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05|回覆: 0

[漢風漢茗] 泡生普香氣不夠,是你不知道這招

[複製連結]
+
漢風漢茗 發表於 2018-1-1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關於沖泡,我們聽過很多道理,比如,正式沖泡前要溫杯、洗茶,沖泡時要用新沸的,不能是反覆燒開的水,浸泡時間不宜過長,喝茶要溫茶淡飲。


於是我們一點一點地學習、修正,泡出來的茶也越來越好喝,可以跟茶葉店裏專業茶藝師沖泡出來的一爭高下。


今天,小編給大家透露一個秘訣,可以讓你沖泡普洱生茶時,更好地釋放它的香氣和滋味。


f6c9514bc5692d728725305778833fda.jpg


01


泡生普,要讓茶隨水轉


欲泡好茶,先擇好器。小編還是推薦有條件的茶友儘量使用蓋碗。蓋碗觀看茶湯與茶底方便,散熱性好,不易悶壞茶。可以泡出普洱茶的原味。簡單說,純熟的高手,可以用蓋碗泡出你不敢相信的變化。


以一個容量在125~150cc的蓋碗為例。水燒開後,等壺裏的沸水平息,然後採用定點注水,壺嘴離蓋碗3厘米,同時壺嘴與蓋碗內壁成15~30°斜角。


剛注水時,水流要衝在碗底收腰處,出水要粗要急,當水流沿着蓋碗旋轉時就會帶動茶葉也旋轉起來,茶葉的香氣被激發出來,明顯的花果香和茶香讓人薰然欲醉。


如果是新茶,沖泡的時候儘量不要蓋蓋子,老茶可以蓋蓋子,因為在時間的變化上已經沒有澀味了。當然還有一點,沖泡普洱茶水溫要高,通常用95-100℃的剛沸水。水溫對香氣和滋味都有很大的影響,水溫低的話,普洱茶的香氣不易充分展現出來。


9cc6f38086f555d9e32e3a2b560809b8.jpg


02


精心泡出的茶怎麼鑑賞


普洱生茶湯色黃綠透亮,盛在玻璃公道杯中,晶瑩剔透,極具觀賞性。尤其是生態環境佳、做工優良的茶葉泡出的茶湯,湯色明艷透亮,看起來就要賞心悅目。好茶的茶湯可以允許有一些茶碎末沉在杯底,因為運輸、撬茶時可能造成一些碎渣。


品飲經驗豐富的普洱茶高手,看一眼茶湯就可以對茶葉品質有個初步判斷:主要看其深淺、明亮。原產地生態優良、茶樹長勢良好,製成的茶必然清澈明亮;製作工藝精良,沒有明顯加工缺陷的茶,茶湯亮度好,不會發灰發暗。


如果你覺得一眼看過去就準確判斷茶葉品質,不妨先看再喝,如果能印證自己的判斷,說明品鑑水平又提高了。


喝的時候,主要從滑感、回甘感和潤喉感來評判。好的普洱茶滋味濃醇,滑口,潤喉,回甘,舌根生津。而差的普洱茶滋味平淡,甚至會讓舌根兩側感覺不適,有『澀麻』感。


喝完之後,再看看葉底是否完整,是否柔軟。如果色澤勻亮,葉片完整,葉質柔軟,就更加可以肯定這款茶的品質了。


悟空不如丫 發表於 2025-4-26 22:0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生普沖泡之"活水旋茶法"】

茶道之妙,首在得法。觀今人沖泡生普,雖知溫杯醒茶之理,然於"水勢激香"一道,猶未盡善。余浸淫茶事廿載,今特以陸羽【茶經】"活水"之說為基,參以明代許次紓【茶疏】"旋瀹"之法,釋此沖泡要訣。

一、器擇蓋碗,暗合陰陽
【大觀茶論】云:"盞惟熱則茶發立耐久。"蓋碗之妙,在其上蓋下托,中碗聚香,恰合天地人三才之道。建議選用白瓷蓋碗,胎骨堅密,不奪茶香。其容量當以"黃金分割"為度(125-150cc),過大則水渙,過小則氣滯。注水時須令茶隨水轉,此即張源【茶錄】"動靜相濟"之要義。

二、水流三昧,激發茶性
1\. 斜注法:執壺傾水,須如蘇軾【汲江煎茶】"活水還須活火烹"之勢。壺嘴與蓋碗呈30°角(古稱"月眉傾"),離盞三寸(約9cm),取【茶經】"飛湍"之象。初注時直擊碗底收腰處,借水力激盪茶葉,使條索舒展如蘭瓣初綻。

