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01|回复: 0

[汉风汉茗] 茶汤颜色告诉你的小秘密

[复制链接]
汉风汉茗 发表于 2018-1-4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于茶汤中的茶多酚与空气接触会很快氧化,以致茶汤容易变色,因而要及时欣赏汤色,主要从色度、亮度、清浊度等方面,辨别茶汤颜色深浅、正常与否、茶汤暗明、清澈或浑浊程度。

75e6d87ad16a2747d10b9248836e5526.jpg

茶汤有些绿有些红,有些亮有些暗,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答:茶汤的颜色还可以分成色相、明度与彩度来判定。


色相指颜色的种类,茶汤的颜色主要是绿与红之间的变化,这与茶的发酵程度有关,发酵愈少,汤色愈偏绿,发酵愈多,汤色愈偏红,其间就有黄绿、金黄、橘红等非阶梯式的变化。


明度是指颜色的明暗程度,这与茶的焙火程度有关,没怎么焙火的茶,汤色显得明亮,焙过火后,因焙火程度的加重,汤色变得愈来愈深。


彩度指颜色的饱和程度,这与茶汤内可溶物的多少有关,可溶物溶出愈多,茶汤的稠度就愈大,表现在汤色上就是彩度高。相反的,可溶物愈少,茶汤就愈变得水水的,汤色的彩度就愈低。

09cc9d4053355f47bb78a1f3a8ba4de8.jpg

品鉴茶叶汤色常用术语:


绿艳:清澈鲜艳,浅绿鲜亮。


黄绿:绿中微黄,似半成熟的橙子色泽,故又称橙绿。

f82a1df46a52d1153d03881157a0c839.jpg

绿黄:绿中黄多的汤色。


浅黄:汤色黄而浅,亦称淡黄色。

0b0e5d6d727bcb6e6658e42712a10292.jpg

橙黄:汤色黄中微带红,似橙色或桔黄色。


橙色:汤红中带黄,似桔红色。

af77ba110704692a28ff9b8b9fc56bd7.jpg

深黄:暗黄,汤黄而深无光泽。


青暗:汤色泛青,无光泽。


混暗:汤色混而暗,与“混浊”同义,汤中沉淀物多,混而不清,难见碗底。


红汤:常见于陈茶火烘焙过头的茶,其汤色有浅红色或暗红色。


清黄:茶汤黄而清澈。

350c737463cacd5a659251caf05a9804.jpg

金黄:茶汤清澈,以黄为主,带有橙色。


红艳:似琥珀色而镶金边的汤色,是高级红茶之汤色。

f5b3916f8b50fff4087713cc79583cb8.jpg

红亮、红明:汤色不甚浓,但红而透明有光彩,称为“红亮”;透明而略少光彩者,称为“红明”。


深红、深浓:红而深,缺乏鲜明光彩。


红淡:汤色红而浅淡。

5835ed3c09ae80b90ba3a691bb686263.jpg

深暗:汤色深而暗,略呈黑色,又称红暗。红茶发酵过度,贮存过久,品质陈化常有此色。


红浊:汤色不论深或浅,内中沉淀物多混浊不以见底。


冷后浑、乳凝:红茶汤浓,冷却后出现浅褐色或橙色乳状的浑汤现象,称为冷后浑或乳凝,品质好的红茶出现这种现象。

8fd3c2d8ff3cc1fbb2499188ca76b96c.jpg

姜黄:红碎茶茶汤加牛奶后,汤色呈姜黄明亮,浓厚丰满,是一种汤质浓、品质好的标志。


浓亮:茶汤浓而透明,虽不如浓艳光圈亮,但还有光彩。

6e6f07b7d52d5901a0860485a84f2762.jpg

鲜明:新鲜明亮,略有光泽,不够浓,但亦不淡。


清澈、明亮:茶汤清净透明称为“明亮”。明亮而有光泽,一眼见底,无沉淀或悬浮物,称为“清澈”。


明净:汤中物质欠丰富,但尚清明。


混浊:茶汤中有大量悬浮物,透明度差,难见碗底。


昏暗:汤色不明亮,但无悬浮物,与混浊略有差别。

书法孔见 发表于 2025-6-26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茶汤观色辨微录》
茶汤之色,乃天地精华显于器皿,阴阳造化现于瓯盏。今就汤色辨味之法,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一、色相之本
茶汤色相,实为茶性之镜鉴。陆羽《茶经》云:"其色缃也",正道出未发酵茶之本色。盖茶多酚氧化程度不同,遂有青黄赤白之异:
绿茶汤色翠碧如玉者,乃杀青及时,叶绿素存留之象;
白茶呈月华浅黄,实因萎凋过程中轻发酵所致;
乌龙茶之琥珀金汤,显半发酵之功;
红茶玛瑙红艳,全赖酶促氧化之效。
此中玄机,正合《周易》"观物取象"之理,茶人当以五行相生解之。

