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08|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每個人心中都藏著一位蘇東坡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7-12-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書聞四海,文居半壁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文豪。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其爲唐宋八大家之一。斯人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又與陸游並稱蘇陸;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宋四家』之首;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因其文、詞頗多於著作,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現其文命題之考試。故時學者曰:『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南宋孝宗於乾道六年,賜之諡號文忠公,並由宋人王宗稷撰【蘇文忠公全集】。

蘇東坡只一人,而每個人心中卻藏著各異的蘇東坡。

96f70ea3e24d499c11be9769135c68e9.jpg

一提起蘇軾,有人豪情吟唱『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有人淺笑感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有人望月訴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總之從蘇軾的詩詞中,總能找到應景應情的詩句。

蘇軾的詩詞裡散發出的那種對待人生的超然的審美態度,即使在處境最艱難的時候,也能寫出最達觀,最至情的詩文,這種『與天地合一』、『與萬物同化』的境界,總是引起我們嘖嘖品評。他的這種人生哲學吸收融合儒道釋等傳統哲學,更是詩人六十五年風雨命運的歷練濃縮。

蘇東坡的人生大起大落,仕途跌宕起伏,而這個過程卻又修煉著他的精神境界。總的來說,他的思想變化有三個階段,每一段都隱藏在他的詩句中。

水光瀲灩晴方好

01c379efdabfcd349b41b809243898c6.jpg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公元1057年,三蘇進京參加科舉考試,21歲蘇軾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引得歐陽修嘖嘖稱讚:『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而『三十年後世人更不道著我也』、『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一時間蘇軾之名譽滿京城,『學士大夫莫不知其名,家有其書』,並以結識蘇軾爲榮,連當時的仁宗皇帝退朝後也高興地對皇后說:『妙哉,妙哉, 朕今日爲子孫找到了兩個宰相』。

所有這些盛譽正迎合了蘇軾年青氣盛的性格和好高鶩遠心理,同時也極大鼓舞了他心中積極用世、奮發有爲的熱情。所以他集自己『胸中萬卷』,論利害說得失,『爲官一任,造福一方』。從出任風翔簽判到湖州太守,蘇軾勵精圖治、勤政恤民、興利除弊,並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親身實踐,因而被吏民呼作『蘇賢良』,這些都顯示出他這一時期欲有所作爲的儒家用世之態度。此時的他正是『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一蓑煙雨任平生

da9d1523a215e61102fce071fa85662f.jpg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就在蘇軾 『淡妝濃抹總相宜』、『親射虎,看孫郎』的時候,歷史的車輪碾到了1079年,車上坐著的是正欲大舉改制的宋神宗,推車的早已不是王安石這位變法發起人了,而是李定、舒亶、何正臣等投機分子。吸取了變法失利的教訓,這次宋神宗爲了給改制『清障』,授意李定等人慾以強硬手段來懲治反對改制的保守派,蘇軾因爲名氣大成了槍打的『出頭鳥』。

1079年4月蘇軾赴湖州任太守,按常例上了一封感謝信【湖州謝上表】。舒亶和何正臣等人就把這篇三百多字的上表里的幾句牢騷話拿出來做文章,並把當時新出版的【元豐續添蘇子瞻學士錢塘集】潛心研究了近四個月,彈劾蘇軾包藏禍心、譏諷新法、指責皇帝、謾罵朝廷。之後,103天的『審查』造就了宋朝第一個文字獄——烏台詩案。次年元月,蘇軾貶謫黃州。

初到黃州時,『缺月掛疏桐 ,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 ,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 ,寂寞沙州冷。』蘇軾用驚恐不安、無處棲息的孤鴻自比,感嘆『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寂寞惶恐而又孤高清傲的蘇軾開始對自己所走的人生道路進行反思,並大量接觸佛教經典和老莊哲學 ,以期修煉出沉靜曠達、榮辱利弊得失無繫於心的寧靜心境,從而來擺脫『烏台詩案』給自己帶來的心靈痛苦。1082年三月七日這天,蘇軾和友人一塊去看東坡這塊地,回來的路上遇到大雨,同行皆狼狽,詩人突然扔掉雨具,如履晴天。『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是啊,烏颱風雨洗鉛華,自然風雨沐清淨。面對起起伏伏的人生,終於能夠風輕雲淡的說出:『也無風雨也無晴』。

正是維摩境界

6b6d1c1c63cbc576cd4d7d6f161ba41e.jpg

過大庾嶺

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淨。浩然天地間,惟我獨也正。今日嶺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頂,結髮授長生。

說來命運也是一大諷刺,蘇東坡正要定下心來快快樂樂隱居,過『淡而有味』的生活時,卻突然被調離謫居地,再度捲入政治紛爭中。1086年神宗一死,太后就讓保守派的司馬光復位。短短幾個月,蘇東坡從七品官升爲三品翰林,在下一步就是二品宰相(宋朝沒有一品官)。

1093年九月,隨著高太后的去世,處事輕率的宋哲宗親政,一大批以前遭到罷黜和迫害的新黨人物重新被重用,這些新黨人物對舊黨人物的報復行動也開始全面啟動和升級。1094年四月,章惇拜相,首先向蘇東坡開刀。五道詔命把年屆五十七的蘇軾從河北的定縣趕往遙遠的廣東惠州。蘇軾在連遭貶謫途中,只得把家小安置在陽羨,獨自帶著侍妾朝雲和三子蘇過南下。經虔州、南康、南安府,九月翻越大庾嶺,這在古代中國爲赴廣東的必經之路,通過之後,多少旅客有去無回。

