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88|回覆: 2

[訓詁學] 【每日一字】方·天圓地方 道在中央

[複製連結]
中央紀委監察部 發表於 2017-12-2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ce4217645eac76505748b33d78ed529c.jpg

  甲骨文中,常常出現土方、鬼方、(工口)方、羌方這樣的字詞,這些其實是上古時期的部族,殷商時期將其稱之爲『方』。這些部族很多現在都已經無法探知其歷史,但是卻與殷商關係密切,交好的時候有來有往,交惡的時候征戰頻頻。

884c5341c7adf3417e78afa75d8ce21c.jpg

甲骨文中的土方記載

db2d8ccbf293ad56f43333e0884e3e03.png

  方是一個獨體象形字。【說文解字】將其解釋爲『並船也,象兩舟省總頭形』,也就是並行的、省去總頭的兩條船。但這並非其本義。孫常敘先生認爲它原本是一種雙尖耒,翻土用的農具。徐中舒先生在【甲骨文字典】中也秉持這種觀點,他認爲方好像就是耒的形制,甲骨文字形中上面的短橫是柄首的橫木,下面的長橫則是腳所踩到的地方,『足所蹈履處』,旁邊的兩個小短劃,則可能是裝飾,有的甲骨文有,有的則沒有。古代秉耒而耕,刺土曰推,起土曰方,所以方字的起源,應該是與農耕、農具有關。

e05d258f8bd805233f925fbb143b10e6.jpg

  這一說法,比【說文解字】的說法更爲可靠。許慎的時代,盛行的是隸書,當時尚未發現甲骨文、金文,他依據的古文字,是大篆、小篆。從篆書推導字義,當然不如從甲骨文得知字義準確。而且從出土的甲骨、青銅來看,基本上沒有【說文解字】所說之義,這應當是其引申義。

be98d7a47c60e316cf3d034d1638b544.jpg

  在甲骨文、金文中,方的用法主要有三個:一是方國名稱後綴,如開頭所說鬼方、土方。二是方位名詞後綴,如『……於西方東鄉』,『其侑於四方?』三是用作方圓之方。在此基礎上,後世的『方』才延伸出了諸如方位、方向、地方、面積、方正等等意思來。

0912620375de57a5c2a8d79307879049.jpg

大盂鼎-匍有四方

d3f11750267540ccc2252e1ce653f692.png

  方與圓是相對的。中國古人的哲學觀中,有天圓地方一說。這一觀念並不是簡單的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而內含有更爲深刻複雜的含義。在古人眼裡,天動地靜,天行健,天上的日月星辰總是運行不止,所以是天道圓;而地勢坤,大地厚實而寬闊,大地上的山河湖海位置不變,花草樹木總是靜默生長,所以是地道方,【周易】中說『至靜而德方』。因此古人用大圓指天,大方指地,『大圓蒼蒼,大方茫茫』,其實就是天蒼蒼、地茫茫。

238c8d2aa5fb8a2561da2399b22c88d0.png

  這種觀念,影響到古人生活的很多方面。比如現在考古發現的玉琮,形狀是外方內圓,張光直先生認爲這是中國古代天圓地方觀念的體現,而玉琮就是貫通天地的象徵。

369fa112419e18e6d37301f6f2e95614.jpg

  在人格方面,更是形成了外圓內方的理想模式。外圓,是效法天道,剛健自強;內方,是效法地道,守正固本,始終保持內在品質。唐代道學家李泌曾有一句話:『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這原是指棋,其包含的卻是高明的處世之道。圓若用智,是說智慧的圓通靈活,方若行義,是一直秉持正直的精神,以義爲先,方正不苟。天圓地方,道在中央;外圓內方,正義在中央。

80119d4d1a5dfbf3db28433eaf81af72.png

  其實對於人格而言,方本身就有所指:方正,人的行爲、品性正直無邪。我們說規矩,圓者中規,方者中矩,規和矩最初分別是用來畫圓和方的工具。而圓出於方,方出於矩,方有稜有角,有規有矩,對應到人,就是爲人正直,品行正派,有所爲有所不爲。

5365fdb0c1ff582ad111c4641d93d47a.jpg

  方的意義廣泛。面對的方位是方向,要成功、要達到目的前提就是方向正確;測定方形之法是方法,引申爲達到某種目的而採取的辦法、門徑;記載一地的地理、歷史、風俗、人文的史志是方志,懂得大道理的人爲大方之家……另外,古人常言方寸之地,極言地方之小。而人的心處胸中方寸間,於是就把心叫做方寸地、方寸心,並且將心緒、心思、心得也用方寸來表示。方寸之地,存大方之智慧,也存方正之爲人。

8802410dead33b25883489f2c25526ca.png

  中國的文字方方正正。寫方正的文字,做方正的人。(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五條魚 發表於 2025-5-11 15:33 | 顯示全部樓層
【釋"方":從農耕文明到宇宙觀的文字演進】

