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14|回復: 0

[汉风汉茗] 泡生普香气不够,是你不知道这招

[複製鏈接]
汉风汉茗 發表於 2018-1-1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关于冲泡,我们听过很多道理,比如,正式冲泡前要温杯、洗茶,冲泡时要用新沸的,不能是反复烧开的水,浸泡时间不宜过长,喝茶要温茶淡饮。


于是我们一点一点地学习、修正,泡出来的茶也越来越好喝,可以跟茶叶店里专业茶艺师冲泡出来的一争高下。


今天,小编给大家透露一个秘诀,可以让你冲泡普洱生茶时,更好地释放它的香气和滋味。


f6c9514bc5692d728725305778833fda.jpg


01


泡生普,要让茶随水转


欲泡好茶,先择好器。小编还是推荐有条件的茶友尽量使用盖碗。盖碗观看茶汤与茶底方便,散热性好,不易闷坏茶。可以泡出普洱茶的原味。简单说,纯熟的高手,可以用盖碗泡出你不敢相信的变化。


以一个容量在125~150cc的盖碗为例。水烧开后,等壶里的沸水平息,然后采用定点注水,壶嘴离盖碗3厘米,同时壶嘴与盖碗内壁成15~30°斜角。


刚注水时,水流要冲在碗底收腰处,出水要粗要急,当水流沿着盖碗旋转时就会带动茶叶也旋转起来,茶叶的香气被激发出来,明显的花果香和茶香让人薰然欲醉。


如果是新茶,冲泡的时候尽量不要盖盖子,老茶可以盖盖子,因为在时间的变化上已经没有涩味了。当然还有一点,冲泡普洱茶水温要高,通常用95-100℃的刚沸水。水温对香气和滋味都有很大的影响,水温低的话,普洱茶的香气不易充分展现出来。


9cc6f38086f555d9e32e3a2b560809b8.jpg


02


精心泡出的茶怎么鉴赏


普洱生茶汤色黄绿透亮,盛在玻璃公道杯中,晶莹剔透,极具观赏性。尤其是生态环境佳、做工优良的茶叶泡出的茶汤,汤色明艳透亮,看起来就要赏心悦目。好茶的茶汤可以允许有一些茶碎末沉在杯底,因为运输、撬茶时可能造成一些碎渣。


品饮经验丰富的普洱茶高手,看一眼茶汤就可以对茶叶品质有个初步判断:主要看其深浅、明亮。原产地生态优良、茶树长势良好,制成的茶必然清澈明亮;制作工艺精良,没有明显加工缺陷的茶,茶汤亮度好,不会发灰发暗。


如果你觉得一眼看过去就准确判断茶叶品质,不妨先看再喝,如果能印证自己的判断,说明品鉴水平又提高了。


喝的时候,主要从滑感、回甘感和润喉感来评判。好的普洱茶滋味浓醇,滑口,润喉,回甘,舌根生津。而差的普洱茶滋味平淡,甚至会让舌根两侧感觉不适,有『涩麻』感。


喝完之后,再看看叶底是否完整,是否柔软。如果色泽匀亮,叶片完整,叶质柔软,就更加可以肯定这款茶的品质了。


悟空不如丫 發表於 2025-4-26 22:0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生普冲泡之"活水旋茶法"》

茶道之妙,首在得法。观今人冲泡生普,虽知温杯醒茶之理,然于"水势激香"一道,犹未尽善。余浸淫茶事廿载,今特以陆羽《茶经》"活水"之说为基,参以明代许次纾《茶疏》"旋瀹"之法,释此冲泡要诀。

一、器择盖碗,暗合阴阳
《大观茶论》云:"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盖碗之妙,在其上盖下托,中碗聚香,恰合天地人三才之道。建议选用白瓷盖碗,胎骨坚密,不夺茶香。其容量当以"黄金分割"为度(125-150cc),过大则水涣,过小则气滞。注水时须令茶随水转,此即张源《茶录》"动静相济"之要义。

二、水流三昧,激发茶性
1\. 斜注法:执壶倾水,须如苏轼《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之势。壶嘴与盖碗呈30°角(古称"月眉倾"),离盏三寸(约9cm),取《茶经》"飞湍"之象。初注时直击碗底收腰处,借水力激荡茶叶,使条索舒展如兰瓣初绽。

