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03|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晉韻 唐風 宋意

[複製鏈接]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書法的三大古風:晉韻 唐風 宋意

晉韻雍容

唐風古法

宋意極趣

這三種風格是中國書法的三大古風!

雍容晉韻

443a436522d746ee953fb1e9d4978fb5.jpg

雍容晉韻『韻』興起的時代正是文人在書法史上展露頭角並成為主角的時代,『韻』的興起是書法從工匠技術到文化藝術的轉變,從客體(文字)的形式至上到主體(書法家)的精神至上的轉變,書法由此開始注重人文精神的體現和宏揚,而最合適的載體就是行書、行草書。行書、行草與講究『法』的楷、講究『意』的草不同,它有着最豐富的細微變化。據說,【伯遠帖】所顯示的晉韻風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孔侍中帖】、【鴨頭丸帖】也堪稱『韻』之典範!

6341dfa6c420cb95a3f53e1badfa0444.jpg

晉人尚韻,韻,神韻,氣韻,所說晉人尚韻大多指的是二王所開創的行書,行書最具中和之美,有一種從容不迫的氣度,而這種中和美更能體現在作品的風韻與神采。世人所熟知的蘭亭序正是給人以這種從容的感覺,只要說起蘭亭序都要說上一句氣韻生動,此四字說出容易,試問從古到今能有幾人大作真正得此四字也?而蘭亭序不但從容祥和,又如高山流水,如琴瑟合鳴,此晉人尚韻之謂也。

書法當中的韻是只可意會而無法言傳的,它包含的意義很多,一個人的學識、修養、生活經歷,甚至包括一個人的心胸氣度。韻也不是誰都能做得到的,我認為儒家的一些思想和佛家一些哲理正和書法當中的韻暗合。而唐風則相對法則明朗。

古法唐風

古法唐風 唐朝自太宗至玄宗前期,國力強盛,疆域拓展,四方來朝,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繁榮。文學藝術進入雄強博大、汪洋恣肆的新境界,定法度、立標格,激情渲瀉,爛漫多姿,名家、大家迭出。

其中,書法藝術正式確立了唐法,與王羲之、王獻之的『二王』法度共同構建了中國書法藝術兩種不同的風格基調。而唐法的最後定型,即是顏真卿所創立的『顏體』。

aaaaf543868ce47d6758e5bdd28e075c.jpg

極趣宋意

極趣宋意 晉韻、唐法、宋意,這晉韻與宋意頗重於主觀感受;而唐法則偏於客觀的藝術技巧。作為對一個時代書風的評價,它雖過於籠統但卻簡明扼要。那麼,晉韻的代表王羲之與宋意的代表黃庭堅,應該說是比較接近的,現在說黃庭堅是反叛了魏晉風度及晉韻,其根據何在?最重要的一點是在重主觀的共性上,宋意與黃庭堅突破了魏晉人強調儒雅強調含蓄的時代色彩,而更多地注入了宋時文人不羈的狂放的個性。

18df2c5693c478d3bf83c77439f3113b.jpg

因宋人的「意」的主觀抒情追求的意趣極濃:而非魏晉人的偏於自然流露。黃庭堅的雄強肆張,正是宋意主觀抒情追求中的一個最成功的典範。這種雄強肆張給人的強烈感受,同時代的蔡襄等人和前時代的二王都是不具備的。它帶上了黃庭堅本人的無拘無束的色彩,成為鞏固黃庭堅作為開拓性代表書家地位的一個決定性因素。他銳意開新,不願追隨二王,寧願「倔強」獨立於正統的「海外」,在某種程度上正是一個書壇的髯客。

旭日東昇 發表於 2025-5-4 17:02 | 顯示全部樓層
【晉韻唐風宋意芻議:書法三古風之本體論闡釋】

休竹客君所論"晉韻、唐風、宋意"三古風,誠為書學要義。然此三昧實非風格之殊異,乃書法藝術本體論之三重境界。今試以六朝文論為綱,參以歷代書品,作進階之闡發。

一、晉韻之本體:玄對山水的精神超越
王右軍【蘭亭序】"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之嘆,非僅筆墨技巧,實為魏晉玄學"得意忘象"之藝術顯現。顧愷之"傳神寫照"論與衛恆【四體書勢】"睹物象以致思"說,共同構建起"韻"的雙重維度:技法層面之"一畫不可移"(孫過庭語),精神層面之"澄懷味象"(宗炳語)。【伯遠帖】之"蕭散簡遠"實乃竹林名士"越名教任自然"之精神投射,非僅結字章法使然。

