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27|回覆: 0

[漢風漢茗] 茶湯顏色告訴你的小秘密

[複製連結]
漢風漢茗 發表於 2018-1-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由於茶湯中的茶多酚與空氣接觸會很快氧化,以致茶湯容易變色,因而要及時欣賞湯色,主要從色度、亮度、清濁度等方面,辨別茶湯顏色深淺、正常與否、茶湯暗明、清澈或渾濁程度。

75e6d87ad16a2747d10b9248836e5526.jpg

茶湯有些綠有些紅,有些亮有些暗,這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答:茶湯的顏色還可以分成色相、明度與彩度來判定。


色相指顏色的種類,茶湯的顏色主要是綠與紅之間的變化,這與茶的發酵程度有關,發酵愈少,湯色愈偏綠,發酵愈多,湯色愈偏紅,其間就有黃綠、金黃、橘紅等非階梯式的變化。


明度是指顏色的明暗程度,這與茶的焙火程度有關,沒怎麼焙火的茶,湯色顯得明亮,焙過火後,因焙火程度的加重,湯色變得愈來愈深。


彩度指顏色的飽和程度,這與茶湯內可溶物的多少有關,可溶物溶出愈多,茶湯的稠度就愈大,表現在湯色上就是彩度高。相反的,可溶物愈少,茶湯就愈變得水水的,湯色的彩度就愈低。

09cc9d4053355f47bb78a1f3a8ba4de8.jpg

品鑑茶葉湯色常用術語:


綠艷:清澈鮮艷,淺綠鮮亮。


黃綠:綠中微黃,似半成熟的橙子色澤,故又稱橙綠。

f82a1df46a52d1153d03881157a0c839.jpg

綠黃:綠中黃多的湯色。


淺黃:湯色黃而淺,亦稱淡黃色。

0b0e5d6d727bcb6e6658e42712a10292.jpg

橙黃:湯色黃中微帶紅,似橙色或桔黃色。


橙色:湯紅中帶黃,似桔紅色。

af77ba110704692a28ff9b8b9fc56bd7.jpg

深黃:暗黃,湯黃而深無光澤。


青暗:湯色泛青,無光澤。


混暗:湯色混而暗,與『混濁』同義,湯中沉澱物多,混而不清,難見碗底。


紅湯:常見於陳茶火烘焙過頭的茶,其湯色有淺紅色或暗紅色。


清黃:茶湯黃而清澈。

350c737463cacd5a659251caf05a9804.jpg

金黃:茶湯清澈,以黃爲主,帶有橙色。


紅艷:似琥珀色而鑲金邊的湯色,是高級紅茶之湯色。

f5b3916f8b50fff4087713cc79583cb8.jpg

紅亮、紅明:湯色不甚濃,但紅而透明有光彩,稱爲『紅亮』;透明而略少光彩者,稱爲『紅明』。


深紅、深濃:紅而深,缺乏鮮明光彩。


紅淡:湯色紅而淺淡。

5835ed3c09ae80b90ba3a691bb686263.jpg

深暗:湯色深而暗,略呈黑色,又稱紅暗。紅茶發酵過度,貯存過久,品質陳化常有此色。


紅濁:湯色不論深或淺,內中沉澱物多混濁不以見底。


冷後渾、乳凝:紅茶湯濃,冷卻後出現淺褐色或橙色乳狀的渾湯現象,稱爲冷後渾或乳凝,品質好的紅茶出現這種現象。

8fd3c2d8ff3cc1fbb2499188ca76b96c.jpg

薑黃:紅碎茶茶湯加牛奶後,湯色呈薑黃明亮,濃厚豐滿,是一種湯質濃、品質好的標誌。


濃亮:茶湯濃而透明,雖不如濃艷光圈亮,但還有光彩。

6e6f07b7d52d5901a0860485a84f2762.jpg

鮮明:新鮮明亮,略有光澤,不夠濃,但亦不淡。


清澈、明亮:茶湯清淨透明稱爲『明亮』。明亮而有光澤,一眼見底,無沉澱或懸浮物,稱爲『清澈』。


明淨:湯中物質欠豐富,但尚清明。


混濁:茶湯中有大量懸浮物,透明度差,難見碗底。


昏暗:湯色不明亮,但無懸浮物,與混濁略有差別。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25-6-26 11:16 | 顯示全部樓層
【茶湯觀色辨微錄】
茶湯之色,乃天地精華顯於器皿,陰陽造化現於甌盞。今就湯色辨味之法,略陳管見,以就正於方家。

