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70|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書法想寫出名堂,看好這八點

[複製鏈接]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1-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書法八說

每一個寫字的人都想混出個名堂來,遠的說可以光宗耀祖,千古流芳,近的說是得到大家甚至市場認可。書法想寫出名堂,先看這八點。

e48b381c36724542d0d73c0e4feed094.jpg

【月儀帖】傳為西晉書法家索靖所書,是章草名帖。【月儀帖】以十二月令制為尺牘,故稱。但傳至今日,該拓本已缺四至六月,計18頁。【月儀貼】字數逾干,其書法法度森嚴,鋒芒尖銳,骨力非凡。

天分與勤奮

書法是一門天分很高的藝術,有很強的遺傳性。有的人先天手性好,會寫字,其祖父、父親擅長書法,他也從其祖父、父親。天分高的的人練字,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悟出書法的真諦,書寫起來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如魚得水,事半功倍。而天分不高的人練字,往往很難得書法真道,縱然努力,若不得法,也收效甚微,有時甚至事倍功半。天分不高的人若非常勤奮,雖不說能達到很高的境界,但還可以把字寫好;而且隨着用功的加深,對書法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天分』也會越來越高。天分高的人而不勤奮,那只會導致停滯不前,久而久之,他的書法天分也在慢慢地減低和削弱。只有將天分與勤奮結合起來,才能真正造就一代書法大家。

4788ecd2aba68717035cad456e9efa34.jpg

【宣示表】故宮博物院藏,梁武帝蕭衍譽道『勢巧形密,勝於自運』。筆法質樸渾厚,雍容自然。王導東渡時將此表縫入衣帶攜走,後來傳給逸少,逸少又將之傳給王修,王修便帶着它入土為安,從此不見天日。

臨帖與創作

任何人習書都要有個臨帖的過程,而且要臨帖不止,要貫穿習書的全過程。臨帖要臨名家、名碑、名帖,臨帖的過程就是琢磨名家書寫名碑名帖的技巧、方法和本質規律的過程,使自己在學書的過程中少走彎路,少犯錯誤,儘快地把前人的經驗『拿來』,為我所用,為我所有。無論是『面臨』還是『背臨』,都要發掘所臨碑帖的特點,並把這種特點融入到自己的運筆過程中,使之變成自己的手法。創作是把在臨帖過程中所掌握的技巧與自己的個性相結合,讓情感、筆法、墨色、個性盡情喧瀉在宣紙上。創作不是臨帖,創作也不是信手而為的張揚,創作是一個將臨帖過程中形成的科學的、正確的筆法與書家自己固有個性中的優美特質進行有機融合的書寫過程。只展現臨帖中所形成的筆法,這不叫創作;完全拋開通過臨帖所學到的東西,讓自己的手性赤裸裸的展現,這也不是創作。

74829a7f53300b36abdbc829f36ec3dc.jpg

【急就章】原名【急就篇】,是西漢元帝時命令黃門令史游為兒童識字編的識字課本。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急就篇】用不同的字組成三言、四言或七言的韻文,內容涉及姓名、組織、生物、禮樂、職官等各方面,如一部小的百科全書。該文從漢至唐一直是社會流傳的主要識字教材,同時,抄寫規範精雅的本子也有作為臨書範本的功能。唐代以後,【急就篇】的主導蒙學教材地位方為【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所代替。

