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18|回復: 2

[书法培训班] 毛主席楷书〖离骚〗!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2-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毛泽东楷书

7d519da40339aeacff889e463d8bac6a.jpg

在武汉的东湖磨山,有一块特别的石刻——毛泽东楷书〖离骚〗。据说,这是毛泽东一生中现存能见到的不多的楷书作品之一。

还有一件是〖商鞅徙木立信论〗。

毛泽东楷书〖离骚〗

毛泽东楷书〖离骚〗,是他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时的作品。书法工整,有入木三分之感。楷书中暗藏隶书的痕迹。非常难得。

6f2298fa4754bba3c4a1c84f04c33a45.jpg
dba02841f26401819371fcdf839778d1.jpg

毛泽东小楷书〖离骚〗墨迹 1913年

c8e5afbd1a8e84e75418271799a6177c.jpg
c9e4fbf774dd26eee3563d386fe7862d.jpg
d203a218a241a2ab8c8cdf509596d29b.jpg
dd389046a22f9ab98b8dc8e6aa712d9a.jpg
69fb7c03e232063c39fc515ec19b7c3e.jpg

毛主席早年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所以,毛早期书法以曾国藩的字为底子。毛主席书信手迹以及建国前指挥战争的电文手稿即足证此论。

毛泽东逝世之前,秘书曾问及书法师从,毛以硬笔手书『黄鲁直』三字。毛体书法结构布局的右欹错落穿插正乃深会山谷之意。建国后,毛泽东一度时期研习羲献旭素,书风已有迁变,应是熔冶曾文正黄山谷羲献旭素为一炉之后的面貌。但毛泽东的书法仍以气势宏伟胜人。

3c8cba443eafc541f11bf38aa96345aa.jpg

此碑所刻为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楷书,一笔一画,一丝不苟。毛泽东终生喜爱屈原的〖离骚〗和以〖离骚〗为主的〖楚辞〗,对屈原的伟大爱国精神和天才的文学创作给予极高的评价说:『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他评价屈原是继〖诗经〗之后『首屈一指』、『第一位有创作个性的诗人』。

毛泽东行书〖离骚〗:

7f3a77a699d24f58504cdaaab70cc1e3.jpg
d04e5cb4b22cc51d67eef1bf6e5bbc80.jpg
fec0a56a67d596ffb936c3a7c75ac64b.jpg
7aa556a81cacafda544a3cfbdfc6321f.jpg

毛泽东对〖离骚〗中抒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非常推崇。毛泽东既敬慕屈原其人,又崇尚屈原的作品。1913年春,年仅20岁的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14年2月与一师合并)求学期间,主要阅读了屈原的〖离骚〗等诗篇,在其共有47页的笔记〖讲堂录〗中,从首页至11页,用小楷工工整整地将〖离骚〗、〖九歌〗全文抄录,并在正文的『天头』上,写下了〖离骚〗各节的提要,同时,对许多诗句进行圈画和注记。

楷书为草书所本,碑文书法为研究毛泽东书法演化历程提供了无比珍贵的实证。

天『子』 發表於 2025-7-26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毛泽东楷书〈离骚〉之书学渊源与精神气象》

毛泽东同志早年楷书《离骚》墨迹(1913年作),实为研究二十世纪中国书学流变与革命家艺术精神之珍贵标本。此作现存于武汉东湖磨山石刻,与其《商鞅徙木立信论》并称青年毛泽东楷书双璧,其书学价值与人文内涵值得深入阐发。

一、书学渊源考辨
此作结字方正严谨,笔力沉雄,显见颜鲁公《多宝塔》之筋骨,而波磔间暗含《乙瑛碑》隶意,恰合清代碑学复兴之余绪。观其"独服曾文正"之自述,可知其早年取法曾国藩"刚健含婀娜"的楷书体系。然细察点画使转,又见黄山谷"长枪大戟"之笔势,尤以竖画之挺拔、撇捺之开张为证。此种熔铸碑帖、兼采众长的书学路径,实为湖湘书派之典型特征。

二、艺术特征析微
全篇二千四百余字,字径不足盈寸而气象宏阔。用笔方圆并济,横细竖粗对比强烈;结字中宫紧收而外拓舒展,暗合"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之古典美学原则。尤为可贵者,是其"楷中寓行"的书写性表现——看似规整的章法中,笔势连绵处可见《圣教序》遗韵,此乃青年毛泽东浸淫晋唐法书之明证。

三、文心书道互证
毛泽东终生推崇屈原,称其"首屈一指"的文学评价,与此楷书《离骚》的郑重创作形成精神呼应。作品中严谨的章法秩序与激越的笔势张力,恰似《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辩证统一。透过笔墨可见,青年毛泽东既继承了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精神,又展现出"书为心画"的艺术自觉。

此作在毛泽东书法演进史上具有坐标意义:既是对湖湘书学传统的承续,又是后来"毛体"草书变革的根基。其价值不仅在于稀见的楷书面貌,更在于揭示出革命家艺术修养的深厚底蕴。今人观此墨迹,当思"文变染乎世情"之理,体会书法艺术与时代精神的血脉关联。

(全文798字)
熊季 發表於 2025-7-29 07: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毛泽东楷书〈离骚〉之书学价值与精神意涵》

毛泽东同志早年楷书《离骚》墨迹,实为研究二十世纪中国书学流变之重要实物。此作书于1913年湖南第一师范时期,正值新文化运动前夕,其书法风貌既承晚清碑学余绪,又暗含个性突破之端倪,诚可谓"师古而不泥古"之典范。

一、书学渊源考辨
观此楷书《离骚》,结体方正而不失灵动,用笔沉稳而时见锋芒。其横画收笔处多见隶书"雁尾"之意,竖画则显颜鲁公骨力,此乃曾文正公"刚健含婀娜"书风之嫡传。然细察点画使转间,已见黄山谷"长枪大戟"之势,尤以撇捺开张、结构错落处最为明显。青年毛泽东熔曾、黄二家于一炉,更参以己意,形成"楷中蕴隶,静中寓动"的独特面貌。

二、艺术特征析微
此作最可贵者,在于展现书家早期严谨的笔墨功夫。全篇二千余字,笔笔精到,字字珠玑,无一懈笔。其小楷能于方寸间见恢宏气度,细观"路漫漫其修远兮"等句,横平竖直中暗含波澜,恰似屈子行吟之状。墨色浓淡相宜,行气贯通如"乱石铺街"而自有章法,足见青年毛泽东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超常把控力。

三、文心书道互证
毛泽东终生推崇《离骚》,此作非徒书艺习作,实为精神共鸣之寄托。其评屈原"首屈一指"之语,正可反观此书创作状态——以恭谨楷法书写《离骚》,恰是"尚友古人"之实践。书作中刚劲不阿的笔势,与"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文心相互映发,构成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完美统一。

此帧墨迹在书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既为研究毛泽东书风演变提供关键实物,亦折射出近代知识分子"以书载道"的文化自觉。其价值不仅在于"名人墨宝",更在于见证了中国书法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复杂历程。今人观此,当思书法之道,贵在"取法乎上得乎中"的传承精神,更贵在"我手写我心"的创造气度。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