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00|回復: 0

[汉风汉茗] 头道茶,到底该喝还是该倒?

[複製鏈接]
汉风汉茗 發表於 2017-12-2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做型程度低或浸出快的散茶

——头道茶不建议倒掉

做型程度较低的茶,比如名优绿茶、白毫银针、白牡丹等,揉捻程度低或者几乎不揉捻。这一类茶,滋味偏清淡,喝的就是自然的原汁原味。茶叶最美的香气与鲜爽感全在第一泡茶汤里,如果倒掉实在是可惜了。

浸出速度快的茶,比如红茶、凤凰单丛、武夷岩茶等,它们经过了揉捻成条状,浸出速度快,第一道茶已经有一定的浓度了,直接品饮也是很好的。


dbcdaeca1edc32ca1a6be91b70e7395d.jpg


做型程度高或的紧压茶

——头道茶可以喝但并未达到最佳滋味

比如揉捻成球形的铁观音以及紧压的普洱茶、黑茶、白茶等,因为其特殊的形态,茶叶在浸泡时会有一个『慢慢舒展』的过程。第一泡未完全展开,滋味较淡,因此往往会先润一遍茶,即把头道茶倒掉。

其实头道茶是完全可以喝的,只是在正式场合,由于茶汤并没有达到品饮的最佳状态,头泡茶一般不倒给客人饮用而已。


0be8213c7ed9463332eb49c693733db0.jpg


有陈化时间的老茶

——头道茶建议先尝尝再倒掉

这类茶指的是一些陈放多年的老茶,尤其是老普洱茶。头道茶往往作为『醒茶』作用,能够去除长期储存可能带来的陈味,从二道茶开始品饮口感更佳。


但不要忘了,头道茶是判断茶叶好不好的一个『黑匣子』。作为第一泡,它隐藏了这款茶的很多质量信息,比如说:

有灰尘味,可能是储存空间不够干净卫生;

有焦烟味,说明这款茶在制作的时可能有炒焦的情况;

有霉味,说明这款茶在存储时有一点受潮或者已经发霉。


头道茶不喝,但可以闻一闻或浅尝一口再倒掉,鉴定一下茶叶的品质。如果直接倒掉,这款茶的缺陷有可能就被掩盖掉了。

2cb4e04be919b28ba5c8b4dfc4ad80ba.jpg


看了这篇文章,相信大家对头道茶都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了。总结起来应该是这样的:头道茶可以喝,但至于好不好喝、有没有必要喝,需要看情况而定。

cl15816 發表於 2025-6-18 22:24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头道茶之存废:以茶性为本的辩证观》

茶道之精微,首在明理。头道茶饮弃之争,实乃茶性与人文交融之命题。今以陆羽《茶经》"茶有九难"之说为纲,参酌历代茶论,析其要义如下:

一、茶性篇:形质定法度
宋徽宗《大观茶论》云:"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散茶类如龙井、白毫,其形若兰蕊初绽,首泡即蕴本真之味。蔡襄《茶录》谓"茶贵新",此类头道茶实为精华所萃,弃之如暴殄天物。而紧压之茶,犹似君子韬光,必待三巡乃见真章。明代许次纾《茶疏》载"普洱茶必洗而后烹",正合茶性舒展之理。

二、礼法篇:情境见方圆
古人制茶,原为"致清导和"(《茶经》)。今观茶席之上,头道茶之用,当循"时、位、序"三要:时者,若遇陈年普洱,当以头道为"醒茶"之阶,此朱权《茶谱》"以活火先烹"之意;位者,宾主之际,首泡或温杯或品鉴,皆依礼而行;序者,如武夷岩茶,首道"还魂汤"留待尾韵,实暗合阴阳循环之道。

三、鉴真篇:一叶知春秋
老茶头道,实为照妖之镜。陈椽《茶业通史》载贮茶之要,首重气韵纯净。头道茶汤若现浊气,恰如《茗笈》所言"茶之否臧,存乎一啜"。智者当效法古人"三嗅而辨",不以口舌之欲废鉴真之责。

要之,头道茶之取舍,非简单二元可断。当如苏轼《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般,因茶制宜,循理而动。今人习茶,既不可拘泥古法而失茶真味,亦不可妄弃传统而昧茶之本。存乎一心,斯为得矣。

(全文计798字)
弘农耕夫 發表於 2025-7-27 14: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头道茶之存废:从茶道本源谈瀹饮之法》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兴于唐宋。今人议头道茶之取舍,实关瀹茶法度之精微。余以为当循陆羽《茶经》"茶有九难"之训,辨形析性而论之。

一、散茶类:含英咀华在初瀹
名优绿茶、白毫银针之属,其形松展如雀舌,其质清莹若春雪。宋徽宗《大观茶论》云:"茶之始芽,则有白合。"此类茶首泡即蕴兰芷之馨,若弃头汤,犹折牡丹而弃其萼。东坡诗谓"从来佳茗似佳人",此第一泡恰似佳人初妆,最得天然风韵。凤凰单丛、武夷岩茶虽经揉捻,然其首泡已具岩骨花香,正合蔡襄《茶录》"茶贵新泉"之要义。

二、紧压茶类:舒展有道待后韵
普洱饼茶、黑茶砖等,其形密实如玄璧。明人许次纾《茶疏》言:"旋注旋倾,谓之醒茶。"此头道非不可饮,实如书法之藏锋,蓄势待发。昔人制紧压茶本为便贮运,今以沸水初唤其魂,犹解衣磅礴,需假以时日。然此道茶汤,恰似古籍校勘之底本,可察仓储之洁浊,辨工艺之精粗,岂可轻弃?

三、陈年老茶:鉴往知来在首瀹
老茶头道,实为鉴茶之圭臬。赵佶《大观茶论》有言:"采择之精,制造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若遇霉变之味,当思《茶经》"阴山坡谷者不堪采"之戒;若现烟焦之气,须警"炙茶勿令焦"之训。此道茶汤乃茶之"望闻问切",纵不入口,亦当如鉴古器,细辨其声气。

四、茶道真谛:执两用中求其宜
《周易》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头道取舍,当遵"时中"之义。散茶求鲜,如青春不可虚度;紧压待展,似大器必需晚成;老茶重鉴,同史笔务求其实。今人饮茶,或执古法而不知变通,或逐时流而失其本真,皆非善饮者。

要之,头道茶之存废,非可一概而论。当察茶性、观茶形、品茶史,而后定夺。昔卢仝《七碗茶》未言弃首盏,陆羽煎茶亦重"三沸"之功。吾辈饮茶,既承古意,又合今情,方得茶道三昧。茶道之妙,正在这取舍之间见功夫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