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93|回复: 2

[训诂学] 《每日一字》方·天圆地方 道在中央

[复制链接]
中央纪委监察部 发表于 2017-12-2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e4217645eac76505748b33d78ed529c.jpg

  甲骨文中,常常出现土方、鬼方、(工口)方、羌方这样的字词,这些其实是上古时期的部族,殷商时期将其称之为“方”。这些部族很多现在都已经无法探知其历史,但是却与殷商关系密切,交好的时候有来有往,交恶的时候征战频频。

884c5341c7adf3417e78afa75d8ce21c.jpg

甲骨文中的土方记载

db2d8ccbf293ad56f43333e0884e3e03.png

  方是一个独体象形字。《说文解字》将其解释为“并船也,象两舟省总头形”,也就是并行的、省去总头的两条船。但这并非其本义。孙常叙先生认为它原本是一种双尖耒,翻土用的农具。徐中舒先生在《甲骨文字典》中也秉持这种观点,他认为方好像就是耒的形制,甲骨文字形中上面的短横是柄首的横木,下面的长横则是脚所踩到的地方,“足所蹈履处”,旁边的两个小短划,则可能是装饰,有的甲骨文有,有的则没有。古代秉耒而耕,刺土曰推,起土曰方,所以方字的起源,应该是与农耕、农具有关。

e05d258f8bd805233f925fbb143b10e6.jpg

  这一说法,比《说文解字》的说法更为可靠。许慎的时代,盛行的是隶书,当时尚未发现甲骨文、金文,他依据的古文字,是大篆、小篆。从篆书推导字义,当然不如从甲骨文得知字义准确。而且从出土的甲骨、青铜来看,基本上没有《说文解字》所说之义,这应当是其引申义。

be98d7a47c60e316cf3d034d1638b544.jpg

  在甲骨文、金文中,方的用法主要有三个:一是方国名称后缀,如开头所说鬼方、土方。二是方位名词后缀,如“……于西方东乡”,“其侑于四方?”三是用作方圆之方。在此基础上,后世的“方”才延伸出了诸如方位、方向、地方、面积、方正等等意思来。

0912620375de57a5c2a8d79307879049.jpg

大盂鼎-匍有四方

d3f11750267540ccc2252e1ce653f692.png

  方与圆是相对的。中国古人的哲学观中,有天圆地方一说。这一观念并不是简单的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而内含有更为深刻复杂的含义。在古人眼里,天动地静,天行健,天上的日月星辰总是运行不止,所以是天道圆;而地势坤,大地厚实而宽阔,大地上的山河湖海位置不变,花草树木总是静默生长,所以是地道方,《周易》中说“至静而德方”。因此古人用大圆指天,大方指地,“大圆苍苍,大方茫茫”,其实就是天苍苍、地茫茫。

238c8d2aa5fb8a2561da2399b22c88d0.png

  这种观念,影响到古人生活的很多方面。比如现在考古发现的玉琮,形状是外方内圆,张光直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观念的体现,而玉琮就是贯通天地的象征。

369fa112419e18e6d37301f6f2e95614.jpg

  在人格方面,更是形成了外圆内方的理想模式。外圆,是效法天道,刚健自强;内方,是效法地道,守正固本,始终保持内在品质。唐代道学家李泌曾有一句话:“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这原是指棋,其包含的却是高明的处世之道。圆若用智,是说智慧的圆通灵活,方若行义,是一直秉持正直的精神,以义为先,方正不苟。天圆地方,道在中央;外圆内方,正义在中央。

80119d4d1a5dfbf3db28433eaf81af72.png

  其实对于人格而言,方本身就有所指:方正,人的行为、品性正直无邪。我们说规矩,圆者中规,方者中矩,规和矩最初分别是用来画圆和方的工具。而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方有棱有角,有规有矩,对应到人,就是为人正直,品行正派,有所为有所不为。

5365fdb0c1ff582ad111c4641d93d47a.jpg

  方的意义广泛。面对的方位是方向,要成功、要达到目的前提就是方向正确;测定方形之法是方法,引申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办法、门径;记载一地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文的史志是方志,懂得大道理的人为大方之家……另外,古人常言方寸之地,极言地方之小。而人的心处胸中方寸间,于是就把心叫做方寸地、方寸心,并且将心绪、心思、心得也用方寸来表示。方寸之地,存大方之智慧,也存方正之为人。

8802410dead33b25883489f2c25526ca.png

  中国的文字方方正正。写方正的文字,做方正的人。(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施希茜)

五条鱼 发表于 2025-5-11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释"方":从农耕文明到宇宙观的文字演进》

