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91|回復: 1

[儒家学说] 〖论语译解〗12.2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 ...

[複製鏈接]
安鲁东 發表於 2018-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注释:

1、知:通『智』。

2、乡:同『向』,意为:不久前。刘宝楠〖论语正义〗:『乡,皇本作「向」。释文:「乡,又作曏。」说文云:「曏,不久也。」』

3、富:寓意深刻,或寓意盛大。朱子〖论语集注〗云:『富哉言乎!叹其所包者广,不止言知。』

4、皋陶:传说中舜的贤臣。

5、伊尹:汤的辅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

白话试译: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知人。』樊迟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者,弃置邪曲者,能使邪曲者不得不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夫子,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者,弃置邪曲者,能使邪者不得不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啊?』

子夏说:『这话寓意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了出来,不仁者因此而难以立足了。汤有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了出来,不仁者也因此而难以立足了。』

疏解:

在儒家的概念中,仁与智,仅次于圣。

樊迟虽资质低,却气魄大。他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告诉他『仁,就是爱人』。他又问什么是『智』,孔子告诉他『智,就是知人』。

樊迟有点懵。仁是爱人,智却要辨人,难道这仁之施,还要看人下菜碟儿吗?或者说,难道还有人不值得爱吗?

孔子见他疑惑,又解释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愈加迷瞪,但又不好意思继续缠问;退出后,正遇到子夏,就问子夏说:『刚才我见到夫子,问他什么是智?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是什么意思啊?」』

子夏回答说:『夫子这话寓意深刻呀!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子夏的潜台词是:

夫子这话,不仅言智,也言了仁。同是人,类不齐,或贤能,或邪曲。仁者爱人,不是盲目去爱;智者辨人,让贤能者居上位,让不肖者居下位,正是为了更好地施爱。

因为若不辨别,让不肖者居了上位,让贤能者居了下位,那么不肖者的肆意妄为,会启动『人与人之间的互害模式』,不仅会害他人,最终还会害『德不配位』者自身。

故仁者施仁,需能知人辨人,将贤能者选拔出来,置于邪曲者之上,让贤者与枉者各得其位。如此,枉者不得恣意妄为,只能安分沐贤者的教化,久而邪曲之性,亦可化为方直。

崔泓 發表於 2025-4-22 01:48 | 顯示全部樓層
仁智相济:论儒家政治伦理中的"举直错枉"之道

《论语》此章以樊迟问仁、问智为发端,层层递进,最终揭示出儒家政治伦理的核心要义。孔子以"爱人"释仁,以"知人"释智,表面看似简易,实则蕴含深刻的政治哲学。当樊迟"未达"时,孔子进一步阐释"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子夏更引舜举皋陶、汤举伊尹为证,使这一命题的丰富内涵得以彰显。

"爱人"作为仁的基本定义,在儒家思想中具有普遍性意义。朱子注云:"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这种爱不是无差别的泛爱,而是建立在人伦秩序基础上的等差之爱。当这种仁爱精神延伸至政治领域,就必然要求"知人"的智慧。知人方能善任,善任方能使仁爱真正惠及百姓。孔子将仁智并提,实则是将道德理想与政治实践紧密结合,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一贯之道。

"举直错诸枉"的政治智慧,其精妙处在于通过制度性安排实现道德教化。选拔正直贤能之士居于上位,不仅是为了行政效率,更是为了树立道德标杆。当正直者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那些原本邪曲之人将不得不改过向善。这种"能使枉者直"的转化机制,展现了儒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人性虽有向善之端,但也需要外在环境的引导与规范。子夏所举舜用皋陶、汤用伊尹的例子,正是这种政治智慧在历史中的成功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与子夏的对话展现了儒家"仁智相济"的思想方法。仁若无智,则易流于愚爱;智若无仁,则易沦为权谋。唯有仁智兼备,才能实现"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的理想政治格局。程颐对此有精辟论述:"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智者知其所当为而为之。"这种仁智合一的境界,正是儒家所追求的政治伦理最高标准。

当代社会虽与孔子时代迥异,但"举直错枉"的政治智慧仍具现实意义。在各类组织管理中,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者,建立正向的激励机制,使正直者得其所,使邪曲者无所容身,依然是实现良好治理的根本途径。儒家这一思想启示我们:政治不仅需要制度设计,更需要道德引领;社会治理不仅要依靠法律约束,更要重视榜样力量。唯有仁智并重,方能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