修養與讀書

從古代的角度來講,讀書和寫字是不可分割的,就根本不存在學習書法是否要讀書的問題。但現在時代不同了,書法的實用功能幾乎消退了,轉入了『純藝術』,這就引出了這個讀書的話題。一般而言,要學好書法,必須要好好讀書,讀好書。沒有很好的文化知識修養,又怎麼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書法家呢?關於書法與讀書的關係問題,目前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學好書法,主要在於做好書法的基礎功夫和技法技巧的錘鍊,不一定要讀好多書。理由是很多大學問家也並不擅長書法,甚至字寫得很糟糕。而一些並不怎麼讀書的人,反而書法出類拔萃;另一種說法認為,學習書法不僅要練好書內功,更需要加強書外功,要多讀書。理由是古代的書法家幾乎都是具有深厚學養的人,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而我本人比較認同後者,因為那些書法水平不太好的學者,他們往往志不在於書法,而在於學問。他們疏於書內功的研練,因此書法寫的差強人意實屬正常。而作為有志於書法的人,就不能以此作為託詞,疏於讀書。你書內功再好,也還只是停留在『技術』的層面上,將來到一定程度,要實現質的飛躍,要『由技進道』,就必須具備淵博的知識。大學問家不一定會是優秀的書法家,但不具備較好的學問修養,絕對不會成為優秀的書法家。通觀書史,從二王、顏柳歐趙到蘇黃米蔡等等書法大家,哪個不是滿腹經綸的飽學之士?

b591b543af046a2da94380e1222ffe09.jpg

平復帖,釋文:彥先贏療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為慶承使口男幸為復失前憂耳口子楊往初來主吾不能盡臨西復來威儀詳舉動成觀自軀體之美也恩識口量之邁前執所恆有宜 口稱之夏 口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

見識與遊歷

學習書法一方面也需要深居簡出,下苦功夫,但另一方面還要爭取廣於遊歷,以增加見識,豐富生活閱歷。即使是像懷素那樣的大書法家,也要『擔笈杖錫,西遊上國,謁見當代明公』。但懷素的前提是有過在『綠天庵』退筆如山的艱苦磨鍊。在遊歷的過程當中,攬勝於名山大川、探訪於人文景觀,問道於高人勝士,揮灑於故友新朋。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往往靈機勃發,蠢蠢欲動。古來文人墨客不僅注重『讀萬卷書』,也注重『行萬里路』,胸中有靈府丘壑,下筆則『似得江山之助』。何況在遊歷當中,還可以拜訪名師,結識同道,取他人之長補自家之短,何樂而不為也?作為書法人,你一生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孤陋寡聞,閉門造車,勢必是行不通的。所謂『川人不出蜀,難成大器』,即言此也。齊白石一生若是久居老家湘潭,估計也是不會有今日之大名聲的。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此中深意,可細思之。

f9183eab9914dead43b44066858645f1.jpg

此帖為行草墨跡(響拓本)白麻紙,縱28.7厘米,橫63厘米,藏日本皇宮。此帖早在唐時就傳入日本,或謂鑒真和尚東渡時帶去。【喪亂帖】八行,同【二謝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摹於一紙。上有梁徐僧權、姚懷珍籤押和日本恆武天王延曆(782~805)年號三郎。此三帖內容均為書簡,摹填精良。【喪亂帖】反映了喪亂時期痛苦不安的情緒,因無意於書,故書法越見自然。用筆結字與【蘭亭序】比較,略帶古意,有些專家推斷此種體式的字應更近王羲之書法的本來面貌,所以成為研究王羲之書風的重要材料。

表現與宣傳

說到宣傳,這無疑是一個極其微妙而又複雜的問題。古人說:『酒好不怕巷子深』,又說:『君子藏器守拙』,理固當然。但對這個問題我們不能做機械的理解,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因為古今任何一個名人,他在未成就大名之前,都無一例外地注重自身必要的宣傳。就拿被後世尊為聖人的孔子來說,他遊說列國,宣傳自己的學說,目的就是為世人所廣知、熟識和認可。他開辦私塾,授徒講學,以致『門徒三千,賢人七十二』,所為者何?拿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為了宣傳自己,樹立形象,擴大影響以成就自己進而播惠天下也。實現不了自己,也就不具備號召力和影響力,從而無法完成自己的遠大抱負。在任何時代,宣傳力度的大小也都決定着一個書法家社會知名度的高低,這也就無怪乎狂僧懷素要『擔笈杖錫,西遊上國』,在其表兄、詩人錢起的帶領和引薦下在京城長安於達官顯貴面前頻頻進行書法表演了。王羲之13歲時,曾去拜謁過周覬,覬身居高位,惜賢若渴。當時文人學士倘能得其一言之譽者,往往如膺薦命,因此視之為『龍門』,趨之若鶩。王羲之拜見時,恰好舉行盛宴,高朋滿座。周覬對羲之才藝甚為看重,『察而異之』。大家還沒有動筷子,周覬竟然先割最使人垂涎的牛心讓王羲之吃,一時四座皆驚,對其刮目相看,自此羲之名聲不脛而走,遐邇皆知。王羲之、懷素的成名經歷尚且如此,何況當今之人乎?但對於那種不顧事實、胡吹亂捧的歪風邪氣,應該是要堅決抵制,不屑為之的。