穿過大庾嶺,他抵達南雄,聞南雄祗元村有龍泉寺,寺內有龍泉井,慕其名前往參觀,得到龍泉寺住持盛情款待。蘇東坡與長老一見如故,視爲知己,談經說佛,既以佛教空虛學說解脫痛苦,又以道教長生之術養生,維護自己高雅、純潔的人格。把被貶以來的陰霾心情化之殆盡,一吐爲快。直到日落都不忍離去,於是提筆於龍泉寺鐘上題【過大庾嶺】詩一首: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淨。浩然天地間,惟我獨也正。今日嶺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頂,結髮授長生。

348ae27ad28288b7034699fd0e0c0805.jpg

蘇軾一生創作有三個輝煌時期,他曾自述:『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其中有後兩個時期是他在越過大庾嶺後。此時,被一貶再貶的蘇軾,早已經將生死得失置身度外了,佛老思想對他的影響,比貶謫前更深了,『解脫在於自然,在於不知善而善』儼然成爲他的生命。一百多首和陶詩里,浸透著自然平淡,淳厚樸實。字裡行間透露出對生存的自信,對大自然的嚮往,對官場的厭惡。

f444861cef4c3536028f9e204a93963a.jpg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cd849acb37b0bad53ed3ddf60c2297ef.jpg

念奴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0e4a35e8aed06d4ef37a2f24cea4c0ce.jpg

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b7e6cf44c5cfb526bd3e1292dbaceac7.jpg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每個人心中都藏著一位蘇東坡,而這些各異的形象卻都源於蘇東坡的人格魅力。

擴展閱讀:飽受讚譽的蘇東坡楷書珍品!

武尺王 發表於 2025-7-13 05: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東坡人格的多維鏡像與當代啟示】

東坡居士其人其文,誠如明鏡台前千江月,映照出中國士大夫精神最爲豐贍的維度。休竹客君所言"每個人心中都藏著各異的蘇東坡",實爲的論。今試從三重境界闡發其人格張力,或可窺見傳統文化之精微處。

一、儒者本色:廟堂風雨見風骨
嘉祐二年【刑賞忠厚論】之出,非惟文章華彩,實見儒家"寬厚中和"的政治理想。其"主文而譎諫"的諫臣風範,在【上神宗皇帝書】中展現尤著。然新舊黨爭之際,東坡"如食中有蠅,吐之乃已"的直諫性格,恰是孟子"浩然之氣"的具象化。烏台詩案後謫黃州,仍作【教戰守策】言武備,此乃"知其不可而爲之"的真儒境界。

二、道禪超脫:江月天風得自在
"廬山煙雨浙江潮"之悟,暗合青原惟信禪師"見山三階段"說。元豐五年【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將莊子"安時而處順"化爲生命實踐;【赤壁賦】"逝者如斯"之嘆,更熔鑄佛家"緣起性空"與道家"物化"思想。此般超脫非消極避世,實爲歷經"看山不是山"後的通透,故能於儋州瘴癘之地猶著【易傳】【書傳】。

三、詩性棲居:人間有味是清歡
"東坡肉"【老饕賦】所示的生活美學,乃是將士大夫雅趣與市井煙火渾融。其"江城白酒三杯釅,野老蒼顏一笑溫"的平常心,恰是宋代理學"極高明而道中庸"的詩意呈現。黃州【寒食帖】筆墨狼藉間,書法之"無意於佳乃佳",正是生命困境中綻放的藝術自由。

東坡之不可及處,在於三重境界的圓融無礙:居廟堂則持道守正,處江湖則與物爲春,臨生死則廓然忘機。今人讀東坡,非徒慕其才情,更當體認這種"和而不同"的生命智慧。在價值多元的當代社會,東坡人格恰如一面鏡子,照見我們如何在堅守中包容,在進取中超脫,最終達成"此心安處是吾鄉"的精神自治。

(全文798字)
李若藏 發表於 2025-7-13 2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東坡人格的多維鏡像與當代啟示】
(文/國學研修者)

東坡居士之精神,實乃中華文明人格理想的結晶。其生命軌跡所呈現的"儒道互補"境界,恰如錢穆先生所言"中國文人最高之典範"。今試從三重維度解構此文化現象:

一、士人風骨與淑世情懷
嘉祐二年【刑賞忠厚論】已見其儒家底色。在密州治蝗、杭州浚湖、徐州抗洪等政績中,踐行著"民胞物與"的士大夫精神。元豐七年黃州【豬肉頌】"慢著火,少著水"的烹飪哲學,恰是其"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隱喻表達。此種"外王"實踐,與范仲淹"先憂後樂"一脈相承。

二、莊禪超脫與審美觀照
烏台詩案後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展現道家"安時處順"的智慧。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顆"的詠嘆,暗合禪宗"當下即是"的頓悟。其"空故納萬境"的藝術觀,將苦難轉化爲"江上清風"與"山間明月"的審美意象,這種"內在超越"的特質,正是中國哲學"極高明而道中庸"的生動體現。

三、文化符號的現代詮釋
當代人推崇東坡,實則是尋找對抗異化的精神資源。哈佛大學田曉菲教授指出:"東坡的現代性在於他早於存在主義六百年發現了荒謬中的詩意。"其【赤壁賦】"逝者如斯"的宇宙意識,與海德格爾"詩意棲居"形成跨時空對話。這種"此心安處是吾鄉"的生命智慧,爲浮躁時代提供了精神鎮靜劑。

東坡人格猶如三稜鏡:儒家的底色使其厚重,道家的透光使其澄明,而禪宗的折射令其絢爛。王水照先生【蘇軾傳】稱其"完成中國文化人格的經典造型",信然!每當我們吟詠"人生如逆旅",實則是在進行一場跨越千年的心靈瑜伽——這或許就是"每個人心中都藏著一位蘇東坡"的深層奧秘。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