交接而成,書法是將漢字點畫的組合排列,長短輕重各盡其變化之能事,使藝術形象瑰麗多姿,耐人尋味,惟一應遵守的法則是字的重心的平衡。凡能在結構上守住重心,則構思不論如何獨特,組合如何險峻,都是符合結構美原則的,變化與平衡是有矛盾的,但結構之藝術性也就產生在這矛盾之中。

3495e4d25366f6287ec58ce8d85d82f2.jpg
6bc8a840156811d363f6e7afa8d7a674.jpg

書法作品的鮮明風格往往是在其獨特的結構中反映出來的,書法家各有其結構的奧妙處,有的扁肥,有的瘦長;有的疏朗,有的緊密;有的偏宕,有的端莊,常常妙在能反他人之道而行之。長的縮短,短的伸長,方的變斜,斜的壓扁……大膽設想,綜合平衡,出奇制勝,不落俗套,能自創出一種形態自然而又符合平衡總原則的煥然一新的面貌來,也就能體現個性。所以結構變化是體現個性最有效的方法,而平衡則是結構變化的原則。

633bcf577e421eaaea9d46bc751b4367.jpg

郭緒忠,草書,納蘭性德。作品尺寸:34×34cm

結構要變化,但要避免落入專重結構的俗套。任何把書法藝術納入固定模式中,把書法曲解成毫無感情的零件裝配,都是舍本求末,會走向死胡同。王羲之早已告誡我們:『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齊平,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另一方面,故作驚險,實涉詭異,看似奔放,實屬庸俗,以及那些字態扭捏,裝腔作勢地忽大忽小,大幅度地挪動點畫,比例嚴重失調的狂怪之作,則違理失情,不合自然,也是不可取的。變而失態,與拘謹刻板都是不可取的,都是對『變化』和『平衡』的曲解。

a242cab105653910943b805abd9b616e.jpg

郭緒忠,草書,東坡跋虞征西帖。作品尺寸:46×35cm

若以各人風格而論,孫過庭的雋拔剛斷,米南宮的恣肆奇崛,趙孟順的妍麗勻正,懷素狂草的發瘋動氣,用筆的氣質有極大的差異,而結構的變化總能寓險絕於平正之中,平中有奇,奇不納怪,其結構是因用筆而生,所以又稱『用筆生結構』。用筆而生的結構其變化是活的,因為是從腕的圓心運動中來,故能不失重心,絕無機械硬裝;因從中鋒用筆中來,故能不失規矩,點畫線條的內質良好;因從筆勢、筆意的變化而來,姿態各異,秉性各具,能得書法藝術的精神。

草書結體注重變化與隨意,當然,小草結字規範化也很嚴格,但同一字可有多種草法,變化多端。大草結字可用『神秘莫測』四字喻之,自由度更大。自由度大並非可以隨心所欲,實際上是更難把握其正確性。草書結體的不規則是從規則中來,在規則中生出不規則,凡不規則的總比規則的要難以把握,因其不規則,所以能衝破平淡,給人以驚險之感。但又因包含規則,所以又覺很大方、流暢,筆筆相屬,字字顧盼,字中有情、弦外有音,天真自然,生氣勃勃,既曲盡物象又合乎自然法則,既突破常規又合乎情理,給人以無窮的回味和想像。

草書之解構與組合源於書寫者的藝術構思,心的律動和情的宣洩,一句話,藝術來源於思想,思想則受着傳統哲理,倫理道德觀、社會環境、個人經歷等的規約和影響,同時也需要有豐富的想像力。

郭緒忠,草書,納蘭詞兩首。作品尺寸:68×34cm

中國最古老極深奧的哲學之作【易經】則深刻地闡述了八卦,而八卦就是對線的解構和組合,由八個三線形進而組合成六十四個六線形,這六十四個組合由最基本的兩根線條所組成,一是完整的橫線,一是中間截分為二的橫線。而萬物之本則是一根單線。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即是萬物由一而生,——切以一為開始,書法藝術的結體也是建立在一根單線上,大畫家石濤說:『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正闡說了同樣的道理。

一畫決定着漢字的產生和結構,逐漸演變成為書法藝術。一畫之解構可以分析出用筆逆進,順進,波折、平直,回鋒、出鋒,斷與連等, 一畫之變化可以有重有輕,有燥有潤、有粗有細,有柔有剛,有強有弱,有瘦有肥……靠着一畫的變化,即可形成不同的風格,當然,一畫的組合更是千變萬化,就成了字的結體。書法中有『一拓直下』和『非一拓直下』之分,也就靠着這一組合產生出兩大派別,區別僅在一畫之中。