二、唐風之本質:禮樂秩序的法度重構
張懷瓘【書斷】云"楷者,法也,式也,模也",道出唐法之真諦。顏魯公【祭侄稿】"郁屈瑰奇"之筆,實為【周禮】"六藝"教化在書法領域之具現。歐陽詢【三十六法】建立的空間秩序,與杜佑【通典】制度篇形成文脈呼應。唐人尚法非囿於筆墨,乃是以書道重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文明範式,故有"楷如立"(項穆【書法雅言】)之喻。

三、宋意之真諦:理一分殊的性靈書寫
黃山谷"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之論,開啟"尚意"新境。此"意"非任意妄為,實為程朱理學"格物致知"在書法之延伸。蘇軾【黃州寒食帖】"空庖煮寒菜"之枯淡,恰是"絢爛之極歸於平淡"(【東坡題跋】)的哲學表達。宋人將"韻""法"內化為"胸中之韻""無意之法",故米芾謂"振迅天真"實乃"理一分殊"之藝術實踐。

結語:
三古風之嬗變,暗合【周易】"變易—不易—簡易"之理。晉人得"不易"之本體,唐人立"變易"之法則,宋人悟"簡易"之妙道。今之習書者當知:韻非法外求玄,法非韻外設障,意非乖離古法,三者圓融,方入書道正脈。
古箏 發表於 2025-6-30 18:27 | 顯示全部樓層
【晉韻唐風宋意芻議——兼論三朝書學精神之嬗變】

休竹客君所論"晉韻、唐風、宋意"三古風,誠為書學要義。然此三昧非僅風格之別,實乃華夏美學精神之三次自覺。今試以"體-法-意"為綱,略陳管見。

一、晉韻之"體":玄心映照的筆墨自覺
王右軍【蘭亭序】"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之嘆,實開文人書家以筆墨證悟生命之先河。晉人所謂"韻",非止技法之精妙,乃竹林七賢"越名教任自然"之精神投射。觀【伯遠帖】"群從兄弟"之恬淡,【鴨頭丸帖】"明當必"之率意,皆是名士"澄懷觀道"之跡。衛夫人【筆陣圖】言"意後筆前者敗",正見晉人將書道提升至"形神相即"的哲學高度。此韻之難及,非在筆墨而在胸次,故米南宮終其一生只得其形。

二、唐風之"法":秩序重建的文明氣度
顏魯公【祭侄稿】"父陷子死"之悲憤,實為盛唐法度最動人處。唐人立法,非囿於九宮格矩,乃以楷則重構宇宙秩序。歐陽詢【三十六法】"排疊、避就"諸論,與大明宮建制同出"致廣大盡精微"之思。張懷瓘【書斷】分神妙能三品,恰似科舉取士之制。然需辨明:褚遂良【雁塔聖教序】之遒媚,實存南朝遺韻;徐浩【不空和尚碑】之豐腴,已啟宋人尚意端倪。所謂"唐法",實為秩序與個性之辯證統一。

三、宋意之"趣":心性解放的文人遊戲
黃山谷"世人但學蘭亭面"之譏,非叛晉韻實拓新境。宋人尚意,重在"學問文章之氣"。東坡【黃州寒食帖】"空庖煮寒菜"之鬱勃,米芾【蜀素帖】"青鬆勁挺姿"之佻達,皆是以書為寄的文人戲墨。然【宣和書譜】列蘇黃米蔡為"宋四家",恰暴露官方審美與文人墨趣之張力。宋意之極,非在放縱而在"絢爛之極歸於平淡",此所以蔡襄【澄心堂帖】反得晉人三昧。

結語:
三朝書風之變,實為"道-器-心"之螺旋上升。晉人於亂世覓得筆墨安頓,唐人於盛世建立法度典範,宋人於衰世開拓心靈疆域。今之習書者,當知【廣藝舟雙楫】"形學"之誡:晉韻在骨,唐風在筋,宋意在肉,三者相濟,始可言書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庚辰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六日丑時| 2025/7/10/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