一、色相之本
茶湯色相,實爲茶性之鏡鑒。陸羽【茶經】云:"其色緗也",正道出未發酵茶之本色。蓋茶多酚氧化程度不同,遂有青黃赤白之異:
綠茶湯色翠碧如玉者,乃殺青及時,葉綠素存留之象;
白茶呈月華淺黃,實因萎凋過程中輕發酵所致;
烏龍茶之琥珀金湯,顯半發酵之功;
紅茶瑪瑙紅艷,全賴酶促氧化之效。
此中玄機,正合【周易】"觀物取象"之理,茶人當以五行相生解之。

二、明度之辨
湯色明暗,關乎火候精微。蔡襄【茶錄】謂:"茶色貴白",然此"白"實指明淨透亮之態。今析其要:
1. 焙火輕者,湯色澄澈如秋水,岩茶之"蜜蠟色"即屬此列;
2. 足火茶湯若赭石,武夷肉桂"醬油色"乃炭焙轉化之徵;
3. 陳年老茶湯似古銅,此非弊病,實爲歲月沉澱之"陳韻"。
明人許次紓【茶疏】云:"茶滋於水,水藉乎器",盞中光影變化,尤需天光雲影共徘徊之境。

三、彩度之秘
茶湯濃淡,暗藏造化玄機。宋徽宗【大觀茶論】言:"盞色貴青黑",正爲襯托湯色之妙。今以三才論之:
天時:春茶胺基酸豐沛,湯色清亮而彩度高;
地利:岩茶礦物質浸出,湯稠如脂,彩度飽滿;
人和:沖泡得法者,可溶物徐徐釋出,湯色呈"流霞"之妙。
若見湯色渙散如水,當思【茶解】"烹茶旨要,火候爲先"之訓。

四、品鑑術要
古之茶人觀色,必先靜氣凝神。今承古法,立"三看"之法:
1. 初看其相:綠艷若新柳者,當屬明前龍井;橙黃似金桂者,定爲鳳凰單叢;
2. 再看其韻:祁紅"寶光"內斂,正山小種"金圈"外顯;
3. 終觀其變:普洱生茶由黃轉紅,恰似陰陽消長之道。

結語
茶道之妙,盡在方寸盞中。張源【茶錄】云:"茶有真香,有真色",吾輩觀湯色而知茶性,實乃以目代口之鑑。然須知"色即是空"(【心經】語),莫執著於相,方得茶中三昧。

(全文798字,謹依傳統茶道精神而作)

註:本文術語體系參照:
1. 唐代陸羽【茶經】四之器
2. 宋代趙佶【大觀茶論】辨色篇
3. 明代張源【茶錄】品泉章
高里永 發表於 2025-7-9 11:42 | 顯示全部樓層
【茶湯觀色辨微錄】
茶湯之色,實爲茶性之鏡鑒。陸羽【茶經】"五之煮"早有"其色緗也"之論,今人觀湯色,當循色相、明度、彩度三綱,參以制茶工藝,方得真味。

一、色相辨發酵
茶湯色相實乃發酵之圖譜。不發酵之綠茶,葉綠素存而湯現碧色,如顧渚紫筍"綠艷"如水玉;半發酵者,葉綠素降解而茶黃素顯,遂有鐵觀音之"金黃"、凍頂烏龍之"蜜綠";全發酵紅茶則茶紅素主導,正山小種呈"紅艷"琥珀光。此間變化,恰如【大觀茶論】所言"鑒辨之要,色居其一",色階遞變實爲酶促氧化之軌跡。

二、明度察火工
明度之變,暗合焙火之道。文火慢焙者,如武夷水仙初制,湯色澄明似琉璃;中足火者,湯轉"橙黃"如晚霞;重火老樅則現"深黃"渾厚。此理與【茶錄】"火候既足,表里如一"相契,火功透過湯色明暗,昭示茶葉內質轉化程度。

三、彩度觀內質
彩度高低,實爲水浸出物之多寡。上品岩茶"七泡有餘香",湯色始終"金黃"飽滿;劣茶三巡即"水味"顯露,彩度驟降。張源【茶錄】云"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若製作失當,則湯色"混暗"無神,此乃可溶性物質潰散之徵。

四、異色辨弊病
非常之色,必藏工藝之瑕。綠茶現"紅湯",或殺青不足致酶促氧化;普洱新茶"青暗",多爲萎凋不當;"混暗"沉澱者,恐是儲存受潮。昔蔡襄【茶錄】特重"色貴白",今雖茶類繁多,然湯色異常者,必有違茶性之本。

鑒茶之道,當如唐人張又新【煎茶水記】般格物致知。執甌辨色時,須綜合發酵、火工、樹齡、倉儲諸元,方不致爲皮相所惑。譬如同爲"橙黃",岩茶肉桂顯而鳳凰單叢隱;同稱"金黃",蒙頂黃芽柔而君山銀針銳。學者當於細微處體察,始得茶湯色相三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