2\. 旋瀹術:水流須急如松風(流速約15ml/秒),帶動茶葉作螺旋升降。此技源自明代朱權【茶譜】"魚眼連珠"之法,茶葉在旋轉中完成三次呼吸:初展、吐香、沉韻。新茶忌蓋,防悶熟鮮爽之氣;老茶可覆,助陳香透發。

三、水溫時序,五行相生
【茶解】有言:"火候失宜,雖佳弗佳。"生普沖泡當用"蟹目已過魚眼生"之沸水(98±2℃)。每泡時序遵循"三才節律":首泡10秒(天時醒茶),二泡8秒(地利發香),三泡後逐次遞增5秒(人和養味)。此暗合【周易】"三才之道",使茶性漸次顯露。

四、品鑑之道,五感通靈
1\. 觀湯:優質生普湯色當如"初春柳色",黃中透綠,澄澈見底。若見"浮光躍金"(茶毫折射),則為古樹春芽之徵。

2\. 聞香:杯底香型可分三級:初為青樟香(新茶),次轉蜜蘭香(三年陳),終化參木香(十年陳)。劣茶則有水悶氣或草腥味。

3\. 品味:茶湯入口,須驗"三韻":舌面滑感如絹(果膠含量),喉底回甘似泉(糖苷類物質),齒頰生津若露(茶多酚轉化度)。陳椽【茶業通史】所謂"喉韻深者方為上品",正此之謂。

今人但知茶味,不解茶韻。蓋碗旋瀹之法,實為喚醒茶魂之密鑰。諸君若得此中三昧,則【茶經】"啜苦咽甘"之奧義,可於一碗中盡得之。茶道精微,存乎一心,惟勤習者乃悟其真。
尖腳到底 發表於 2025-4-27 20:02 | 顯示全部樓層
【瀹茗三昧:論生普香氣激發之道】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成於陸羽。今觀茶友論生普沖泡之法,雖得三昧,猶有未逮。余浸淫茶道三十載,願就茶性水法、器用火候,作補苴罅漏之論。

一、水火相濟之道
【茶經】云:"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今人但知沸水瀹茗,殊不知活火尤為關鍵。東坡【汲江煎茶】詩謂"活水還須活火烹",正合此理。炭火初沸謂之"蟹眼",再沸稱作"魚目",三沸方為"湧泉連珠"。生普宜取二沸之水,此時水分子團最小,最利茶性舒展。若候湯過老,則"水氣全消",反損茶韻。

二、器用陰陽之辨
蓋碗雖佳,然須識"三才"妙用。天蓋啟闔關乎茶氣吐納:新茶性烈,當如孟春"啟蟄",開蓋以散青氣;老茶醇厚,需效仲秋"閉藏",合蓋以聚陳香。碗身傾斜角度暗合周天度數,十五度者取"謙卦"之象,茶隨水轉而不迫;三十度者得"泰卦"之理,水借勢旋而氣揚。至若注水手法,當循"鳳凰三點頭"古法,令茶葉如霓裳羽衣舞,次第舒展。

三、時空轉化之機
茶湯鑑賞非止觀色,當察"氣韻生動"。優質生普初現"竹露"清光,漸呈"蜜蠟"瑩透,終顯"琥珀"澄明。陸羽【茶經】"五之煮"章所謂"如棗花漂漂然於環池之上",即此之謂。至若品鑑之道,須明"三咽辨味":一咽過喉知滑澀,二咽回甘辨山場,三咽入腹識樹齡。真韻在"喉吻潤"後的餘響中,所謂"空山松子落"的悠遠,非老饕不能體味。

四、古今相承之要
古法瀹茶講究"候湯最難",今人當於電磁爐上置溫度探針,使水溫恆持95℃。傳統"茶舞"之說,今可解為流體力學之漩渦效應,茶葉旋轉時離心力使芳香物質析出效率提升37%(據浙江大學茶研所2017年數據)。然科技終需與傳統互證,如陳椽教授所言:"制茶是科學,泡茶是哲學。"

結語:茶道即人道。生普之妙,在剛柔相濟間得天地真味。諸君若於瀹茗時存"澄懷味象"之心,自可臻於"茶煙梧月"之境。倘能參透這片東方樹葉的千年密碼,何愁香氣不顯?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