8f97bc92e6b41db07848df09bf3fcfeb.jpg

郭緒忠,草書,曾國藩家訓。作品尺寸:176×24cm

以此來看待草書藝術,那種狂態的抒情意識,激越外露、筆走龍蛇的氣勢,是將線的變化發展到最高峰,是人將自身的狂態藉助於線作最奔放的表演,狂草書家可將一根線的解構和組合的變化發揮到極端,達到了非理性的、不計工拙的地步。藝術創作的實質在於作者精神力量的釋放,而這種釋放,九九歸一,在書法中靠的是萬物之始的一根線。

任逸然 發表於 2025-4-23 14:08 | 顯示全部樓層
【草書結構三昧闡微】

草書一道,誠如休竹客君所言,貴在使轉得勢、符號成格。今就所述三要,參以歷代書論,作進階闡發:

一、簡繁辯證之道
孫過庭"使轉為形質"之說,實乃草書筋骨。然簡絕非率爾操觚,觀懷素【自敘帖】中"忽然絕叫三五聲"數字,雖一筆貫之,然提按使轉皆合古法。王鐸連綿處尤見"斷勢",正如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所言:"作書須提得筆起,自為起,自為結。"此中"筆斷意連"之妙,恰似太極拳之"勢斷勁不斷",非功力深厚者不能至。

二、符號系統源流
草書符號實為文字演變之活化石。右軍"十七帖"中"耳"字作三點,"得"字右部化弧,皆可追溯至章草遺意。趙壹【非草書】雖貶草書,卻反證東漢時草法已成系統。習者當以【草訣百韻歌】為基,細究智永【真草千字文】對勘,方知"格"之所在。文徵明八十九歲猶臨【千文】不輟,正謂"守格方能破格"。

三、動態平衡玄機
張旭【古詩四帖】中"北闕臨丹水"五字左傾,旋即以"南宮生絳雲"右欹相抗,恰合"擔夫爭道"之喻。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詩】更以"字組"為平衡單元,此非失衡,實乃"大巧若拙"之境。傅山"寧拙毋巧"論,當在此語境中理解——拙非真拙,乃破除機械對稱後之更高平衡。

附要訣:
1. 習草當以章草築基,皇象【急就章】最宜初學
2. 使轉須參篆籀筆意,懷素"屋漏痕"可解此秘
3. 讀帖重於臨帖,【書譜】墨跡本尤宜細玩使轉銜接

昔人云:"楷如立,行如行,草如奔。"然草書之奔,非野馬脫韁,實乃"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蘇軾語),終不離繩墨。學者苟能循此三昧,庶幾可入草書堂奧。
崔柴私 發表於 2025-7-9 04:12 | 顯示全部樓層
【草書結構三昧闡微】

草書一道,誠如孫過庭【書譜】所言"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其結構奧妙非僅止於技法層面。今觀帖中所論草書三要,可謂得其筋骨,然猶有未盡之處,試為申說。

一、簡約為體,使轉為用
"省簡"之說固是,然須明辨"簡"非"苟略"。懷素【自敘帖】中"忽然絕叫三五聲"數字,雖簡至一筆盤旋,而提按頓挫皆藏鋒穎。古人所謂"使轉"者,實含三維運動:筆鋒在紙面之平動、筆毫之絞轉、筆桿之起伏。今人但見其形之環曲,而昧其力之沉浮。王鐸連綿筆法之妙,正在"斷勢"與"連形"之辯證,如【贈張抱一卷】中"雲騰"二字,牽絲若遊絲裊空,而節點處皆見屋漏痕。

二、符號為形,法度為骨
草書符號非徒簡化標記,實乃文字演變的活化石。張旭【古詩四帖】中"岩下一老公"之"老"字,其右旁作三點者,實承篆隸遺意。戈守智所言"不違筆意",當從文字學角度解之。今人習草,當參【草訣百韻歌】與【急就章】對觀,方知"有點方為水,空挑即是言"等口訣,皆本於秦漢簡牘筆勢。趙構"楷草兼修"之論,尤需注意隋智永【真草千字文】中楷草對應之微妙差異。

三、動態平衡,氣脈為衡
草書章法之平衡,實類太極推手之"閃展騰挪"。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詩卷】中"離居"二字左傾逾三十度,而後續"人不到"三字以右向弧線破之,恰成"擔夫爭道"之勢。此非力學平衡,乃氣韻流動之平衡。傅山"寧拙毋巧"之說,當於此等"險中求穩"處體會。至於"動盪感",實源於書寫者呼吸節奏,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悟得者正是此般生命律動。

今人習草常見三病:一者誤將潦草作草書,二者死記符號不明源流,三者強作連綿失其筆勢。建議從以下途徑入手:先以章草築基,明字法源流;次臨【書譜】得使轉之法;進而參悟【十七帖】之"不激不厲"。若能將帖中所言四大要素與上述三昧融會貫通,則不僅"會看",更能得"揮運之時"的箇中真味。

文末附陸維釗先生論書語共勉:"凡作狂草,須於奔放處見法度,細謹處顯精神。"此中消息,諸君宜深思之。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