"方"字之形義流變,實爲華夏文明演進之縮影。甲骨文"方"作"𠙑",徐中舒先生考爲耒具之形,誠爲卓見。上橫爲耒柄,下橫爲踏木,短劃象翻土之狀,此乃農耕文明在文字中的最初印記。【周禮·考工記】載:"耒耜之利,以教天下",正可見"方"字本義與先民"耕稼陶漁"之密切關聯。

許慎【說文】"並船"之說雖非本義,然亦反映秦漢時期文字認知的特點。段玉裁注云:"古人謂並船爲方,今人謂編木爲筏",此乃文字隨器物演進之必然。從甲骨文到小篆,"方"字形體漸趨規整,恰如農耕技術從粗耒到精耕的發展軌跡。

"方"作爲方位概念,肇端於殷商卜辭"四方"之說。【殷墟文字丙編】有"帝於北方""禘於四方"之載,顯示其已從具體農具升華爲空間觀念。【周髀算經】"方屬地"的論述,更將之納入"天圓地方"的宇宙體系。這種從具象到抽象的思維躍遷,正是漢字演進的典型路徑。

金文中"方"字用法有三重意蘊:其一爲方國稱謂,如大盂鼎"殷邊侯甸與殷正百辟"中的"方"字,實指政治實體;其二爲方位標記,如"王各於周廟,即位於中廷,北鄉"的空間定位;其三爲幾何概念,如"方千里"的面積表述。此三者共同構成"方"字的意義網絡。

至【周易】"方以類聚"、【論語】"遊必有方","方"已衍生出法則、方法之義。這種詞義擴展,折射出先秦思想從具體經驗向抽象思維的升華過程。許慎所謂"並船"之解,或許正是這種抽象化的結果。

今觀"方"字演變,實可見漢字"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造字智慧。從田間耒具到宇宙觀念,從具體器物到抽象法則,一字之變,而文明演進之跡粲然可見。吾輩研習文字,當於此等細微處見大道焉。
盲里偷仙 發表於 2025-7-30 07:18 | 顯示全部樓層
【釋"方":從農耕文明到宇宙秩序的符號演進】

"方"字之考釋,誠如帖中所論,實爲漢字演變史中極具典型意義的案例。今就諸家之說稍作補苴,兼論其文化哲學意涵。

一、字形本源之辨
徐中舒先生以耒耜之形釋"方",確較許慎"並船"之說更契甲骨文初相。考殷墟出土骨耒實物,其雙齒平肩之制,正與甲骨文"方"(圖1)上部橫木、下部踏板的構造相符。尤爲關鍵者,商周青銅器銘文中常見"王令眾人曰協田"之辭,其"協"字即作三耒並耕之形,可證農具說之確鑿。然許慎之說亦非無本,【爾雅·釋水】確有"大夫方舟"之載,蓋戰國後舟楫文化興盛,字形演變導致義項衍生,此即文字學所謂"形訛義轉"現象。

二、方國體系與空間認知
甲骨文所見"鬼方""土方"等三十餘方國,實爲殷商"五方"宇宙觀的具象化。【殷墟書契菁華】載"帝於東方曰析",這種以中央王朝(大邑商)統攝四方的政治地理結構,恰與【周禮·考工記】"方九里,旁三門"的王城規制相呼應。值得注意的是,金文中的"方"已出現從具體方國到抽象方位的轉化,如大盂鼎(圖4)"匍有四方",其"方"既指疆域,亦含"法則"之義,此爲哲學抽象化之肇端。

三、宇宙模型的文字凝結
"天圓地方"之說雖晚出,然其觀念胚胎早見於商周。青銅器上的"亞"字形紋飾(圖3),實爲"方"的儀式性表達——中央"口"象社稷,四出之筆劃象徵疆界。這種空間意識在【周易·繫辭】"方以類聚"中升華爲哲學概念,至【周髀算經】"方屬地,圓屬天"完成體系化。值得注意的是,先秦"方"字兼具"法度"(【詩經·大雅】"萬邦之方")與"方位"雙重含義,正是古人"空間即秩序"認知的語詞見證。

四、文字演變的啟示
從甲骨文到小篆(圖2),"方"字筆畫漸趨平直化的過程,恰是農耕工具抽象爲幾何概念的物質性痕跡。這種演變暗合【說文】"象兩舟省總頭形"的觀察,雖非本義,卻揭示了文字闡釋中的文化重構現象。清代樸學家段玉裁注【說文】時已疑"並船"之說,今日觀之,正是古文字學"二重證據法"重要性的體現。

要之,"方"字實爲華夏文明的重要元符號,其演變軌跡從具象農具到抽象法則,從地理概念到哲學範疇,折射出中國人"立象以盡意"的思維特質。明乎此,則知【道德經】"大方無隅"之玄理,實有深厚的文字史根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