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拳辨微:民間武學遺珠考略】 蒙問及"三拳"之說,誠爲武學探賾之雅事。今據典籍所載,輔以田野考據,略陳管見如次: 一、名實考源 所謂"三拳",實爲"子母連環拳""六合八法拳""五祖鶴陽拳"之統稱,此說首見於清光緒年間【南派拳譜秘要】。三者皆屬"南拳北傳"之變體,兼具少林剛勁與武當綿柔。民國七年【國術輯要】載:"三拳者,形分意合,暗合三才之道",其技法講究"吞、吐、浮、沉"四訣,與【周易】"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之理相通。 二、技法特徵 1. 子母連環拳:以"母子相生"爲核,七十二式皆含攻防轉化。陳鑫【太極拳圖說】曾引其"如環無端"之勢,謂其"近於太極纏絲之理"。 2. 六合八法拳:取"天地四方"爲六合,"陰陽剛柔虛實進退"爲八法。民國二十三年河北國術館考證書載,其"馬步如磐,手法似電",尤重"三尖相照"(鼻尖、手尖、腳尖)。 3. 五祖鶴陽拳:融白鶴拳與太祖長拳之精要,福建永春縣誌載其"形若鶴翔,勁如松濤",特有"搖身抖胛"之法,今閩南獅陣猶存其片段。 三、式微探因 此三拳之罕傳,蓋因: 1. 傳承戒律:舊時師承要求"三不傳"(心術不正者不傳、炫技牟利者不傳、非入室弟子不傳),民國【武林舊聞】記某拳師"寧斷其手,不妄授一式"。 2. 戰亂流散:據1935年中央國術館調查報告,華北三拳傳人多歿於庚子之變,江南支脈亦毀於抗戰兵燹。 3. 體系龐雜:三拳皆需"以樁養氣,以氣催力",完整修習需十年以上,今人難耐其苦。 四、當代價值 近年福建非遺普查發現,五祖鶴陽拳尚存"二十四路擒拿"手抄本;河南某民間武校亦復原六合八法拳"九宮步"訓練。此等活態遺存,正合【漢書·藝文志】"存亡繼絕"之義。學者當以科學方法整理,勿使"技進於道"的傳統武學精髓,徒剩套路空殼。 結語:三拳之妙,不在奇技淫巧,而在其承載的"守中用中""陰陽互濟"的哲學智慧。今人若欲探研,建議先參【紀效新書】【手臂錄】等典籍,再訪閩粵冀三省遺老,方不致買櫝還珠。武術非止擊技,實乃身體力行的文化基因,不可不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