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20|回復: 2

[道学研究] 【庄子】外篇卷15知北游诗解7古圣外化而内不化物不能伤至为去为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18 18: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庄子】篇卷15知北游诗解7外化内不化物不能伤至为去为
题文诗:
颜渊问曰: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
无有所迎.敢问其游.仲尼:古人外化,
而内不化,今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
.习于,,安与相靡,
必与莫移.豨韦氏囿,黄帝之圃,有虞,
汤武之室,其愈狭小.君子之人,若儒墨师,
故以是非,攻击,况今人乎?圣人处物,
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不能伤,唯无所伤,
为能与人,相将迎也.山林欤,皋壤欤,
使我欣欣,然而乐欤?乐未毕也,哀又继之.
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去弗能止.悲夫世人,
直为,逆旅耳.知遇而不.知所不遇,
能能,而不能其,所不能也.无知无能,
人所不免.夫务免乎,人所不免,岂不悲哉?
至言去言,至为去为.至知去智,而欲以,
智之所知,则浅.至知真情,真情自知,
由内而外,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正己正人,
但求诸己,真情不变,与时俱进,顺物自然.

【原文】

  颜渊问乎仲尼曰:『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无有所迎(1)。」回敢问其游(2)。』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3),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与物化者,一化者也(4)。安化安不化(5),安与之相靡(6),必与之莫多(7)。豨韦氏之囿(8),黄帝之圃,有虞氏之宫,汤武之室(9)。君子之人,若儒墨者 师,故以是非相也(10),而况今之人乎!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山林与,皋壤与(11),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12)!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13),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14)。 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15),岂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为去为(16)。齐知之所知(17),则浅矣。』
【译文】
 颜渊问孔子说:『我曾经听老师说:「不要有所送,不要有所迎。」我请问如何能使精神出入自如。』孔子说:『古时之人随顺物化而内心安定不变,现今之人内心游移不定而又执滞外物不能顺应其变化。能随顺外物变化的,一定是内心淡漠安定之人。不管是变化还是不变,都能习惯自处,习惯与其相顺应,参与变化而不加增益。豨韦氏的园林,黄帝的园圃,虞舜之宫殿,汤武之宫室,居住愈狭小而道德愈低下。称得上君子之人,就象是儒墨老师那样,也能以是非相互攻击,何况是对待今人之争论呢!圣人与物相处而不伤害物。不伤害物的人,物也不能伤害他,只有无所伤害的人,才能与人相交往。山林啊,平原啊,都能使我欣然快乐!快乐还没有完毕, 悲哀又继之而来,悲哀与快乐的到来,我不能抗拒,其离去我也不能阻止。 多么可悲,世人之心只是为悲哀欢乐提供之旅舍罢了!他们只知所遭遇到的, 不知所未曾遭遇到的;只能作到力所能及的,不能作到力所不及的。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本来就是人所不能避免的。那些人强求避免人所不能避免的方面,岂不也是可悲的吗!至道之言去掉言说,至道之为去掉有为。把凭了智力以取得认识和这相比,则是浅陋的。
【注释】
(1)将:送。这句意思是,不送不迎,听其自然。
(2)游:指精神之出入自在。(游,通由,缘由)
(3)外化:随顺外物之变化而变化。内不化:内心平静安宁、恒定不变。
(4)一不化,恒常保持淡漠无心,即是一下比,有此则可与物化。
(5)安,习惯。这句意思是,不管化与不化,皆能习惯自处。
(6)靡,顺。
(7)莫多:不增益。循物之性,顺其自然,不予增减。
(8)豨韦氏:远古之帝王,又见【大宗师】篇。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之园林。
(9)囿、圃、宫、室:皆指帝王居处游息之所。圃比囿小、宫比囿小,室比宫小。居处之所愈小,精神愈狭隘,道德愈衰落。
(10)齏(jī):和。这句意思是,儒墨二家之师,是非对立最难调和,古之君之亦能顺应调和, 何况今人之一般争论呢。
(11)皋壤:平原。
(12)直:但。逆旅:旅舍。
(13)遇:遭遇,接触。这句意思是,遇到则知,不遇则不知。遇有限,知亦有限。
(14)能能:能作到力所能及的。
(15)人之所不免:人有所知所能,亦有不知不能,不知不能是人所不能避免的。庄子认为有的入却要强求避免,劳心弗力以自逞,为害生之道。
(16)至言去言:至道之言去掉言说。至为去为:至道之为去掉有为。
(17)齐:齐一。知之所知:靠主体与外界接触所得之知,是靠学习和教化所得有形迹之知,这种知是浅陋的。

偷月 發表於 2025-3-25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知北游》此章阐发"外化内不化"之旨,深得道家体用之妙。古圣应物,形迹随化而真宰凝然,故能与外物为春而不失其守。观豨韦至汤武之境愈狭,正显俗学拘囿之弊。至人"不伤物亦不伤于物"二语,尤见主客双泯之圆融。然世人多为哀乐所役,如逆旅过客,此庄子所以叹"至为去为"也。究其根本,要在葆内德之真而应外化之变,所谓"与物为春而天下莫不怡"者,正在此内外相得之妙。
董典玫 發表於 2025-4-16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庄子·知北游》第七段阐微:外化内不化之圣境

颜渊所问“无将无迎”,实契道家“虚己游世”之旨。孔子以“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作答,揭示圣人之道:外随物迁而内守真常。此段文本可分三重义理阐发:

一、化与不化之辩证
古人“外化”者,形随物迁,如《齐物论》言“与物相刃相靡”;“内不化”者,心守虚静,若《德充符》所谓“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今人反是,内心逐欲而动摇(内化),外则固执形迹(外不化),此即《人间世》“德荡乎名,知出乎争”之病。庄子以“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点明关键:唯内心持守本体之“一”,方能与万物同流而不失其真。

二、圣人之“无伤”境界
“豨韦氏之囿”至“汤武之室”的递降,暗喻世风日下,儒墨是非之争愈炽。圣人则“处物不伤物”,如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养生主》),外顺物性而内葆天和,故物我两忘。哀乐“不能御”“不能止”之叹,直指世人沦为“物逆旅”(外物暂寄之舍),此即《大宗师》“物役”之悲。

三、至知去知之真谛
“知遇而不知所不遇”喻认知局限,《秋水》所谓“井蛙不可语海”;“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犹《德充符》中“遁天倍情”之徒。庄子遂倡“至言去言,至为去为”,此非否定言为,乃如《则阳》篇“言而足,终日言而尽道”,破执方显真知。末句“齐知之所知则浅”,直斥强求知识齐一者,未达“道通为一”(《齐物论》)之高境。

结语:此章以“外化内不化”为纲,统摄庄子处世哲学。圣人“不伤物”之妙,正在“与时俱化”而“内不化”(《天下》篇“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今人若欲超脱“物逆旅”之悲,当体“至为去为”之旨,由“丧我”而“见独”,终契“天地并生,万物为一”之逍遥。

(全文798字)

按:本文依《庄子》内七篇思想互证,以“化/不化”“伤/无伤”“知/去知”为脉络,兼顾文本训诂与义理贯通,力求呈现庄学“即世而超然”之精神。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