aa9cc635f1c7fa4d0e4056e52ec4df69.jpg

【中秋帖】草書,紙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傳為晉王獻之書手卷,縱27cm,橫11.9cm。【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書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曆(乾隆皇帝)譽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寶。3行,共22字,釋文:『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無署款。

參展與獲獎

這個問題也是比較微妙而敏感的,由於大家早已熟知的緣故,即當今展覽既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打擊和挫敗一個人,展覽具有兩面性,像一把『雙刃劍』,再加之很多複雜因素,往往使很多人對其欲進不得欲罷不能。客觀地講,在市場經濟和展覽文化背景之下,你無視展覽的存在和它的實際功效,顯然是不合時宜的。關鍵在於你如何理解和對待。看到一批又一批的書法人從展覽當中脫穎而出成為叱咤風雲的書壇人物時,你是躍躍欲試。但你在屢試不爽、屢投不中時又會產生許多迷惘和困惑。其實更多的人被展覽拒之門外,這是特定的遊戲規則之下的必然結果。

這種情況下,就沒有必要灰心喪志,怨天尤人,還是要多從自身尋找原因。或者是自身功力不足?或者是作品風格不明顯?或者是作品存在其他問題?或者是運氣不佳?等等等等,都可以仔細想想,深加分析,但就是不能氣餒、懷疑和放棄自己的追求。總之要明白一個最最基本的道理,那就是參加展覽只是走向成功的一個比較重要的手段或曰門徑,但它絕不是唯一的手段和門徑。要因勢利導,靈活運用。這條路走不通,可以想想別的路,一樣可以成就自己的書名啊!不走國展之路而效果良好者屢見不鮮,何故吊死於一棵樹上耶……

fd33586ffca0486de97ccd2f924ff9e3.jpg

【伯遠帖】行書紙本,因首行有【伯遠】二字,遂以帖名。此帖為晉代真跡,王珣書,故列希珍之寶。此帖行書,筆力遒勁,態致蕭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書風,是帖明末在新安吳新宇處,後歸吳廷,曾刻入【餘清齋帖】,至清代時歸入內府,並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同列為三希堂法帖之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作品與市場

在當下作品最終能否走向市場似乎早已是書法家是否實現自己的藝術價值和人生理想的一個重要標誌。一個人花費十幾年數十年甚至畢生精力在書法研究上面,首先面臨的是能否解決好自己的生活問題。無論從事什麼,物質條件是根本基礎,生存的需要是第一需要,這是不容置疑的。尤其是對於沒有穩定的工資和其他收入的書法人來說,這個問題就是極其重要的。即使是那些生活優裕的人,也同樣要力求把自己的作品打入市場,實現自己更大的人生價值,這自然也是無可厚非的。而市場規律不等於藝術規律,書法家面對市場,要具備較好的適應能力和運作能力。

