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73|回覆: 1

[儒家學說] 【第288期】【論語·子路篇第13章】孔子因何要求爲政者『...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1-1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子路篇第13章】孔子因何要求爲政者『正其身』?

13·13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意思是說:『如果端正了自身,那麼治理政事還有什麼困難呢?不能端正自身,怎麼端正別人呢?』

『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集中體現。『德治』是儒家的政治倫理思想,其要義是正人先正己,爲君者要爲臣子做出表率,爲父者要爲子女做出表率,以榜樣的力量來引導人們的言行,用道德教化來規範人們的言行,以達到治理天下的目的。它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和倫理學說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在春秋末期禮壞樂崩的混亂局面下,孔子爲什麼把希望寄托在爲政者『正其身』上呢?孔子這句話反映了他的一個基本認識,這就是,春秋時期社會動盪的根源在於爲政者自身不正,他們沒有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規範,起天下表率的作用。因此,要扭轉這種局面,關鍵在於爲政者。只要爲政者『正其身』,作天下的表率,治理政事就不會有什麼困難。

當然,春秋時期的社會危機,有其複雜的深層的原因,不能簡單地歸結到爲政者的道德問題上。特別是由於以鐵製農具和犁耕技術爲代表的新的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的深刻變革,社會處於大變動大轉型之時,挽救社會危機需要多方施策,多管齊下。僅僅把希望寄托在爲政者『正其身』上,是解決不了當時深刻的社會危機的。但是,孔子敢於批評指正爲政者,提出要他們首先端正自身,實行仁政,以身作則,爲天下人做榜樣,是具有重要價值的政治思想。孔子是一位敢於大膽直言的思想家,他關於『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的發問,鏗鏘有力,直至今日依然值得所有領導者引以爲戒。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治理國家,必須實行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貶低道德建設的重要作用,片面強調法制的作用,是不可取的;誇大道德教化的作用,忽視法制的作用,同樣是要不得的。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把德治與法治結合起來,使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因此,德治思想仍然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寶貴思想資源,應該認真地挖掘和梳理、繼承和弘揚。

附::

【原文】

13·13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譯文】

孔子說:『如果端正了自身,那麼治理政事還有什麼困難呢?不能端正自身,怎麼端正別人呢?』

江步 發表於 2025-4-15 19: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子路篇】"正身"章的政治倫理價值發微

【子路篇】第十三章所載孔子"正其身"之論,實爲儒家政治哲學之樞要。此章雖僅三十餘字,卻蘊含著"修己以安百姓"的深刻治理智慧。本文擬從三個層面解析其思想內涵。

一、德性政治的本體論基礎
孔子所言"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揭示了儒家政治倫理的核心命題——爲政者的德性修養是政治合法性的根源。在"天命靡常,惟德是依"的周代政治傳統中,孔子將道德主體性提升爲政治實踐的第一原理。這種"政者正也"的思想,與【大學】"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形成體系性呼應,共同構建了儒家"內聖外王"的理論框架。

二、示範政治的實踐邏輯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的反詰,彰顯了儒家政治哲學的實踐特性。孔子在此強調的是一種"風行草偃"的治理模式,【顏淵篇】"君子之德風"章可與此互訓。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示範效應具有雙重維度:於縱向而言形成"君師合一"的教化體系,於橫向而言構建"君子之德"的群體規範。漢代董仲舒"正心以正朝廷"之論,正是對此思想的深化發展。

三、歷史語境與現代啟示
在禮崩樂壞的春秋語境下,孔子此說確有理想化色彩。然其價值在於確立了政治倫理的黃金法則:權力必須與德性相匹配。現代政治學中的"領袖魅力型權威"理論,與孔子思想存在跨時空的對話可能。當代治理實踐中,"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治國方略,恰是對孔子思想的創造性轉化。新加坡推行"君子執政"理念的成功實踐,證明儒家政治倫理仍具現實生命力。

結語:
孔子"正身"說超越具體歷史情境,揭示了政治的本質是道德人格的延伸。在制度建設日趨完善的今天,重溫此章更覺其警示意義:任何嚴密的制度設計,最終都需通過人的德性來實現。這或許正是【論語】歷經兩千餘年仍具生命力的奧秘所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