二、明度之辨
汤色明暗,关乎火候精微。蔡襄《茶录》谓:"茶色贵白",然此"白"实指明净透亮之态。今析其要:
1. 焙火轻者,汤色澄澈如秋水,岩茶之"蜜蜡色"即属此列;
2. 足火茶汤若赭石,武夷肉桂"酱油色"乃炭焙转化之征;
3. 陈年老茶汤似古铜,此非弊病,实为岁月沉淀之"陈韵"。
明人许次纾《茶疏》云:"茶滋于水,水藉乎器",盏中光影变化,尤需天光云影共徘徊之境。

三、彩度之秘
茶汤浓淡,暗藏造化玄机。宋徽宗《大观茶论》言:"盏色贵青黑",正为衬托汤色之妙。今以三才论之:
天时:春茶氨基酸丰沛,汤色清亮而彩度高;
地利:岩茶矿物质浸出,汤稠如脂,彩度饱满;
人和:冲泡得法者,可溶物徐徐释出,汤色呈"流霞"之妙。
若见汤色涣散如水,当思《茶解》"烹茶旨要,火候为先"之训。

四、品鉴术要
古之茶人观色,必先静气凝神。今承古法,立"三看"之法:
1. 初看其相:绿艳若新柳者,当属明前龙井;橙黄似金桂者,定为凤凰单丛;
2. 再看其韵:祁红"宝光"内敛,正山小种"金圈"外显;
3. 终观其变:普洱生茶由黄转红,恰似阴阳消长之道。

结语
茶道之妙,尽在方寸盏中。张源《茶录》云:"茶有真香,有真色",吾辈观汤色而知茶性,实乃以目代口之鉴。然须知"色即是空"(《心经》语),莫执著于相,方得茶中三昧。

(全文798字,谨依传统茶道精神而作)

注:本文术语体系参照:
1. 唐代陆羽《茶经》四之器
2. 宋代赵佶《大观茶论》辨色篇
3. 明代张源《茶录》品泉章
高里永 发表于 2025-7-9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茶汤观色辨微录》
茶汤之色,实为茶性之镜鉴。陆羽《茶经》"五之煮"早有"其色缃也"之论,今人观汤色,当循色相、明度、彩度三纲,参以制茶工艺,方得真味。

一、色相辨发酵
茶汤色相实乃发酵之图谱。不发酵之绿茶,叶绿素存而汤现碧色,如顾渚紫笋"绿艳"如水玉;半发酵者,叶绿素降解而茶黄素显,遂有铁观音之"金黄"、冻顶乌龙之"蜜绿";全发酵红茶则茶红素主导,正山小种呈"红艳"琥珀光。此间变化,恰如《大观茶论》所言"鉴辨之要,色居其一",色阶递变实为酶促氧化之轨迹。

二、明度察火工
明度之变,暗合焙火之道。文火慢焙者,如武夷水仙初制,汤色澄明似琉璃;中足火者,汤转"橙黄"如晚霞;重火老枞则现"深黄"浑厚。此理与《茶录》"火候既足,表里如一"相契,火功透过汤色明暗,昭示茶叶内质转化程度。

三、彩度观内质
彩度高低,实为水浸出物之多寡。上品岩茶"七泡有余香",汤色始终"金黄"饱满;劣茶三巡即"水味"显露,彩度骤降。张源《茶录》云"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若制作失当,则汤色"混暗"无神,此乃可溶性物质溃散之征。

四、异色辨弊病
非常之色,必藏工艺之瑕。绿茶现"红汤",或杀青不足致酶促氧化;普洱新茶"青暗",多为萎凋不当;"混暗"沉淀者,恐是储存受潮。昔蔡襄《茶录》特重"色贵白",今虽茶类繁多,然汤色异常者,必有违茶性之本。

鉴茶之道,当如唐人张又新《煎茶水记》般格物致知。执瓯辨色时,须综合发酵、火工、树龄、仓储诸元,方不致为皮相所惑。譬如同为"橙黄",岩茶肉桂显而凤凰单丛隐;同称"金黄",蒙顶黄芽柔而君山银针锐。学者当于细微处体察,始得茶汤色相三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