什麼階段需要目光瞄準低端市場,什麼階段需要瞄準高端市場,這都因人因時而異,不可盲目攀比,整齊劃一。而現實中有很多人,往往是處於『高不成,低不就』的兩難之境。一般而言,靠書法吃飯真的好難,但『世之所貴,必貴其難』,正因為難,所以才要提倡大家『看菜吃飯,量體裁衣』,具備一種靈活變通的處世能力。或者課徒,或者開畫廊,或者賣字,或者兼作其他,或者……總之要懂得靈活機變,不至於使自己身處死胡同,喊天不應叫地不靈。

ef9eca0db631b870961acaafd10795c5.jpg

【樓蘭文書殘紙】,新疆羅布泊古樓蘭古城在歷史上的情況,我國史籍【史記】、【漢書】不絕於書,但是自東漢以後就缺乏記載,目前所能藉助的研究資料,主要是1901年3月斯文·赫定發掘樓蘭城址及其以後英國人斯坦因、日本人桔瑞超等在樓蘭獲得的大批資料,其中主要是魏晉時期的木簡殘紙文書資料。

人際與社交

這是一條很突出的問題,很多人自身書法水準不錯,但就是缺乏建立廣泛而良好的社會人際關係的能力。

一個人在成長過程當中,除了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妻子兒女街坊鄰居之外,還要和老師、同學、領導、同事、朋友打交道。任何人都不是孤立的,關鍵是你能否不斷地建立和處理以及保持以及發展好這些方方面面的關係。我們說沒有敵人的人是庸人,而缺乏朋友的人就更是庸人。你在學習生活當中,你要請教老師,得到名師的指點,如何和老師搞好關係就極為重要。你要和朋友合作共事,你就必須處理好和朋友之間的關係。總之,你要善於整合各種人脈資源,以便發展自己。你要單打獨鬥,一意孤行,估計是要四面碰壁,八方受阻的,除非你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鬼怪。況且即就是神仙鬼怪也會講究『神際』和『鬼際』關係,所以,人有『人道』,神有『神道』,鬼有『鬼道』,處境不同,理固一也!我們讀四大名著,那人間萬象和神情鬼態,當可有所啟發也。俗話說,朋友多了路好走,一個籬笆三個樁,多個朋友多條路,千萬不要在有意無意之中把自己孤立起來。

f18a80a1feec720a720d23c931cd6a36.jpg

全稱【高麗好大王碑】,又稱【廣開土王境平安好大王碑】。清光緒年間(1880年前後)出土。據考為東晉義熙十年(414)刻,隸書。縱612厘米,橫185厘米,44行,行41字。在吉林省集安縣。為六米多高的巨碑。此碑乃高句麗第二十代長壽王為紀念第十九代王談德而建。碑文敘述了高句麗建國的神話和談德的戰功。此碑書法似隸似楷,有秦詔版遺意。方整純厚,氣靜神凝,遒古樸茂,屬筆勢寬綽高美一宗。與東漢諸碑刻隸書相比,別具風格,故此碑名冠古今。

丁映文 發表於 2025-7-13 08: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道八要旨】

書法一道,非僅筆墨之技,實乃心性之學。觀休竹客所陳八法,雖言簡而意賅,然猶有可申論者。今試以六朝文論體例,分疏其要,兼補未備。

一曰天稟與功夫
昔衛夫人【筆陣圖】云:"自非通靈感物,不可與談斯道。"天分者,若王謝子弟,幼承庭訓,手摹心追,自然超邁。然右軍"池水盡墨",智永"退筆成冢",足見功夫尤為根本。天分如種子,功夫似雨露,二者缺一不可。今人每嘆天賦不濟,實乃未下苦功之故。

二曰臨摹與創變
【月儀】【宣示】諸帖,皆古人法度精嚴之作。臨帖當如董香光所謂"如驟遇異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當觀其舉止笑語",須得其神韻而非徒貌。創變者,當如米南宮"集古字"而後化出,非妄作怪異之態。今有學書者,未諳八法便求創新,猶嬰兒未學步而欲馳,豈不謬哉?