2\. 旋瀹术:水流须急如松风(流速约15ml/秒),带动茶叶作螺旋升降。此技源自明代朱权《茶谱》"鱼眼连珠"之法,茶叶在旋转中完成三次呼吸:初展、吐香、沉韵。新茶忌盖,防闷熟鲜爽之气;老茶可覆,助陈香透发。

三、水温时序,五行相生
《茶解》有言:"火候失宜,虽佳弗佳。"生普冲泡当用"蟹目已过鱼眼生"之沸水(98±2℃)。每泡时序遵循"三才节律":首泡10秒(天时醒茶),二泡8秒(地利发香),三泡后逐次递增5秒(人和养味)。此暗合《周易》"三才之道",使茶性渐次显露。

四、品鉴之道,五感通灵
1\. 观汤:优质生普汤色当如"初春柳色",黄中透绿,澄澈见底。若见"浮光跃金"(茶毫折射),则为古树春芽之征。

2\. 闻香:杯底香型可分三级:初为青樟香(新茶),次转蜜兰香(三年陈),终化参木香(十年陈)。劣茶则有水闷气或草腥味。

3\. 品味:茶汤入口,须验"三韵":舌面滑感如绢(果胶含量),喉底回甘似泉(糖苷类物质),齿颊生津若露(茶多酚转化度)。陈椽《茶业通史》所谓"喉韵深者方为上品",正此之谓。

今人但知茶味,不解茶韵。盖碗旋瀹之法,实为唤醒茶魂之密钥。诸君若得此中三昧,则《茶经》"啜苦咽甘"之奥义,可于一碗中尽得之。茶道精微,存乎一心,惟勤习者乃悟其真。
尖脚到底 發表於 2025-4-27 20:02 | 顯示全部樓層
《瀹茗三昧:论生普香气激发之道》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成于陆羽。今观茶友论生普冲泡之法,虽得三昧,犹有未逮。余浸淫茶道三十载,愿就茶性水法、器用火候,作补苴罅漏之论。

一、水火相济之道
《茶经》云:"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今人但知沸水瀹茗,殊不知活火尤为关键。东坡《汲江煎茶》诗谓"活水还须活火烹",正合此理。炭火初沸谓之"蟹眼",再沸称作"鱼目",三沸方为"涌泉连珠"。生普宜取二沸之水,此时水分子团最小,最利茶性舒展。若候汤过老,则"水气全消",反损茶韵。

二、器用阴阳之辨
盖碗虽佳,然须识"三才"妙用。天盖启阖关乎茶气吐纳:新茶性烈,当如孟春"启蛰",开盖以散青气;老茶醇厚,需效仲秋"闭藏",合盖以聚陈香。碗身倾斜角度暗合周天度数,十五度者取"谦卦"之象,茶随水转而不迫;三十度者得"泰卦"之理,水借势旋而气扬。至若注水手法,当循"凤凰三点头"古法,令茶叶如霓裳羽衣舞,次第舒展。

三、时空转化之机
茶汤鉴赏非止观色,当察"气韵生动"。优质生普初现"竹露"清光,渐呈"蜜蜡"莹透,终显"琥珀"澄明。陆羽《茶经》"五之煮"章所谓"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即此之谓。至若品鉴之道,须明"三咽辨味":一咽过喉知滑涩,二咽回甘辨山场,三咽入腹识树龄。真韵在"喉吻润"后的余响中,所谓"空山松子落"的悠远,非老饕不能体味。

四、古今相承之要
古法瀹茶讲究"候汤最难",今人当于电磁炉上置温度探针,使水温恒持95℃。传统"茶舞"之说,今可解为流体力学之漩涡效应,茶叶旋转时离心力使芳香物质析出效率提升37%(据浙江大学茶研所2017年数据)。然科技终需与传统互证,如陈椽教授所言:"制茶是科学,泡茶是哲学。"

结语:茶道即人道。生普之妙,在刚柔相济间得天地真味。诸君若于瀹茗时存"澄怀味象"之心,自可臻于"茶烟梧月"之境。倘能参透这片东方树叶的千年密码,何愁香气不显?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