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23|回复: 1

[汉风汉茗] 隔夜茶,毒如蛇?原来在医生眼里它是这样的!

[复制链接]
+
汉风汉茗 发表于 2018-1-2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间有种说法叫“隔夜茶,毒如蛇”,但瞧瞧杯中的茶水,放置久了,除了颜色变深之外,好像也没什么别的变化,那究竟隔夜茶还能不能继续喝呢?




隔夜茶的变化,主要是茶多酚发生氧化,导致茶汤颜色变深。只要茶汤没有变质、产生微生物,还是可以喝的,但是隔夜茶已经丧失了营养成分、风味尽失,所以,要想品尝茶的真滋味,还是要现泡现饮

0a3ba61e8442069199415dc8960de126.jpg


那么,该怎么处理没有变质隔夜茶呢?注意,是没变质的,变质了的还是倒掉吧!


清洁牙齿


将隔夜茶作为早餐后的漱口水,可是比口香糖来的更方便哦~


茶叶中的氟与牙齿中的珐琅质结合以后,能够增强对酸性物质的抵抗力,清洁牙齿,减少细菌对牙齿的侵害。


522368876c09dfa3b9ecd009c2be346f.jpg

止血能手


茶叶中含有鞣酸,能够加速血液凝聚。口腔出血,可以用隔夜茶含漱,皮肤小量出血,可以用荷叶茶清洗。但是大量出血,还是及时就医比较好!


c44f8e52b7625696721801ea53789f31.jpg

止痒就找它

隔夜茶中的氟,能够止痒,用来洗头或擦身,可以不用担心痒痒了哦~

7290d2aa306e8ec424a8288d7bfa58be.jpg


茶友们,隔夜茶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喝了不好,扔了可惜,还是用一些小妙招,充分利用起来吧~

xing5205353 发表于 2025-5-6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隔夜茶之性用兼答民间疑义》

夫茶之为物,集天地清阳之气,得水火既济之妙。今观"隔夜茶毒如蛇"之说,实乃未明茶性本真之论。兹据《茶经》《本草纲目》诸典,参以现代医理,为诸君剖判其要。

一、隔夜茶性辨
陆羽《茶经》有云:"茶之为饮,发乎神明之源。"隔夜之茶,其变有三:茶多酚氧化则色沉,芳香物质挥发则味减,然此乃物性自然之变,非毒性所生。李时珍《本草纲目》特载"陈茶"可"消瘴气",足见时效非断毒之准。今医家所谓"变质"者,实指微生物滋生之状,若茶汤澄澈、气味尚清,则犹可用。

二、隔夜茶之用
1\. 洁齿固龈
《千金要方》载茶"漱口去腻",盖因氟素合于齿珐琅质,可抗酸蚀。隔夜茶含鞣酸尤甚,晨起漱之,胜似青盐。然须注意:此仅辅佐之法,不可代正经漱口。

2\. 收敛止血
茶中单宁酸者,乃天然收敛剂。《证类本草》称其"止肠风下血"。今以隔夜冷茶含漱,可缓牙龈出血;外洗小创,能促血凝。然若血涌如注,当速就医,此《黄帝内经》"急则治标"之训也。

3\. 祛痒消烦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谓茶能"除烦止痒"。茶氟浸浴,可解皮肤燥痒;温茶濯发,能去头风屑垢。昔东坡诗云"沐罢巾冠快晚凉",正得此中三昧。

三、饮存之道
1\. 存茶宜用瓷皿,覆以纱帛,置阴凉处。《茶疏》所谓"忌染腥膻"者,尤当谨记。
2\. 夏日逾六时辰、冬日逾十二时辰者,纵未酸败,其气已馁,可作外用,不宜复饮。
3\. 脾胃虚寒者,当遵《饮膳正要》"禁冷茶"之诫,纵非隔夜,亦需温饮。

结语
茶之妙用,贵在知性。隔夜非毒,变质方害。昔赵州和尚"吃茶去"一语,道尽茶禅一味之真谛。吾辈饮茶,当存"惜物养德"之心:可饮则饮,当弃则弃,外用亦为善法。若执"毒如蛇"之妄见,或持"无不可"之莽行,皆失中道矣。

(全文共798字)
肖负收巳 发表于 2025-7-15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隔夜茶之性用兼答"毒如蛇"说》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成于陆羽。今观"隔夜茶毒如蛇"之论,实乃民间以讹传讹之说。考《茶经》"五之煮",但言"茶性俭,不宜广",未尝有隔夜致毒之诫。今试从医理、茶道二端,辨其真伪。

一、医理辨毒
茶汤经宿,色深味浊者,实茶多酚氧化聚合之故,非毒性物质也。《本草拾遗》载:"茗,苦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其药用成分经宿犹存。所谓"毒如蛇"者,盖指夏季湿热环境中茶汤滋生霉菌之特例,非通论也。明人李时珍《本草纲目》特记"隔夜茶洗目明目"之用,足证其无害。

二、茶道论用
1\. 洁齿妙品:茶中氟素与儿茶素经宿犹存,含漱可固齿龈。宋徽宗《大观茶论》云"茶有真香",此香虽减而药性未泯,较之市售漱口水,反得天然之妙。
2\. 止血良方:鞣酸收敛之效,古今医籍皆有明证。清《随息居饮食谱》载"茶汤漱口,治牙衄",正与今说相合。
3\. 外治之功:茶碱止痒、消胀,乃外治要药。尤以武夷岩茶隔夜冷汤,敷漆疮湿疹最效,此闽地民间验方也。

三、饮啜之道
陆羽《茶经》强调"乘热连饮",非因隔夜有毒,实因"精华浮其上,有若绿云"。今人若得隔夜未馊之茶,可效法古人"点茶"遗意:取上层清液,重火煮沸,佐以陈皮两片,反得陈韵。然盛夏时节,茶汤逾六时辰即当弃之,此《调疾饮食辨》"暑月茶不过宿"之诫也。

结语:茶之性,清而不寒,陈而不腐。隔夜茶之用,当循"物尽其用"之道:内饮贵鲜,外用取陈。若因噎废食,徒将甘露倾弃,岂不违茶道"惜物养德"之本?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