三曰筆法與氣韻
索靖章草如"銀鈎蠆尾",鍾繇小楷似"雲鵠游天",皆筆法精熟而氣韻自生。趙子昂言"用筆千古不易",然同一筆法,在右軍則遒媚,在魯公則雄渾,此乃氣韻之別。學者當先求筆法嚴謹,後養胸中氣象。

四曰學養與境界
黃山谷評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書道至境,必待詩書滋養。今人重技法而輕修養,縱點畫精能,終難免匠氣。昔人云"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此之謂也。

五曰器用與心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然【蘭亭】醉後之作,【祭侄】悲憤之書,皆非刻意求工。可知筆墨紙硯雖不可廢,終當以心馭手,以手馭筆。若拘泥工具,反失天真。

六曰師承與突破
書學必有師承,然終須破繭。王鐸"一日臨帖,一日應索",五十歲後始成自家面目。今人或泥古不化,或棄古妄為,皆非正道。

七曰時序與變法
右軍中年變古法,魯公晚年臻化境,皆順應自然之變。學者當知"少年書法老始成",不可期月而求。

八曰名實與操守
"光宗耀祖"之說,已落第二義。蔡邕創飛白而不矜,楊凝式題壁而自晦。若汲汲於名利,則落"書奴"窠臼矣。

要之,書道在法度與性靈之間。天分不可強求,功夫不可懈怠;傳統不可背離,創新不可妄為。若能積學累功,澄懷觀道,則不求名而名自至,不期工而工自顯。學者當以【月儀】之精嚴為基,【宣示】之渾樸為的,庶幾可入翰墨三昧。

(全文798字)
李若藏 發表於 2025-7-16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道八要旨】

習書欲臻化境,當以八事為綱。昔賢論書,首重天資學力相濟,次言臨創之道,今承【月儀】【宣示】遺韻,試為諸君剖陳要義。

一曰天授人力
索靖【月儀】鋒芒畢露,非惟手追,實乃心印。天分如種子,學養似雨露。王謝世家代有才人,非獨血脈相承,實為門風陶染。然張旭觀劍器而得其神,懷素見夏雲而悟筆勢,足證後天淬礪可補先天不足。天資高者不可恃才而怠,稟賦弱者當以勤為徑,【筆陣圖】所謂"心意者將軍也",正此之謂。

二曰臨池有法
【宣示表】"勢巧形密"之評,道盡臨帖三昧。擇帖當如擇師,須取法乎上。鍾繇楷書如雲鵠游天,王右軍行書若龍跳天門,學者當先求形似,繼而神追。昔米南宮"集古字"三十年,終成大家,可知臨帖非效顰之舉,實為化古為我之階。

三曰創作得神
創作如釀醴,臨摹似積穀。未儲五車而妄言性靈,猶無米之炊也。文徵明八十猶日臨【千文】,然其小楷風骨自具,蓋取法眾長而鑄己貌。當以【書譜】"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為度,漸入"心忘於筆,手忘於書"之境。

四曰筆墨相發
韋誕制墨,蔡邕用帚,皆重器用。今之學者,紫毫未必勝狼毫,端硯未必壓歙硯,然"善書者不擇筆"之說,實為通人達識之論。要當如孫過庭"五乖五合"之誡,使筆墨紙硯四美並具。

五曰讀書養氣
黃山谷云:"學書須胸中有道義,廣之以聖哲之學。"【月儀帖】文辭雅馴,書文相彰。若徒執筆法而不讀詩書,終是匠氣。昔人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而書藝大進,正謂藝理相通。

六曰師古開新
王鐸"一日臨帖,一日應索",足證傳統如活水。然【韭花帖】之疏朗,【蜀素帖】之險絕,皆在法度中見性情。創新當如稼軒用典,食古而化,不可如邯鄲學步。

七曰德藝雙修
顏魯公忠義之氣溢於楮墨,趙松雪才高而節玷,書亦隨減。項穆【書法雅言】謂"人正則書正",雖非絕對,然書道終是心畫,豈可徒求點畫之工?

八曰知行合一
董香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訓,尤契書道。游名山可壯胸懷,觀碑碣能養眼力。然終究要如【筆髓論】所言"遲速虛實,若輪扁斫輪",在實踐中體認三昧。

書道幽微,非尺幅能盡。然守此八綱,輔以【書譜】"智巧兼優,心手雙暢"之志,假以年月,必有所成。諸君若於某條有疑,可更作切磋,共探驪珠。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