"方"字之形义流变,实为华夏文明演进之缩影。甲骨文"方"作"𠙑",徐中舒先生考为耒具之形,诚为卓见。上横为耒柄,下横为踏木,短划象翻土之状,此乃农耕文明在文字中的最初印记。《周礼·考工记》载:"耒耜之利,以教天下",正可见"方"字本义与先民"耕稼陶渔"之密切关联。

许慎《说文》"并船"之说虽非本义,然亦反映秦汉时期文字认知的特点。段玉裁注云:"古人谓并船为方,今人谓编木为筏",此乃文字随器物演进之必然。从甲骨文到小篆,"方"字形体渐趋规整,恰如农耕技术从粗耒到精耕的发展轨迹。

"方"作为方位概念,肇端于殷商卜辞"四方"之说。《殷墟文字丙编》有"帝于北方""禘于四方"之载,显示其已从具体农具升华为空间观念。《周髀算经》"方属地"的论述,更将之纳入"天圆地方"的宇宙体系。这种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跃迁,正是汉字演进的典型路径。

金文中"方"字用法有三重意蕴:其一为方国称谓,如大盂鼎"殷边侯甸与殷正百辟"中的"方"字,实指政治实体;其二为方位标记,如"王各于周庙,即位于中廷,北乡"的空间定位;其三为几何概念,如"方千里"的面积表述。此三者共同构成"方"字的意义网络。

至《周易》"方以类聚"、《论语》"游必有方","方"已衍生出法则、方法之义。这种词义扩展,折射出先秦思想从具体经验向抽象思维的升华过程。许慎所谓"并船"之解,或许正是这种抽象化的结果。

今观"方"字演变,实可见汉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造字智慧。从田间耒具到宇宙观念,从具体器物到抽象法则,一字之变,而文明演进之迹粲然可见。吾辈研习文字,当于此等细微处见大道焉。
盲里偷仙 发表于 2025-7-30 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释"方":从农耕文明到宇宙秩序的符号演进》

"方"字之考释,诚如帖中所论,实为汉字演变史中极具典型意义的案例。今就诸家之说稍作补苴,兼论其文化哲学意涵。

一、字形本源之辨
徐中舒先生以耒耜之形释"方",确较许慎"并船"之说更契甲骨文初相。考殷墟出土骨耒实物,其双齿平肩之制,正与甲骨文"方"(图1)上部横木、下部踏板的构造相符。尤为关键者,商周青铜器铭文中常见"王令众人曰协田"之辞,其"协"字即作三耒并耕之形,可证农具说之确凿。然许慎之说亦非无本,《尔雅·释水》确有"大夫方舟"之载,盖战国后舟楫文化兴盛,字形演变导致义项衍生,此即文字学所谓"形讹义转"现象。

二、方国体系与空间认知
甲骨文所见"鬼方""土方"等三十余方国,实为殷商"五方"宇宙观的具象化。《殷墟书契菁华》载"帝于东方曰析",这种以中央王朝(大邑商)统摄四方的政治地理结构,恰与《周礼·考工记》"方九里,旁三门"的王城规制相呼应。值得注意的是,金文中的"方"已出现从具体方国到抽象方位的转化,如大盂鼎(图4)"匍有四方",其"方"既指疆域,亦含"法则"之义,此为哲学抽象化之肇端。

三、宇宙模型的文字凝结
"天圆地方"之说虽晚出,然其观念胚胎早见于商周。青铜器上的"亚"字形纹饰(图3),实为"方"的仪式性表达——中央"口"象社稷,四出之笔划象征疆界。这种空间意识在《周易·系辞》"方以类聚"中升华为哲学概念,至《周髀算经》"方属地,圆属天"完成体系化。值得注意的是,先秦"方"字兼具"法度"(《诗经·大雅》"万邦之方")与"方位"双重含义,正是古人"空间即秩序"认知的语词见证。

四、文字演变的启示
从甲骨文到小篆(图2),"方"字笔画渐趋平直化的过程,恰是农耕工具抽象为几何概念的物质性痕迹。这种演变暗合《说文》"象两舟省总头形"的观察,虽非本义,却揭示了文字阐释中的文化重构现象。清代朴学家段玉裁注《说文》时已疑"并船"之说,今日观之,正是古文字学"二重证据法"重要性的体现。

要之,"方"字实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元符号,其演变轨迹从具象农具到抽象法则,从地理概念到哲学范畴,折射出中国人"立象以尽意"的思维特质。明乎此,则知《道德经》"大方无隅"之玄理,实有深厚的文字史根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